存量时代下,深圳城市更新已进入追求高品质增容的发展阶段。罗湖清水河片区作为深圳未来十七个重点开发区域之一,将借助轨道交通建设机遇,践行“站城一体”开发模式,有效提升土地价值和城市品质。而传统城市更新单元规划面临功能同质、空间破碎、利益失衡和实施无序等困境。
基于此,本文引入更新统筹的创新模式,结合“站城一体”开发的特征和内涵,从产城功能融合、高效紧凑空间、均衡更新利益和精明实施四个层面提出更新统筹策略,并为类似城区的更新开发提供一定经验借鉴(非实际方案)。
目前,深圳的城市建设总体已经形成了“高度建成、高强规划、高密人口”的状态。在增量空间供给极为有限的条件下,城市的转型和竞争力提升需要创新城市空间的供给模式,挖掘土地潜力,增容提质。
清水河片区是深圳市罗湖区北部边缘低效利用的传统物流园,现已高度建成,面积约183公顷。未来,城市更新将作为片区城市开发建设的主要手段,提升存量土地的效益,释放巨量城市空间,保障城市公共服务和机能的完善。
清水河片区曾是深圳开发最早、规模最大的公共仓储群区,但是受自然地理条件和交通组织、市政配套与环境等发展条件的制约,该片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水平明显滞后于周边区域。目前,片区内仍然保留着仓储物流园区的基本功能,但由于产业层次较低,大量物流设施和设备闲置,大片仓储区域的土地使用效率低下。在城市土地资源极为匮乏、追求高效集约发展的背景下,清水河低效粗犷的建成环境与城市未来的高价值诉求形成极大的落差。


(1)清水河片区承载罗湖转型的新目标
罗湖区是深圳发展最早的城市中心,其核心城区建成度较高,面临可拓展空间匮乏、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动力不足等瓶颈。而在深圳市划定的17个重点存量开发区域中,清水河片区是罗湖区唯一入选的综合城区型重点区域,更是引领罗湖转型升级的核心空间。清水河片区进行必要的集约紧凑的开发,可提供活力高效的产业和服务空间,成为罗湖产城融合发展的高品质新中心。
(2)轨道交通为清水河片区增容提质提供新动力
清水河片区道路及市政设施的滞后性,难以承载高质增容的开发建设目标。而深圳正大力推进的轨道交通战略,能为片区再开发提供必要条件。目前深圳规划轨道交通线路共32条,总规模约1150km。

未来已确定将以清水河站为枢纽,引入3条轨道线路。轨道站点及周边地区一向是深圳城市更新的活跃区域。轨道建设将成为推动清水河地区二次开发,支撑空间容量和品质提升,破解交通瓶颈,聚集创新资源的触媒和动力。
1.3 趋势:站城一体开发——城市品质,效率与开发价值的最大化
(1)站城一体开发内涵
“站城一体”开发结合了TOD与紧凑城市理论,是符合高密度城市开发特征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理念。传统TOD模式是注重二维公共交通导向的城市建设,强调以公共交通为基础,将办公、住宅和城市服务设施等功能安排在车站周边步行可达范围内,以减少对机动车的依赖,减轻城市环境压力。而站城一体开发更强调城市要尽可能地集约和紧凑化。可通过高效的空间设计,实现枢纽站点自身功能的复合化以应对多样的需求。同时也注重轨道站与周边城区的高度交融,形成以轨道站为中心的紧凑城市集合体,营造产城融合服务圈。

日本的站城一体开发经验十分成熟,以涩谷为例:作为东京第三大车站,涩谷共有8条轨道线路经过,以涉谷站为中心的地区,在国家与民间组织合作下,对轨道站点、站前广场、道路等基础设施进行整体更新改造,将轨道交通融入城市空间和公共生活中,采用站城一体化模式进行枢纽及周边地区的综合更新。包括有:构建立体化交通网络,纵向上设置城市核,简化换乘流线;围绕生活文化的定位,植入文化设施,提升街区魅力;以功能复合化与空间多元化为媒介,重塑城市活力。
(2)站城一体开发价值
国内外研究和建设经验表明,站城一体是创造人本化、高品质、可持续的城市生活的有效模式。
在清水河轨道枢纽站点推行高度复合、集聚型的站城一体开发,能保障在未来必然的高密度的建设环境下,实现车站步行圈内的土地高效利用。借助交通拓展和基础服务完善,提升片区人气和形象,引领周边产业升级,是兼顾营城品质和开发综合效益的有效方法。
二、传统单元式城市更新规划语境下的站城一体开发困境
通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目前深圳市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存量规划政策体系、规划编制与实施机制,实现了城市从增量到存量的发展模式转变。同时,由于已有明确的更新政策和可控的流程,有未来多轨道交通支撑的高密开发可能和持续人流等有利因素,市场运作的城市更新开发主体能够对清水河片区进行明确的经济可行预判及开发增值预期,大大促进其城市更新的积极性。
目前清水河周边已有十多个有意愿及已申报的单元。然而,单凭借传统的城市更新单元规划的形式,难以对清水河片区整体功能空间等方面进行有效导控,从而达到站城一体化开发的预期。
2.1 利益驱使,功能同质,难以实现站城功能的复合集聚
深圳早期编制的法定图则往往滞后于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自主化的单元更新对图则用地的突破程度有限,无法为站城一体开发的轨道站点、站前广场等核心要素提供适宜的用地。因而,用地功能及规模布局需要统筹安排,以有效衔接站城一体复合化的开发需求。
另一方面,自下而上申报的城市更新单元规划,更多体现的是开发主体及原业主意愿。尤其在轨道站周边自主申报的更新方向,多倾向难度低、获利多的商住类项目开发。在缺乏宏观、中观的规划研究和更新统筹的情况下,自主化更新极易挤压侵蚀站点周边公共服务及产业空间,造成地区的功能同质。同时,统筹缺失下的微观更新操作,将会引发市场失灵和增容失度,整体建设突破地区交通和市政设施的承载容量限制。
2.2 各自为政,空间破碎,不利于站城多维空间的高效整合
城市轨道枢纽的站城一体开发强调精明混合的空间关系,以解决集约高密度开发带来的空间需求和交通分流问题;强调土地开发集约高效及混合无边界的站域空间,空间利用方式多维丰富。在垂直方向上强调立体开发,实现轨道站点空间高效的交通连接与功能转换;在水平方向上,通过地下地面与多种方式的空间联系,打破轨道站点与周边城市功能的界线。
而传统的更新单元规划,注重对单元更新容量上限控制和内部空间引导。在“零敲碎打”的状态下,对于站城一体开发中需要进行跨单元共享及连片开发的地下空间,地面步行网络及地上立体连廊等缺乏有效的衔接和导控手段,难以形成高效多维的公共空间体系。另一方面,缺乏统筹进行的更新易造成城市空间形态与风貌的失控。单元之间各自为政的空间设计易导致更新后城市肌理的破碎拼贴,不利于城区整体的空间形象营造。
传统的单元式更新涉及的开发主体或业主往往相对有限,土地权属相对简单,更新门槛相对较低,因此更易实现。但是以枢纽站为中心的高度复合集聚的开发,会涉及到站点及周边步行圈内的较大统筹面积和更多的主体。除了轨道交通开发部门参与外,还涉及多个政府机构及周边开发业主。
单元式更新由于缺少对未来的空间增值收益的再平衡机制,因而土地开发及交通提升带来的巨大经济差异,会引发更新主体间缺乏相互信任,并进行“挑肥拣瘦”式的更新。这就造成一体式开发目标下,需要高度融合的产城空间和多样功能在各独立单元开发过程中不能有效衔接。
站城一体开发圈层内的业主在未来引入地铁站点的预期下、在传统更新自下而上的计划申报制度下,大多会以拆除重建的方式预先进行计划申报,从而谋求未来各自最大的开发增量。但实际上,各单元开发的条件和成熟度差异较大,造成周边密集的更新单元实际开发时间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在缺乏时序统筹的情况下,由于各个更新单元间不协调的建设、低效重复的开发,从而造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轨道线建设通常有明确的建设周期和时间表,会与单元更新不确定的建设时序间产生时空和价值上的矛盾。先进行地铁建设,后期将面临较大的更新及拆迁难度,推高整体建设成本;而先进行单元更新,后期开设轨道站点,可能出现站点与周边公共空间的一体化衔接和耦合欠佳等问题。
三、站城一体开发目标下的清水河片区更新统筹规划策略
站城一体开发目标下的首要问题是对用地进行整体谋划。通过对站城范围内涉及各单元间的用地腾挪及功能调整,解决单元式更新中无法解决的重要道路网优化、大规模服务设施落实等问题。同时,在轨道站点周边导入更加多元的用地类型,增加功能用地的混合程度和路网密度,提升交通便利性。在垂直复合纵向上,结合轨道交通设施进行立体化功能植入,单元内建筑兼具商业、文化、产业、公共服务等多种功能。
(1)创新主题全产业链融入
为有效推动清水河现有物流产业升级,促进实现产城融合发展,清水河统筹规划中首先从宏观层面研究地区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为避免周边盲目更新所导致的地区产业空心化,规划以轨道枢纽为中心进行整体研究,周边划定不同主题的产业圈层和聚落,对周边未来的更新方向进行差异化引导。优先导入符合地区产业发展方向的重点产业类更新项目,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引导部分产业配套更新项目和设施的整合建设,逐渐集聚上下游配套产业参与入驻,形成产业规模化发展。

(2)“水平+垂直”城市功能重构
在横向上对片区现状低效单一的仓储用地进行用地功能和布局上的重构。联合轨道站点及周边已有的多个单元和业主,通过地块兼并和腾挪等方式进行统筹调配,优先确保清水河站核心圈层一体化开发用地的供给,并鼓励外围产业辐射圈引入公共服务功能。同时,鼓励用地之间的功能兼容,并在纵向上将高关联度的城市功能进行混合开发,避免功能同质,提升地区活力。


土地纵向功能兼容
统筹跨单元的多维空间设计:通过城市设计的协调,衔接城市规划与大运量公共交通规划;构建地铁枢纽综合体,将包括交通、商业、办公及居住等多种城市功能与地铁站的设计、建设与开发相结合。在有效疏导轨道站的人流基础上,保证各城市功能的高可达性及高效聚集利用。

(1)立体联通,由达至畅的交通网络
构建地下、地面高架及地上轻轨三个标高的轨道网络及公共交通场站等设施,实现片区的快速可达。在站点核心区,通过地下联络空间、二层步行平台等形式进行一体化设计的慢行空间,加强基地东西两侧建筑功能空间的步行联系,实现由“快线”到“慢网”的转换。
(2)多元复合,由聚至融的聚落肌理
结合清水河站和周边的整体功能结构及划定的产业聚落分区,并按照产业的需求特征,统筹考虑片区未来的街道尺度及建筑肌理,引导各个单元更新后能保持多元融洽的空间关系。

(3)共享高效,和谐宜人的公共空间
站城一体高密建设下,清水河片区公共空间的统筹设计从传统平面走向多维立体。将轨道枢纽核心人流通过高效的慢行网络和廊道与公共空间实现有效连接,构建集滨水空间、特色商业街区、立体城市公园、运动广场与人文活力步行轴于一体的开放空间体系,营造趣味多元的活力场所。

(4)意象重塑,由美至悦的城市形象
通过站城的更新,提升清水河的可辨识性。轨道7、14、25号线清水河枢纽站周边集中布置具有地标性的高层建筑簇群,成为沿线景观视觉焦点,展示站城活力城区的新形象。
3.3 利益统筹——建立标准分配增量,主体协商平衡利益
(1)政策和市政承载力研究,确定整体空间建设容量和增量上限
高密的站城一体开发和功能混合,需要配以高效交通体系和市政设施基础。清水河片区现有交通和市政设施滞后,但随着未来3条大运量轨道交通线的开通,片区设施承载力将会有可观的提升空间。因而在更新统筹中,需要预先评估未来的轨道、道路和市政等设施的建设承载力。同时结合上位规划及深标政策等限定条件,多情景评估,研究地区未来开发合理的总体建设容量区间。


(2)搭建“创新服务+公共活力”核心价值框架,多元协商制定利益分配规则
为保障站城一体开发的公共空间和目标产业功能等有效落实,需要确保更新单元的具有现实经济可行性。在片区整体统筹中,通过把有利于实现清水河片区站城一体开发的重要项目与单元的开发容量进行关联。通过加入额外的更新增量及调配,实现对单元的空间引导和利益平衡。
首先,构建站城一体价值导向的“创新服务+公共活力”核心评价框架。在片区层面研究需要实施的交通、产业、公共服务及空间品质等方面对片区未来的重要性和敏感度。对按照统筹方案落实的单元,可在原有开发容量基础上给予单独的开发容量奖励。其次,可结合现状产权及业主意愿进行统筹单元划定,落实小单元不能单独提供的重要道路设施、连片产业空间及大型公服等。通过沟通和协商达成统筹单元内部的利益分配原则。

片区更新开发较大范围及巨量的规模,整体时序安排要服务于清水河城市核心站城空间开发,兼顾周边区域的渐进转型与产业迭代的需要,匹配各个阶段的设施承载力,不是蓝图式而是动态的开发过程。
(1)站城核心区——触媒带动优先开发
清水河综合站城枢纽及临近的城市巨构综合体作为地区发展的核心触媒,在地上地下多维空间的高度集成,需要确保实施时间上的高度协同,保证开发品质。因而在统筹规划中,将涉及到的零散单元进行合并捆绑统筹建构,发挥枢纽项目的统筹协调与带动引领作用,持续培育地区价值。
(2)产城辐射区——动态演进,更新再更新
确保核心区外围更新项目“有促有压”。鼓励基础设施完善类、战略新兴产业升级与服务提升类更新项目优先拆除重建,保障产业空间供给速度与质量。对于不符合整体导向及更新条件不成熟的项目,可通过综合整治类转型升级,融合功能改变、加建扩建、局部拆建,提供低成本产业空间,降低整体建设资金瓶颈和环境风险。远期,随着站城核心完善及周边服务集聚和带动,可通过拆除重建,统筹引入高端产业功能。
在城市土地资源紧缺和严控下,结合轨道枢纽进行站城一体开发是提升存量空间品质和效率,促进产城融合发展的有效方法。本文结合清水河的实例,提出对轨道枢纽周边片区进行必要的更新统筹是落实站城一体开发的重要抓手。更新统筹中要着重考虑几个问题包括了:功能和空间的整体塑造引导、站城开发的经济可行性和利益共享机制、精明动态的实施计划。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文中主要以清水河片区早期项目实践的案例,研究探讨通过更新统筹的方式实现站城一体的方法,并不作为最后的规划及实施建设方案。
参考文献:
[1]邹兵.存量发展模式的实践、成效与挑战—深圳城市更新实施的评估及延伸思考[J].城市规划,2017[2]田宗星,李贵才.基于TOD 的城市更新策略探析——以深圳龙华新区为例[J].国际城市规划,2017[3]樊华,盛鸣,肇新宇.产业导向下存量空间的城市片区更新统筹--以深圳梅林地区为例[J].规划师,2015[4]日建设计站城一体开发研究会. 站城一体开发——新一代公共交通指向型城市建设[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5]樊华,盛鸣,肇新宇.产业导向下存量空间的城市片区更新统筹--以深圳梅林地区为例[J].规划师,2015[6]姚早兴,许良,华高宇城市更新片区统筹规划实践——以深圳坪山为例.2017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城市规划,2017[7]刘昕.城市更新单元制度探索与实践——以深圳特色的城市更新年度计划编制为例[J].规划师,2010
作者
付克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硕士,现就职于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王鹏,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硕士,现就职于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编辑、排版 / 陈程
插画 / 王彦妍
图片 / 除标注外,均由项目组深规院,iDEA与华汇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