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学出行的机动化减少了儿童的体力活动,影响了儿童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并引发了学区交通拥堵、家长接送等一系列城市交通与社会问题,引起公共健康、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关注,出现以政策干预改变机动化的通学趋势。欧美地区在19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的安全上学路计划(SRTS),从工程、教育、鼓励、强制与评价5个方面提升交通环境安全性,促进儿童步行与骑车通学,取得较好的成效,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与推广。本文对安全上学路计划的发展、政策内容及其对儿童步行与骑车通学行为的影响进行总结,以期对国内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与通学环境的改善提供借鉴与启示。
安全上学路计划的产生与发展
1.1 不安全性导致儿童步行与骑车通学比例的下降
1.2 由欧洲扩散至全球的安全上学路计划
安全上学路计划“E”措施体系的社会生态模型
安全上学路计划的社会生态模型
安全上学路计划对步行与骑车通学出行的影响
3.1 工程性措施:提升交通环境的安全性
安全上学路的工程性措施
3.1.1 人行道提升工程
3.1.2 交叉口安全工程
3.1.3 自行车设施工程
3.1.4 交通静化工程
3.2 非工程性措施:改变出行态度与规范交通行为
非工程性措施对家长成人看护与便利需求的满足情况
3.2.1 步行校车
3.2.2 安全教育
3.2.3 交通法规
总结与启示
综上,安全上学路计划对儿童步行与骑车通学的影响总结为:(1)通过工程性措施分离机动车、自行车与步行交通,为步行与骑车儿童提供相对独立的交通环境;(2)通过工程与非工程措施控制车辆行驶速度,实现交通静化;(3)通过工程与非工程规范驾车、骑车、步行人群交通行为,促进车辆避让行为;(4)基于通学交通环境的改进与鼓励措施,改变儿童与家长的通学出行态度及其行为。
4.2 国内规划与政策启示
详情请关注《上海城市规划》2019年第3期《促进儿童步行与骑车通学:欧美安全上学路计划的成功经验与启示》,作者:焦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推荐阅读
◆【健康城市】学校周边建成环境对学龄儿童上下学交通方式的影响——以上海市为例
◆ 学校选址:社区学校的争议性未来(上)
◆ 学校选址:社区学校的争议性未来(下)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全文收录、《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收录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官方网站(在线投稿):
www..com.cn
Email:shcsgh@supdri.com
邮发代号:4-803
电话:021-32113552/32113553
传真:021-32113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