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乡统筹战略的指导下,传统村落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变得日益紧迫,而目前作为传统村落保护规划核心内容的保护范围划定缺乏明确的路径和指引。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和理论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构建以地域特征、历史特征、文化特征、村落格局和建筑风格为主体的价值分析框架,发展并完善村落格局的分析方法,提出从文物保护单位到村落结构与村落要素相结合的“结构—要素”保护框架,保护范围划定要综合考虑村落中的结构体系(空间结构、宗族结构、景观结构)和要素体系(心理领域、风水、祠堂)。同时以査济村为例,具体分析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和环境协调区的划定过程。
保护范围划定的制度演进和理论研究综述
1.1 从城市到乡村、从物质到文化、从点到面的制度演进历程
1.2 基于要素的保护范围划定理论演进
结合对传统村落的特征分析和对既有保护范围划定方法的研究,构建“结构—要素”的价值分析和保护框架,强调从结构分析入手,将风水、心理领域和宗族结构等文化要素纳入保护体系,实现从要素保护到“结构—要素”保护、从物质实体保护到社会文化保护的双重转变,建立从村落及其发展环境、村民及其生活观念出发的传统村落保护视角。
传统村落价值的“结构—要素”分析框架
传统村落“结构—要素”保护框架表(以查济村为例)
2.1 村落结构体系
2.1.1 体现村落价值和特色的空间结构
村落空间结构图
2.1.2 礼制—血缘主导下的宗族结构
宗族结构图
爱日堂宗族布局图
2.1.3 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的景观结构
景观结构图
2.2 村落“物质—文化”要素体系
基于“结构—要素”的保护范围划定
3.1 环境协调区的划定
要素叠合分析图
3.2 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
多要素叠合图
建设控制地带外边界图
3.3 核心保护范围的划定
査济村要素叠合图
査济村保护区划图
结论
详情请关注《上海城市规划》2019年第3期《基于结构—要素分析的传统村落保护范围划定方法研究——以查济村为例》,作者:韩胜发,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推荐阅读
◆ 日本乡村地区的空置房活用政策实践及其启示
◆【美丽乡村】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北京村庄规划转型的探索
◆【美丽乡村】从视觉景观生产到乡村振兴:网红村的产生机制与可持续路径研究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全文收录、《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收录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官方网站(在线投稿):
www..com.cn
Email:shcsgh@supdri.com
邮发代号:4-803
电话:021-32113552/32113553
传真:021-32113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