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日,沪蓉高速多车连环相撞事故,划破了整个清明小长假的寂静。截止4月4日,该事故共造成3人死亡31受伤,事故伤员被集中送往常州、无锡两地进行治疗。悲剧引人深思。

综合中央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的现场报道和江苏高速96777的微博可知,事故大致发生在G42沪蓉高速常州段往上海方向151公里加800米处,过横林枢纽4公里处。截止4月4日,事故涉及51辆受损车辆,包括2辆大货车、3辆大客车和46辆小客车。

结合现场报道,事故大致可分以下几阶段:
?阶段一:一辆大货车横着在2、3车道,其他车辆从1、4车道避开行驶;
?阶段二:两辆大货车发生小擦碰;
?阶段三:多辆车辆连环相撞。
两辆大货车形成了“铜墙铁壁”,导致后续车辆没有可穿越的间隙。
天气情况是事故的重要诱因。根据上述电视台现场报道和江苏高速微博,事故发生前后的天气情况如下:
?4月2日上午,小雨;
?4月2日中午,中雨;
?4月2日下午,事故点周围局部路段出现团雾。
团雾,是受局部地区微气候环境的影响,使得能见度降低。一般出现在昼夜温差较大、无风的早晨和夜间。团雾预测预报难、区域性强,容易造成重大交通事故。
不幸中的万幸是,此前采取了一些管理措施。结合江苏高速微博,事故发生前的主要管理措施如下:
?4月2日起,禁止危险品车辆上高速;
?4月2日上午,由于雨,双向限速80公里/小时。
如果当时没有采取禁止危险品车辆的措施,后果可能更加不堪设想。结合天气条件,当时的限速措施可谓非常及时。
根据上述电视台现场报道和江苏高速微博,诱发事故的重要原因如下:
?雨天
?路滑
?团雾
结合上述原因简析,一些专家从驾驶员角度给出了如下建议:
?能见度小于200米时,车速不得超过每小时60公里;
?能见度小于100米时,车速不得超过每小时40公里;
?避免急刹车和急停车;
?车辆迅速打开雾灯、近光灯、前后位灯、危险报警闪光灯等。
笔者这里要说的是,当高速公路发生事故后出现阻断,又遇到恶劣的天气条件时,在全封闭的高速公路上,除了教育司机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以外,是否还可通过一些监控设施的改善,为公众提供更好的出行环境?
本次事故,实际上是在一次刮擦的小事故后,由于恶劣的天气条件、驾驶员缺乏安全意识等,引起二次事故。二次事故特别需要引起重视,。据某市交警部门数据显示,2006年一年中,二次交通事故共发生464次,造成了95人死亡,397人受伤。预防二次事故,才能有效防止惨剧。
有人认为,可采用“大数据”的方法避免二次事故。但二次事故的发生,往往与人、车、路都有关联,如果彻底脱离基本的交通设施,片面以数据为导向来解决交通问题,并不十分可行。本世纪初,有学者、专家通过交通流数据,进行交通事故的预判和预警,以及通过道路线形特征进行事故影响因素评价等。这些研究从数据角度进行分析,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但往往通用性并不很强,适用于局部特定的研究条件内。
【能见度、提示信息和入口控制】
本事故路段及其上游路段能见度很低。周边气象站检测,能见度约500米。需要明确的是,高速公路某路段的能见度与气象站所检测的区域能见度,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在高速行驶的情况下,室外的语音广播对驾驶员的提示效果很低。在全封闭的车厢内,驾驶员高速行驶,很难听见语音广播的声音。通过语音广播来发布应急信息,效果不一定理想。
可变信息标志主要通过文字和图形的形式发布交通运行状态、交通事故、道路施工、天气信息、应急信息等。但是,可变信息标志用电负荷很大,高密度布设可变信息标志,在实际应用中可行性较低。
高速公路入口控制,主要集中在高速公路的收费站处,对流量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目前,主线收费站间距一般在30-50公里,对二次事故起到的预防效果有限。
【现行技术要求】
交通运输部2012年第3号公告《公路网运行监测与服务暂行技术要求》,明确路网监测点的监测内容主要包括视频图像数据、交通运行数据、基础设施运行数据、公路交通突发(阻断)事件信息和路网环境数据。其中:
(1)视频监测设施和交通运行设施布设要求(摘录)
?易拥堵、易发生重特大突发事件的重要路段须设置视频监测设施,其中高速公路路段应按照小于2公里间距位置设置视频监测设施;
?恶劣气象条件频发路段须设置视频监测设施,其中高速公路路段应按照小于2公里间距设置视频监测设施。
(2)气象监测设施布设要求(摘录)
?以大雾为主要恶劣气象条件的路段,气象监测设施须能够采集能见度参数;
?对于季节性浓雾多发地区,气象监测设施应按15-20公里间距布设;
?对于浓雾多发的山区和水网地区,应按10公里间距布设。
交通运输部2012年第3号公告《高速公路监控技术要求》,明确沿线监控外场设备包括信息采集设备、信息发布设备、视频监控设备等。其中:
(1)可变信息标志布设要求(摘录)
?省界高速公路入口侧、高速公路相接的枢纽互通必须设置可变信息标志;
?考虑到可变信息标志的用电负荷很大,在设备布置时应权衡远距离供电成本与设备显示效果的性价比;
?可变信息标志设置时应考虑性价比高低和是否方便信息发布。
(2)车辆检测器布设要求(摘录)
?A1等级,易拥堵、易发生重特大突发事件、恶劣气象条件频发等路段应按照小于2公里间距设置车辆检测器;
?雷达(微波)检测器设置处应防止其他设备或物体遮挡。
【改善原则】
在充分利用现有高速公路设施的基础上,开展高速公路阻断且遇恶劣天气下的监控设施完善工作。
充分考虑高速公路的供电和通信要求,尽量将多种监控设施集中在同一个点位上,且尽量不增加用电负荷很大的可变信息标志。
充分考虑高速公路设施的经济性,尽量选用性价比高、工艺成熟的技术,尽量降低改善所产生的成本。
【改善措施】
按照要求在特殊路段或沿线每2公里及以下间距,布设视频监测设施和交通运行设施。有研究(见文末)曾提到,可在事故点上游500米设置相应管理措施,但实际操作可能较为困难,特别是供电资源较紧张。建议结合交通部2012年第3号公告,以2公里及以下作为外场监控设施布设的间距要求,进行如下改善:
?将高速公路以每2公里及以下间距,切割成若干个区间,进行区间化管理。
?以2公里及以下间距进行龙门架设置,在每个车道上方设置车道控制灯,对高速公路的断面和车道进行管理和控制;此外,车道控制灯的功率较小,便于实际操作和实施。
?将现有视频监测设施通过后台软件,进行能见度分析和检测。这样每隔2公里及以下间距,就有1套现状视频监测设施,同时作为能见度监测点。
?新增的交通运行设施,建议采用雷达(微波)检测器,并依附在每2公里及以下间距的龙门架上,雷达(微波)检测器不受外界天气影响,且价格低廉,可以判别160米范围内的阻断和交通事件。
?通过雷达(微波)监测器、视频监测设施、以及视频改进后的能见度监测,将2公里及以下范围内的恶劣天气和阻断事件进行全方位采集。运用铁路中的闭塞原理,通过车道控制灯,进行高速公路区间化管理。
【其它建议】
在上述改善措施的基础上,建议相关研究机构和企业,充分利用手机信源,研发基于手机的一体化车辆导航系统,特别是在恶劣天气条件下的语音导航,甚至局部小范围内的匹配车辆后的自动驾驶。
【相关研究】
早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危险化学品事故监控与应急救援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的子课题《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主要针对危险化学品检测的硬件设备进行研究。
2003-2006年间,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应用GPS、GSM进行车辆定位与管理系统开发》、《公路智能交通系统信息标准化研究》和《西部地区公路交通安全评价研究》分别对车辆、检测器、预测模型进行了创新性的研究。
2009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道路交通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的子课题《高速公路特大交通事故预防技术研究及示范》中的专题三——《二次事故预防关键技术及示范应用》,以重庆高速公路为依托,构建重庆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紧急救援系统,并建议事故点上游500米左右设置管理措施,并依托实际工程进行了示范。
希望本文的一些梳理和建议,能够为关于高速公路事故预防的讨论抛砖引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