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何谓“文象”
2
基于“文象”的规划建设实践
▲ 公山全图[引自民国十六年(1927年)《尤溪县志》]
福建尤溪,地处闽中,为南宋理学家朱熹故里。其地四面环山,有尤溪水绕城南。其城外南北各有一山遥对,城北之山“距城五里许,亭亭耸列,高插云霄,远望点画天成,宛然‘文’字”,名为“文山”;城南之山“与文山相对,山形秀峭,东弼如‘丿’,西辅如‘乁’,中阜如‘厶’,宛然‘公’字”,名为“公山”。营城者因其二山特殊的形态样貌与文化内涵,将其视为一地“文象”,将纪念朱熹的祠庙与南溪书院等重要人文空间营建于公山之麓,于书院内可揽“前有文山,后有公山,画象分明”的独特景致,更寄托了当地人希冀“挹文公山之爽气,沐先贤哲之遗泽”的一地文化理想。同时,营城者将南北对峙的文、公二山作为城市人文秩序的基准,历代累加,将北门、县署、儒学、南门等一系列重要人文建筑依循其布局,形成了“文山隔水公山对”,山、水、城相融汇的人文空间格局。
山西河津,地处汾河与黄河交汇处,其地山势曲盘,险扼龙门。其城南地势平坦,城北有九龙山(又名卧麟岗)耸峙,因其“突兀高出”、又有形似九龙的特殊景象,当地人将其视为“文象”,依此为参照组织城市空间。因九龙山的特殊意向,营城者于山巅之上依次布局九处庙宇,庙宇群正中为真武庙(又名九龙庙),当地人将其视为一地标志,并依此建立城市秩序,经过历代匠心巧营,形成由北至南纵贯真武庙、北城楼、县衙署、公生明坊、真武楼、南门的一系列人文空间,并于城外轴线两侧对称修建文昌、春秋二楼,文武对峙、遥相呼应,由此架构起河津九龙横亘、文武兼备、巍巍壮观的宏阔城市格局。
▲ 河津历史人居环境格局示意
▲ 乐清县境图[引自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温州府志》]
总之,“文象”作为一种城市人文空间格局设计的环境参照,体现出古人善于从既有环境中发现文化基准,并据此进行人文空间格局秩序的构思与创造。当然,历史上结合“文象”的规划实践中,不乏附会之意,但基于文化视角审视城市空间环境要素,并以此为基准,建立城市人文空间格局的智慧,至今依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当代规划者应当重视发掘与保护每座城市累代积淀形成的历史“文象”,同时,于终古不易之大地山川形势和经久不衰之人文史迹环境中不断发掘新的“文象”,并将之有机融入现代建设之中,以探索具有独特文化内涵与地方特色的城市人文空间格局。
主持:王树声
图文
王树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教授
李小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讲师 博士研究生
石 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博士研究生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微信改版后
好多人说不能很方便找到我了
其实把咱们“城市规划”置顶就可以啦
只需要5秒钟哟~
——————————————
了解更多《》杂志信息,搜索微信号“”或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
关注我们,精彩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