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前,西哈努克还是名不见经传的渔村,而今,它是东南亚炙手可热的旅游胜地和未来可期的柬埔寨的“深圳”;十年前,这一方土地还是草莽荒原,现在这里是工厂鳞次栉比、蓬勃发展的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简称“西港特区”)。四号公路从西港特区旁穿行而过,连接着西哈努克与首都金边,串联着柬埔寨的工业梦,也维系着柬埔寨人对现代生活的美好向往。
西港特区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之一,位于西哈努克市区东侧约14公里处,距西哈努克机场约4km,目前已经成为中柬合作的样板园区。从2007年动土开工至今,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有限公司戴月娥副董事长和工程部蒋君经理作为西港特区第一批垦荒者,见证了西港特区从荒原到热土的变迁。西港特区的建设与发展史既是中国企业家的海外创业史,同时也是西哈努克人的生活变迁史。西港特区作为西哈努克省工业化的先行者,为西哈努克描绘了工业化时代的美好蓝图,带去了规模化生产、流水线作业的现代化生产方式;也通过创造多元就业机会、配套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为当地居民带去了崭新的生活。
农业生产到工业生产的过渡
西哈努克省位于湄公河三角洲,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在西港特区建成运营之前,农业是西哈努克省的第一大支柱产业,而工业增加值仅占全省GDP的10%左右。然而,由于柬埔寨是土地私有制国家,地主手握土地却任由土地荒芜,四号公路两旁遍布无人耕作的荒地,而没有土地的底层人民也缺少就业机会,导致西哈努克人仍旧无法摆脱一直以来的“生存”困境。
▲ 图2︱红豆国际制衣厂繁忙的车间2005年,柬埔寨政府颁布《关于特别经济区设立和管理的第148号法令》,规定了建立经济特区的法律程序,经济特区的管理框架与任务等。同时,我国也正处于大力推动“走出去”战略的时期,西港特区在中柬两国政策的推动中应运而生。随着红豆集团等第一批拓荒者来到西哈努克,预示着工业化的浪潮已经抵达这个港口城市,新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模式将在工业化的滚滚车轮中孕育而生。西港特区建园10年,工业生产逐渐成为全省重要的经济支柱,目前西港特区对当地的经济贡献率已经超过60%,成为西哈努克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截止2017年,西哈努克省已经批准设立了西港特区在内的3个经济特区,西哈努克市也逐步实现了因产而兴,发展成为柬埔寨最具潜力的工业城市。西港特区的现代化生产
西港特区的产业发展方向和生产方式既符合全球产业转移的大趋势,也实现了与柬埔寨阶段性需求和自身比较优势的对接。不同发展阶段,西港特区产业发展的重点有所不同。发展初期以纺织服装、箱包皮具、五金机械等为主,后期逐步转向机械、装备、建材等产业,以推动西港特区自身产业层次的不断革新,实现园区高质量发展。西港特区入园企业多为外向型企业,极大地带动了西哈努克自治港的发展。西哈努克自治港是柬埔寨唯一的国际深水港,根据西港特区官网显示,西港特区内工厂的进出口量基本占到港口进出口量的10%左右,西港特区与港口间协同合作渐入佳境。随着越来越多企业入驻西港特区,实现港产联动发展将成为西港特区有效利用港口资源的最优模式。西港特区目前已经完成一期5.28平方公里区域的开发,从2008年第一栋标准化厂房建设至今,已建成170栋厂房,110多家企业在园区投产经营。红豆国际制衣厂是红豆集团旗下工厂,繁忙的车间、统一的流水线和操作娴熟的工人,无不表征着规模化工业生产方式的普及。整个制衣厂员工多达七八百人,制衣厂配备有医务室、员工食堂等,厂房建设兼顾了中国标准和国际标准,以满足合作企业的多元需求,为成衣制品远销海外创造了条件。如今,西港特区基础设施配套齐备,污水处理厂建成启动。西港特区主干道“洪森大道”宽阔平坦,现代化厂房林立,都为园区的高效运营和绿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把西港特区认定为海外建厂的目标园区。目前,西港特区已启动园区2.0版本的建设,进一步完善生活、居住、教育、医疗、娱乐等城市配套功能,为员工和周边居民提供全方位的城市配套服务。截至2017年底,我国境外产业园区数量已经达到81个,与国内开发区的发展历程相似,境外产业园区发展初期大多以单一的生产功能为主,企业“走出去”首要关注经济效益。但由于驻在国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与国内存在较大差异,中国境外产业园区的长远发展还需统筹兼顾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注重园区与所在城市和社区的互动联系,积极推动园区建设向产城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以实现园区与城市的共赢,实现“一带一路”倡议的美好愿景。本文刊载于《》杂志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联系后台
现在微信改版后
好多人说不能很方便找到我了
其实给咱们“”加星标就好啦
只需要5秒钟哟~


关注我们,精彩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