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为讨论的海绵城市,可能也值得我们再深入一想:海绵城市的策略放在当前的城市发展阶段都是合理的吗?虽然这一概念本身打破了将城市与自然二元对立的思维,但我们必须再次重申对“非点源污染”的重视。倘若这种污染并未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城市急切地通过绿化和铺装材料增大地表渗透性,哪些污染物质会更加无阻地参与到地表地下径流、海洋以及空气的水循环中?造成哪些生态影响?周期为多长?这些问题尚无充分研究。也就是说,当我们的城市仍在大量拆建楼房、更新基建,当每日车流未得到控制、空气污染未被妥善治理的时候,更畅通的水循环会否使得有害物质进一步污染整个生境?不得而知。
其实,早在20年前,气象学者张家诚就从水的三态循环角度,分析了现代城市水资源利用中,人类与自然环境失调的现象。他提到,由于水是地球各个圈层和人类社会各个组成部分的不可缺少而又有巨大作用的物质,是联系自然界与社会各部分的强有力的纽带,因此只有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大系统的角度入手,才能解决现代城市水资源问题。他同时指出,工业社会已成为一个迅速增长、自然环境难以承受的人类因素,现代水循环研究学科不仅应包含水分本身的运动特性、生态环境等问题,更应包含人类社会的范畴;城市水资源问题,也仅有在信息社会下,形成全学科参与的研究与决策,规划和协调实施,才能获得解决。
立足于全球化的海洋经济,短期内,海洋污染似乎不能完全避免——毕竟我们既无法立即停止建设、资源开采,不能停止航运和捕捞,也无法缓减滨水城市开发。那么对于必要设施的建设区域选择和布局方式,是否存在更为智慧、生态合理的策略?有没有能够减少污染的新施工方法或是从根源上减少环境破坏的设计方案?沿海地区如何能够平衡生态与经济,更海陆一体地考虑城市化?
或许在信息社会已经相对发达、跨学科已成为各行业热点的今天,更值得我们讨论的领域是水陆统筹的城市设计,结合多学科的知识体系,整体性地理解城市与水循环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有机地处理城市空间、基建和水体之间的关系,而不再将它们视作独立的设计元素。
作为陆地大国,我国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度一直相对较低,即便在海绵城市中,城市和土地仍是占据决定性主体地位的设计元素。尽管在很多西方国家,海洋也如同一个世纪前的绿色空间,一直是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的一个巨大的盲区。但目前,有不少欧美学者,已经开始站在与景观城市化(Landscape Urbanism)相似的视角,提出了海洋城市化(Marine Urbanism)、蓝色城市化(Blue Urbanism)、滨海城市化(Coastal Urbanism)等概念。
尽管这些概念尚未形成完整的分支学科,但它们共通的初步结论都是:更可行的对待海洋的态度,也正应该与我们对待绿色空间的态度一样,城市应该并且能够与生态环境共处,而不是隔离于自然——因为那样反而会更加使得我们对于眼不见的自然环境感到麻木,将之当作无底的填埋场。就像对一切自然及历史文化资源一样,最好的保育方式应该是在日常生活中的良性利用和循环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