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并明确了“提高城市发展宜居性”和“建设和谐宜居城市”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导向和目标。2019年,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将江苏列为美丽宜居城市建设试点省份,要求江苏率先创新探索宜居城市建设的现实路径、标准体系和政策机制,为全国推进美丽宜居城市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本辑聚焦系统梳理宜居城市理念内涵及国内外城市的实践,以期为新时代江苏美丽宜居城市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宜居城市的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但其概念正式出现始于简·雅各布斯的著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书中呼吁“建设更宜居的城市”。20世纪90年代,宜居城市的概念和提法开始正式出现在国际共识与行动指引之中: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类住区大会(简称“人居二”)通过了《人居议程》,提出城市应当是“适宜居住的人类居住地”。2016年联合国第三次人类住区大会(简称“人居三”)发布的《新城市议程》中进一步承诺要“促进形成具有吸引力和宜居的城市、人类住区和城市景观”,强调“改善宜居性”的决心。同时,国内外学者开始逐步从全民共享、可持续发展、个人发展、居住质量、居民需求满足等角度深入探讨宜居城市的概念与内涵,并逐步发展为从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综合视角的剖析和解读(如表1所示)。尽管不同领域、不同地区对宜居城市的理解有所差异,但综合各种观点,可以将宜居城市表述为能够满足人们对安全、健康、公平、便捷、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等需求的城市。同时,宜居城市的发展建设也是一个相对动态的过程,一个城市是否宜居要从动态的视角来看待,要参照城市自身的发展阶段,并紧密结合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居民需求指定目标,实现持续动态的推进。

自“宜居城市”概念被提出以来,全球诸多区域和城市便展开了对宜居城市建设的持续探索。近年来,国外众多城市新一轮发展战略中都将建设宜居城市、提高居民归属感和幸福感等内容融入到具体的发展目标与指引体系之中。
美国纽约:着力打造一个追求公平且公正的宜居国际大都会
纽约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多元文化的城市,也是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近年来在城市人口持续增长的背景下,该市面临着城市的不可负担性加重、贫困差距扩大、气候环境危机和基础设施老化、政府公信力下降等问题。为此,今年新发布的纽约新一轮总体规划——《纽约2050,只有一个纽约》,基于环境可持续、经济平等和社会公正的理念,通过制定应对问题与挑战的综合性解决方案,致力于建设一个更加公正、进步的城市。新一轮的城市发展将涉及推动充满活力的民主、包容的经济、活力的街区、健康的生活、公平卓越的教育、宜人的气候、高效的出行、现代的基础设施等8大战略及其中的30多项重点举措。在活力的街区战略中,纽约提出要打造一个由安全可负担的住房、良好的公园服务、文化资源和公共空间共同组成的社区。为此,纽约将提供30万套经济适用房,10万个常规薪资的工作岗位,通过细密网络织补建成覆盖全城所有邻里住区的高品质开放空间体系,让公园、广场、滨水区、住区、工作场所相连;让骑行步行网络安全相连;让隐蔽的灰空间激活并释放出来;让低收入住区得以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健康的生活战略中,明确提出更新和提升“活跃设计指南”,优化有利于心理健康和能提升社会幸福感的建筑、街道、城市农业和公共空间(包括农贸市场)的设计策略,建设引导居民健康生活方式的环境,并通过建设绿色基础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和水循环项目等改善城市河道水域质量(如表2所示)。

作为全球最宜居的城市之一,澳大利亚悉尼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生活质量。悉尼在其最新发布的《悉尼2030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中,明确提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内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计划,致力于将悉尼建设成为绿色环保的、全球化的、相互关联的城市。在城市发展战略中,该城市将节能减排、能源资源自给自足以及绿色生活方式的推行等作为重点考虑,以环保技术和绿化工程为核心,同时配合住房计划、可持续更新发展、更新与设计、有效治理与合作伙伴关系实施等措施,力图打造一个高品质的城市空间,增强城市居民的归属感(如表3所示)。

日本东京连续三年稳坐英国杂志《Monocle》推出的“全球最宜居城市”排行榜榜首,该杂志指出“城市中紧密却有序的住宅、高品质的美食、准时准点的列车,让这座原本密度极高的城市呈现出有序、舒适和安全等宜居特质”。2017年东京制定的《都市营造的宏伟设计——东京2040》(简称“东京2040”)提出“新东京”的三个愿景:安全城市、多彩城市和智慧城市,为任何人提供健康生活的场所,创建任何人都可以发挥能力的活跃的优秀城市。
“东京2040”围绕“少子高龄、人口减少”的现实困境,鼓励培育多样化的人群、重点关注特定人群,从保障安全、放心生活、自由而充满活力的生活这三个人本需求层面出发,强调生活场所、多彩社区、滨水空间等的积极营造,重塑各类人群的社会价值,让艺术、文化、体育融入生活中的城市,使每个东京居民都能够蓬勃发展、应对挑战、享受宽松生活和自由地选择生活方式(如图1、图2所示);以满足多样化的活动、交流、生活为目标,通过引导轨道站点及周边地区一体化开发,建设轨道上的城市,“开辟每个东京都居民充满希望的未来”(如表4所示)。



2017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工作时指出“北京要不断朝着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前进”。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和中央的相关部署要求,《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明确提出北京要在2035年初步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大城市病”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首都功能更加优化,城市综合竞争力进入世界前列,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构架基本形成,成为拥有优质政务保障能力和国际交往环境的大国首都,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中坚力量和引领世界创新的新引擎,成为彰显文化自信与多元包容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成为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的和谐宜居城市,成为天蓝、水清、森林环绕的生态城市。在具体的推进策略方面,除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外,北京将从优化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严格控制城市规模、统筹“三生空间”、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市特色风貌塑造、治理“大城市病”、加强安全保障、健全城市管理体制等角度入手,持续提升城市的宜居水平。并结合北京实际情况,统筹各类规划目标和指标,初步建立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评价指标体系,涉及42项指标,以此按年度对发展目标进程进行评估,实施指标体系定期动态管理(如表5所示)。

近年来,上海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将提高城市宜居性和生活品质作为增强城市全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2014年,在新一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即“上海2040”)中明确提出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的总体目标。在发展目标愿景的指引下,建立了一系列涉及宜居城市的核心指标体系和行动策略。在宏观层面加强对于城市竞争力和就业创业环境的提升、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城 乡风貌特色彰显、全球气候变化应对、环境质量改善、城市安全保障等。在微观层面,提出了通过住房供应体系、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就业出行条件的完善,构建15分钟生活圈的行动(如表6、图3、图4所示)。并结合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城乡风貌特色彰显、提升生态品质、改善环境质量、完善城市安全保障等方面展开持续行动,不断改善城市居住品质。


长期以来,珠海一直将“宜居”作为发展追求,坚持“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塑造出山海相拥、城田相间、陆海相望的城市风貌,致力于延续珠三角地区环境质量最好的城市品牌效应。近年来,珠海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出“建设国际宜居城市”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城市建设水平再上一个台阶,城市竞争力显著增强,接近国际宜居城市标准;到2030年左右,基本建成生态安全和谐、功能与国际接轨、空间集约高效、设施绿色低碳、生活和谐幸福、管理高效便捷的国际宜居城市。2015至2018年,珠海推动国际宜居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施,着力推进国际珠海、活力珠海、生态珠海、美丽珠海、智慧珠海和幸福珠海6大战略,建立了涵盖7个大类的宜居城市标准体系。其中,“美丽珠海行动”提出了美化净化市容环境、绿化优化城乡风貌、加快推进城市更新、建设多层次绿色交通体系等重点任务(如表7所示)。

城市作为人类的聚居地,“宜居”是其本质要求和最终归宿。由于宜居城市的内涵十分丰富,全球城市发展条件和水平又各不相同,因而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先进的宜居城市建设理念、途径和机制创新等十分重要。近年来,江苏在全国率先探索了人口高密度地区人居环境改善的适宜路径,通过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931”行动、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厕所革命、宜居示范居住区建设、“公园绿地服务圈建设”等持续改善人居环境。但宜居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真正全面保质保量推动宜居城市建设落地,不能简单局限于年度目标任务的完成,而要立足城乡建设领域工作力量和优势资源,不断强化目标综合、项目集成、资源整合,系统谋划推动建设更加协调、更加均衡、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宜居城市。借鉴国内外宜居城市建设的经验,本文提出围绕城市服务体系、社会环境、公共空间、交通系统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策略建议,以供各地推动宜居城市建设参考借鉴。
从关注宏大叙事向更加重视社区、街区、住区等微小单元尺度下的住房和服务设施供给转变,致力于从居民最可感知的宜居体验入手,积极创造可负担的住宅,可接近、可体验和可选择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和品质生活方式,打造更加和谐和更具活力的便捷生活圈。并建设城市到住区相互连通、多层级有机衔接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体系,提高集约利用和共享发展水平,努力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努力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益。强化设计指引与服务,积极打造多样化的活动、交流、生活空间,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元需求,引导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尊重不同人群的需求和空间使用习惯,重点关注老年人、儿童、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的特殊需求,创造更加公平平等的社会环境,保障居民的公共利益与福利,加强无障碍、人性化设施和空间供给,为居民提供多元生活方式的承载空间,让居民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享受到更加丰富多彩的物质精神生活,以此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的幸福感。
改变以往大尺度推进城市建设和更新的手法,采用微介入、适宜规模的方式,营造贴合人体尺度的公共场所,注重传统的“街巷”空间和触手可及的“口袋公园”等小尺度空间场所的建设。在建设更加包容、开放和创新的现代城市的同时,也充分尊重城市的地域性,重视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彰显城市特色风貌,提高建筑品质,避免千城一面,提高城市的可识别性,增强市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借助江苏快速交通圈建设,加强城市快速交通系统的建设,促进其站点与高铁、高速公路和城市铁路站点及其周围的一体化开发及建设。优化城市内部公共交通线路,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优化绿色出行、共享出行的环境。与此同时,依托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和廊道,有机沟通联系城市的优质公园、开放空间等,为居民提供慢行、游憩和交流的场所,让居民在快节奏的都市中也能感受到“慢生活”惬意与舒适。通过“快速交通+公共交通+慢行交通”的联合建设,塑造更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交通体系。
注重城市生态环境保护,鼓励低环境影响的城市开发模式和生活方式,积极推进绿色建筑、绿色城区建设,引入先进的环境、能源技术,推广绿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一体化,通过屋顶绿化、墙面绿化、隔热性铺装、细微喷雾等手段,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建设具有良好绿化、清洁空气和干净水源的宜居城市。建设以应急避难场所为载体的城市防灾体系,提高城市的抵御和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居民人身和财产安全。
[1] 邵帅.国内外宜居城市理论研究综述[J].商场现代化,2012(01):97-99.[2] 唐燕,张璐.2018年宜居城市研究与建设热点回眸[J].科技导报,2019, 37(01):196-203.[3] 郭洁. 基于未来生活方式的宜居城市规划设计思考[C]//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4] 陆仕祥,覃青作.宜居城市理论研究综述[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12(01):13-16.[5] 张文忠,湛东升.“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内涵及评价指标[J].城市发展研究,2017,24(06):116-124+132.[6] 夏荣景,吴雨桦,钱静.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国内乡村宜居评价研究综述[J].江西农业,2019(10):120-123+126.[7] 魏德辉,谌丽,杨翌朝.美国波特兰的宜居城市建设经验及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16,31(05):20-25.[8] 段瑜卓,田晓濛,杨春.东京规划2040来了!七大战略、三十项空间政策,打造一个安全、多彩、智慧的新东京 [EB/OL]. http://www.sohu.com/a/324630115_651721,2019–07–03.[9] 王敏,齐雷杰,郁琼源,安蓓.构筑新时代宜居的“人民之城”——解读《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之二[J].共产党员(河北),2018(09):24-27.[10]程蓉.以提品质促实施为导向的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规划和实践[J].上海城市规划,2018(02):84-88.[11]湛东升,张晓平.世界宜居城市建设经验及其对北京的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16,v.31;No.155(05):7-13.
>> ··编辑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