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万科做法看商办综合体为绝对能级的城市新中心|房产智道
来自微信公众号:城市中国杂志
摘录:
随着城市“精明增长”的提出,以往的评价标准开始受到质疑与反思,以往的城市发展方式已不能适应当代城市状况,以宏大叙事建形成“地标”的方式已经收到否决,不再以比高、比大为目标,以人为本和精雕细琢的宜居性成为评价一个项目好坏的标准。
地标不再仅仅是造型吸眼球的超高层、超大体量的消费体,也不仅仅是数一数二的摩天楼,而是与区域基底契合、满足区域特征人群生活生产以及物质和精神层面各项需求、能够影响所在社区公众生活、改善区域环境生态的标志性节点。
放眼望去,2015年中国各大城市商业地产市场高耸的空置率数字、冷清的商场已经让镀金时代的冲动的投资者们付出了痛苦的代价。
高大上的城市级商业供给饱和的同时,市场转向纵深化发展。
体量适中、街区化发展、立足本体、主题聚焦、服务完备的特色综合性空间将成为新常态下新理性的发展模式。

以徐汇万科中心为例,其项目中心设计了一条一公里长的生态绿轴,成为区域中心的活力引入媒介,同时使该区域成为能够影响所在社区公众生活、改善区域环境生态的标志性节点。
在上海的圈层化多中心格局中,每个中心区域都存在一个或多个凝结区域结构的“中心聚核”,它们依据各副中心在城市中的定位和禀赋条件,因地制宜,各具特征。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如今的市场已经达成共识,在2016年进入中产阶级消费为主导的个性化消费时代,实体商业的产品打造必须回归价值创造的本质:即从兜售商品到兜售生活方式。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商办领域从曾经的“建项目”到“做产品”,再到如今的“做生活方式”,已然开始了新一轮的迭代。
“Center+”为标志的城市中心指在城市中的居住、办公、商务、出行、购物、文化娱乐、社交、游憩等各类功能复合、相互作用、互为价值链的高度集约的街区式建筑群体。
“Center+”是“综合体”这一建筑类型向城市空间外延化、城市价值复合化、城市功能集约化、空间发展街区化发展的结果;
同时,通过街区作用,实现了与外部城市空间的有机结合,交通系统的有效联系,成为城市功能混合使用中心,延展了城市的空间价值。
而随着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表征的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城市的中心逐渐成为一个平台,根据不同区域的发展要求,与现代城市发展强调的生态、智慧、高效便捷等要素,称之为“Center+”新中心。

中国城市化的几个现实问题:空间扩张、人口收缩、低密度人类活动与城市范围界定
来自微信公众号,北京城市实验室BCL,龙瀛 吴康
中国城市化的四个悖论:
(1)快速空间扩张与过度呼吁存量规划之间的悖论
中国过去30余年的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空间扩张是城市开发的主要形式,但通过2000-2013年全国的时序数据分析表明,城市未来的存量开发不应当一刀切成为大部分城市开发的主体形式。
(2)局部人口收缩与泛在规划人口膨胀之间的悖论
基于两次人口普查数据的综合测算,中国所有城市存在着180个收缩城市。同时,我们也发现在过去的10年中全国有约三分之一的街道乡镇人口密度都呈现下降态势。
基于识别的180个收缩城市,进一步地收集的了其中64个城市总体规划资料(此工作还在进行中),我们发现以上城市的规划所预测的未来人口都处于上升状态,即体现了“膨胀的规划、收缩的城市”的现象,也说明了人口收缩现象并没有被中国城市规划的编制所重视。
(3)中高强度建筑开发与低密度人类活动之间的悖论
中国的新区开发,往往对应中低强度的建筑开发。总体而言,新开发的城区相比成熟的旧城区,人类活动强度显著低下,这与城市人口由传统中心区向市郊密度递减的分布规律是基本符合的。
总体而言,城市的行政级别越高,K值越小,即直辖市的最低,而县级市的K值最高,这说明县级市的新区和老区差异最小。
此外,我们相关的另一个研究(Long,2016)也显示新区相比老区,对应着更大地块的物理空间开发,更低的城市功能承载,以及极低的人类活动强度。
(4)行政地域的城市和作为实体地域的城市之间的悖论
长期以来,中国对于“城市”的界定一直存在着行政地域(城市管辖权对应的空间范围)和实体地域(城市建成区范围)的“二元性”割裂。
中国存在着大量游离于统计和行政体制之外大量被忽略的城市。如果以100个交叉口作为最小的城市门槛,则中国有4629个城市,其中3340个位于现有城市的市区边界之外。
总体上,通过分析覆盖整个中国的既涵盖物理空间也囊括社会活动的精细化数据,笔者发现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表现出的四个现实问题。
虽然笔者承认这些现实问题可能仅存在于城市发展的特定阶段,但当下仍不容忽视。
在下一个阶段的城市化过程中,如果不注意这些存在的问题,中国的诸多宏伟的城市群战略、城市规划策略(如存量规划)以及重大基础设施投资,可能会面临不能实现或浪费的局面。
结合本文分析的中国城市化的四方面现实问题,笔者提出了如下针对中国城市化的政策建议和简要的行动方案。详见《城市规划学刊》2016年第2期(http://www.upforum.org/current.php?id=489)。

何为激进化城市?观第六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
来自微信公众号:深港双城双年展,澎湃新闻冯婧
说到深圳,城市智库抛出了一个问题,深圳为什么要拷贝美国城市的发展模式?胡博特说,在深圳看到的这些摩天大楼、广告牌、公园等空间,都是被生产出来的,是一件件产品,而不是生长出来的。
城市智库认为,城市不光是由建筑师、规划师建造,而是各行各业的人一起创造出来的,比如研究者、社会学家、地理学家、艺术家等。所以,他们带来了名为“激进城市化”(Radical Urbanism)的展览。
在今天,激进城市化意味着什么?城市智库认为,激进城市主义类型有以下三种:
一、 如果认同现代主义理念,即应对现代生活的现实,意味着要借助城市进行工作,那么,城市和建筑就要超越形式和美学,超越现有的社会结构,用文化批判的形式介入社会和政治行动领域,比如尤纳?弗莱德曼的“空中城市”、康斯坦特?纽文华的“新巴比伦”、建筑电讯的“插入式城市”、丹下健三的“新陈代谢理论”等等;
二、 建筑师不止做设计,要与使用者和社区,甚至政府产生更多互动。这个类型不同于现代主义运动的英雄式构想,而是更注重尺度和时间,尊重当地环境,从创作者(author)变成转变的促成者(enabler),比如约翰?哈布郎肯的“灵活开放建筑”、 约翰?特纳的“自建和自我管理”理论等等;
三、 尽管“在绘图板上改良社会”受到批判,但这种由内而外的、从机构内部结合革新式城市治理的方法,也许是最激进的类型。顺应政策变化,寻找另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比如西扎参与葡萄牙革命后开展的“当地流动服务支持”(SAAL)住房计划、1960年代中期穿插在秘鲁军事独裁期间推行的“住房专家体验”(PREVI)等等。

苏商VS浙商:一个是坐商、一个是行商;一个重实业、一个重投机?
微信公众号:城市战争
摘录:
曾有学者指出,苏商务实、精于算计,头脑中形成了很多规则意识和条条框框。该防范的防范,不该防范的也防范,所以苏商一个弱点就是“自顾自”,喜欢闷声发大财,团队合作少,抱团意识相对薄弱,这也是苏商轻贸易而重实业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位政府官员曾说过,团队精神的不足使苏商的决策风险无法分担和稀释,从而制约了企业“从长计议”,江苏企业做的多是“一锤子买卖”。一位专家曾说,苏商之间精于算计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普遍降低,导致交易成本增加,这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合作意识。
当然,浙商也得分类,比如浙北的商人,如嘉兴、湖州的商人,其实和江苏商人差不多。主要是宁波、温州一带的浙商特点更为浓厚。给人一种善于抱团取暖、相互扶持的整体感觉。
长三角经济问题专家高凯认为,浙商像是中国市场经济里的“游牧民族”。随着原始资本积累的完成,“二次创业”将浙江一部分民企拉到了快速扩张期的门沿上。浙商开始迈开从人到资本、再到企业的阶梯式“走出去”步子。以温州人为例,有调查报告显示:2013年之前大约有160万温州人在中国各地经商,每年创造的GDP为560亿元。而省外投资与创业的浙商更是达600万之众。相比较而言,苏商“走出去”的步子迈得比浙商晚,“走出去”的人群也较少。据有关资料显示,苏商在省外发展的仅100多万人,其外省投资的资金也难与浙商匹敌。但也有专业人士指出,并不能因为这些数据就断言,浙商是行商,苏商是坐商。事实上,近年来苏商向外扩张的步伐正在加快。逐水草而居,绝非浙商的专利。
苏商继承了吴韵汉风之文化特点,讲究稳健、和谐、不张扬。同时,由于苏南的文化是一种典型的水文化,这种内陆水文化温柔敦实,很大程度上形成了江苏人的柔韧意识和低调意识。在天下商贾中,苏商有别于其他商派的显著标志就是深厚的文化涵养。前不久,反映中国顶级商人财富变化的2016年胡润百富榜对外发布。就在我们把注意力放在马云家族和王健林家族的时侯,另一位富豪出现在媒体的视线中。他就是江苏籍富豪,“全球华人第一狂人”严介和的儿子--严昊。严昊是名副其实的85后,出生于1986年,还不满30岁,却坐拥910亿资产,高居大陆富豪榜第6位。对于常看财经新闻的人来讲,严介和并不陌生,但论知名度,严介和父子要比富豪榜中的其他人逊色不少。不过,俗话说得好,闷声发大财,严介和父子就属于这一类人。严昊是低调务实的苏商代表,那么浙商呢?
很多人都感觉浙商明显比苏商活跃。从浙商活跃在各大新闻媒体中就不难看出,浙商是一个自带“网红”体质的群体。有他们的地方,都会很热闹。
就拿公司年会、商会年会来说,浙商非常活跃,企业唱主角,且知名企业多,很多人争先恐后地讲话,畅所欲言,为民企发声;但江苏方面,官员不少,企业家低调,大家你来我往,更乐于台下交流。


国匠城:http://bbs.caup.net
规划头条:http://upnews.cn
规划导航:http://guihuadaohang.com
多搜搜:http://duosos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