咦,你为什么点进来了?
读书读封皮,看文看标题。微信阅读方式和分享习惯,让起标题变成了编辑部一大重要任务。于是一个高大上的新兴职业诞生了——CTO

CTO:首席标题官(Chief Title Officer )。
开脑洞、药不停、斜杠文青......简直无所不能的CTO猜透你的心思,用无数个刷遍朋友圈的标题打动你。于是我们找来十个CTO,跟他们聊聊怎么起标题。
?
这个标题不是利维坦起的,作者用了美国小说家索尔·贝娄的一部后期小说——《更多的人死于心碎》,虽然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植物学家,但同样游离于社会关系之外,最终被迫逃离人世而远赴南极大陆进行科考,和利维坦的这篇内容十分贴合。
对于历史类内容来说,有几个人的名字只要出现在标题里,点击量就肯定不会差:曾国藩、李鸿章、蒋介石……2015年东方历史评论微信公号点击量最高的20篇文章中,蒋介石就占了两席。在这20篇文章的标题中,最吸睛的关键词包括战争(不管是甲午战争还是抗日战争)、腐败(不管是纳粹的腐败还是天国的腐败)和性(色情的历史、西非性罢工、浪荡的革命者)。不过,我们最喜欢的,还是《王小波:有一些时期,每一天都是愚人节》这篇文章的标题,这篇文章原来的标题是《积极的结论》,我们将其中关于愚人节的句子拎出来,在愚人节当天推送,效果很好。而且,它也符合了历史类内容的定位,因为王小波说的是1949年之后某个历史时期——你懂的。
写论文的人不懂起标题?错!媒体要拼阅读量,学者也要拼引用率。政见团队曾经总结过论文起标题大法,发现学者也要紧跟潮流,比如《纸牌屋》热播时一篇关于美国就业市场不平等的论文就以House of green cards开头。政见也会把流行文化和标题结合,比如《从〈芈月传〉到直播吃饭,我们为啥沉迷其中?》,严肃的学术讨论也更有意思了。
《凯鲁亚克,你简历写成这样,也只能“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了》
其实文章只是凯鲁亚克写《孤独旅者》的前言,但是凯鲁亚克把这篇前言当成个人简历来写,尤其是“特别爱好”这一栏大言不惭地填上了“年轻姑娘” ,让人忍不住喷饭。再联想到作者本人以《在路上》成为“跨掉的一代”代表人物,于是在标题里串进了Beyond《海阔天空》这首歌的歌词,既是一种吐槽,也是对“垮掉派”精神的一种概括。
2015年《俄罗斯经济评论》发表过一篇名为《“萨达沃”饭店被查出虎肉 莫斯科“大市场”或再度关闭》的文章。文章报道了在莫斯科中国大市场里一饭店被俄警方查出虎肉,进而作者推断事发地柳布林诺市场可能会遭致关闭。由于事关重大,引得莫斯科的华商议论纷纷。许多人指责作者造谣,有华语公众号旗帜鲜明的声讨,发表文章称“萨达沃大市场查出虎肉是真,市场要关闭纯属为博眼球的捏造。”当时形势对《俄罗斯经济评论》十分不利,作者立即发文还击称:“不要以辟谣的名义传谣言”。作者对被污蔑制造谣言一事表示强烈抗议,并说明在文章中只写了作者对“大市场”或将关闭的推测,从来没有写过“要关闭”的妄言。从这一案例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文章的标题要经常使用“或”和“或将”,它们是你“胡说八道”的法宝,是你“信口雌黄”的护身符。
十五言的办公室日常是这样的:
AI酱:取题目瓶颈了(((?д?;))),我本来想用《一个男生看<太阳的后裔>,能看出点啥?》。
AI君:感觉有点性别歧视(′?ω?`)
AI酱:所以改成了《一个理科男博士看<太阳的后裔>,会看出点啥?》。
AI君:可这是一篇写中日韩海外驻军的历史文啊( ̄▽ ̄")?
AI酱:理科生有不一样的脑洞
AI君:好吧。
若干分钟后……
AI酱:《一个爱历史的小男生看<太阳的后裔>,会看出点啥?》,感觉如何?
AI君:作者瞬间从大叔变鲜肉(>▽<)
对于一个不严肃的科技号来说,需要千方百计把原本冰冷的科技文章写得有趣、逗比。最最重要的一定要毒舌,哈哈哈……2015年趣火星一文《知乎网友把号称“中国特斯拉”的游侠汽车扒得干干净净》在业内被传疯了,大家纷纷调侃PPT造车公司。其他诸如《你们都在假正经地谈论VR游戏/电影时,我觉得VR色情片才是大未来!》、《为何Siri和Cortana声音都是女性?你肯定没想到……》等都是阅读收割机。大家都是假正经,趣火星就带大家用轻松娱乐的眼光看科技,科技不再冷冰冰。
2015.12.10这天,两天后的微思客(北京)第四期线下沙龙文案已就绪,只差一!个!标!题!啦!而这天,正巧赶上微思客众小编的药都停了!于是,虽然分处于不同时区平常一本正经的wethinker们瞬间脑洞大开。部分脑洞展示如下:《陆港台青年谈:偏见、误解与宽容?》《爱与不爱,我们都在一起》《中港台:谁的傲慢,何种偏见?》《陆港台青年对谈:年轻人如何关注这个世界?》考虑到受邀嘉宾的心理感受以及大陆出台的两岸三地用语规范,最后沙龙标题确定为:《两岸三地青年谈:傲慢与偏见》。完美!
这个标题不是利维坦起的,作者用了美国小说家索尔·贝娄的一部后期小说——《更多的人死于心碎》,虽然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植物学家,但同样游离于社会关系之外,最终被迫逃离人世而远赴南极大陆进行科考,和利维坦的这篇内容十分贴合。
“你起过最棒的标题”?说实话,这个真的没有…作为一个“高冷”的从来不追热点不搞标题党的公号,翻一翻往期标题,真是质朴到让人不禁想留下热泪呢…我们起过最棒的标题,大概就是我们的公号名了吧——“做書”,这个公号所想表达的一切,都在这两个字里了。
以前世界说总被人说冷感,于是我们建了一个“拒绝性冷淡”群,每天编辑把文章发群里,大家开始讨论这个标题要怎样起。如果按照群里的脑洞,估计我们分分钟十万加了。比如我们有一篇文章是写老友记的,文章标题后来起得是《老友记》:他们回到了二十二年前,我们却成了他们,然而群里当时的讨论时《六个老外凭什么影响全世界?有儿女的为自己的孩子转起来!》......
作为关注城市治理与城镇化进程、探讨城市问题解决方案的媒体,我们标题最常用的词是“如何”、“研究”、“设计”、“场所”等,力求让人感到「有用」,直接呈现「知识增量」。我们具备人文关怀,但不是文人;理解宏观大势,但不是政客。我们希望能「就事论事」。在我们看来,读者不会因为被一个标题逗乐,而认真对待我们探讨的议题,好好解释城市问题就够了。
其实,CTO们起好标题只有一个目的——让你点进去看看好文章。想知道这些标题下都是什么文章?关注相关公众号阅读历史消息。
btw,你觉得这篇标题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