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艺术是发生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一种独特的艺术行为,对提升空间活力、增加人的交往与塑造场所精神都具有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重要价值。在中国大部分城市中,街头艺术通常有破坏秩序的嫌疑。这不仅桎梏了街头艺术的发展,也成为公共空间活力提升、城市文化生活丰富以及艺术氛围营造的阻滞。台北市通过政府管理、制度设计、多主体组织以及民众参与性培育等多种手段,有效降低街头艺术带来的外部负效应,并使其成为提升城市空间活力、打造“艺术城市”名片的关键一招。通过多维度剖析台北市街头艺术管理的经验,提出集中与分散互补的空间布局模式、刚性与弹性结合的行为约束机制、组织与自组织的多主体介入管理以及积极舆论引导与严格执法保障等规划策略,以期为我国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再生和塑造提供参考,为街头艺人的管理与街头艺术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引言
街头艺术的概念与分类
1.1 街头艺术的概念
1.2 街头艺术的分类
街头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关系
2.1 街头艺术塑造公共空间的场所精神
街头艺术提升空间的趣味性
2.2 街头艺术促进公共空间中人的交往
2.3 街头艺术对公共空间的“正负效应”
台北街头艺术管理的途径
3.1 台北街头艺术发展概述
3.2 市政府负责制定规范化管理条例
台北市政府制定的街头艺术管理相关法律条例
3.3 街头艺人管理的制度设计与创新
街头艺人卖艺许可证申请流程
街头艺人许可证申请机制
3.4 鼓励非政府组织参与管理
专业组织提供自下而上的反馈路径示意图
3.5 培育市民良好的街头艺术消费习惯
台北街头艺术管理经验对大陆地区的启示
4.1 集中与分散互补的空间布局模式
4.2 刚性与弹性结合的行为约束机制
4.3 组织与自组织的多主体介入管理
4.4 积极舆论引导与严格的执法保障
详情请关注《上海城市规划》2019年第3期《街头艺术介入城市公共空间活力提升的途径:台北经验及启示》,作者:张鹏,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蒲卉,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推荐阅读
◆ 发展权移转制度应用于文化资产保护之台北个案研究
◆ 社区微更新视角下的公共空间挖潜——以德国柏林社区菜园的实施为例
◆ 从居民更新意愿到理性集体决策——上海老旧住区公共空间更新的实证研究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全文收录、《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收录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官方网站(在线投稿):
www..com.cn
Email:shcsgh@supdri.com
邮发代号:4-803
电话:021-32113552/32113553
传真:021-32113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