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在重庆开幕。在本届规划年会上,清华同衡以投稿数179、通过数118篇的好成绩荣居规划年会论文投稿及通过率双榜的前三甲!其中有18篇受邀在年会现场宣讲。
为此,我们将这18篇宣讲论文进行摘选,欢迎大家留言探讨、分享最新的规划实践中的问题、思考和创新探索。敬请持续关注!
本文结合北海重点片区的编研实例,从北海“原乡”的视角对片区城市设计编制进行了相应探索,针对北海城市建设中体现的生态挤压、保障滞后、尺度失序的问题提出了一套凸显城市特色价值的设计路线。在以往实践基础上进行了方法上的反思,进一步强化了规划设计回归原乡的重要性。
作者:
白旭,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详规二所 主创设计师
俞宙,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详规二所 项目经理
我国城市建设正在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城市空间的建设面临着多重挑战。北海市作为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滨海城市,在较早期的城市发展过程中,便形成了市井原乡的小生活特色的城市气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生态——绿色共融” 、“生活——公平便捷”及“尺度——舒适宜人”。北海在城市空间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脱离了早期的城市空间特色。生态挤压、保障滞后、尺度失序等问题日益凸显,阻碍北海城市的发展。在未来城市发展中,如何回归舒适宜居的原乡场景,恢复北海市固有的原乡特质,打造多元多彩的理想人居家园将是其未来城市规划的重要出发点之一。本文以北海市重点片区规划设计为例,从生态、生活、尺度三个角度出发,着眼于创造非一线滨海地区的典型示范意义,对推动舒适宜居、品质服务的城市综合生活片区的实操有着现实的意义。
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位于规划区东侧, 现状生态绿地是国家湿地公园向城区延伸的唯一脉络,但是现状生态资源无法承载城市活动。大江埠现状绿心发展受限且延伸不足。绿心周边建设较多,对生态绿心产生了强烈侵蚀与挤压,使绿心发展规模有限,并且使规划区内部生态空间与外部生态空间产生隔离。中心绿地与周边区域没有功能互动,未形成与冯家江的有效对接,成为了功能孤岛,从而未形成完整的城市生态格局。
北海本地人世代在此繁衍生息,具有自己特殊的休闲方式,无论是对传统型休闲活动,还是现代的娱乐设施,都有很强的包容度。同时,他们的日常公共活动涉及各个类型,各个层面,市民对公共文化场所和生态景观场所有很高的需求。但是,规划区现状的社区级服务设施配置的数量不足,难以满足全部居住单元需求。其次,社区级服务设施的分布不均、辐射范围不全面。另外,设施类型主要以餐饮设施为主,生活服务基本保障设施和休闲娱乐设施数量很少。
2007年以来外地人购房热带动了北海市内大批高层住宅的建设,尤其在铁路南新建片区,目之所及高楼林立。规划区存在大量纯高层的不尽合理的空间形态。高层住宅不但造成了呆板无活力的城市天际线,其街道空间更是容易给人们带来压抑和疏离感,背离了北海理想居住形式,并非北海市民的共识化选择。现状建设形成高低层的二元对立,极易形成“高度孤岛”,使城市传统风貌逐渐流失,形成突兀的城市天际线,并且加强新老北海人的心理疏离感。
从问题本源出发,通过分析研究发现,失序带来的低质是制约规划区地段发展的最大问题。针对该问题规划认为核心解决路径是通过建立地段的发展秩序,打造多元多彩的理想人居家园(图1)。进而规划提出三条策略以解决地段内失序问题:外协内优,解决生态格局渗透共融;以点带面,解决碎片化地区配套公平效率;强织弱补,解决现状存量较多地区的空间秩序(图2)。
1)建立外部协同骨架
规划从区域角度出发,积极对接外部资源,形成 “一带一心一走廊”的协同发展的空间骨架。第一,杭州路东连冯家江公共服务核心,西通桥港特色旅游片区,是总规确定的城市重要主轴。规划结合机遇用地对其进行了延伸和拓展,促进其都市功能的进一步聚集,从而形成规划区重要的都市生活服务带(图3)。第二,依托南珠广场及周边片区,打造对接鲤鱼地生态绿地的门户节点。同时,根据总规确定的行政服务和商业服务功能,形成活力共享的综合政务中心(图4)。第三,依托连通冯家江的生态湿地及大江埠旅游风景区,对其进行都市和生态功能织补,打造通江生态走廊(图5)。
2)建立内部活力骨架
规划区现状生态绿地利用率低、未形成体系,本次规划以生态走廊为基础拓展延伸绿地和慢行空间,打造规划区内绿网渗透的生态骨架,实现景观与活动场所同东侧冯家江片区和北侧铁路绿带的对接。首先,使生态斑块在现状生态湿地的基础上向周边延伸、生长,在社区中心和组团中心根据现状情况增加面积不等的分散式块状绿地空间(包括特色公园和口袋公园),然后利用线状绿带将其串联起来,最终形成完整的生态绿色网络。通过打造公园网络、慢行环网和游览路径,使规划区成为“宜游”的城市核心片区(图6)。
1)梳理机遇用地
规划区位于北海市铁路南片区西侧,北至饮北线,南至金海岸大道,西至广东路,东至上海路,规划面积为10.96平方公里。
首先,规划对需要考虑的非机遇用地进行了梳理。通过叠合现状道路、已批已建用地、已批在建用地、已批未建用地、相关重点规划、城中村改造村民回建区等要素(图7),得到初步的非机遇用地汇总图(图8)。
图7非机遇用地要素叠加过程图 图8 非机遇用地汇总图
接下来,对非机遇用地进行细化梳理及甄选。对于质量差、功能低端的用地,进行拆除重新规划;对于与上位规划冲突的用地,进行用地边界调整;对于规划但未建的用地,结合本次方案细化用地布局;对于已批未建的用地,建议部分进行重新收储,部分进行形态引导(图9)。
最终,甄选出规划区可利用、可调整的机遇用地,总面积481公顷(其中直接利用型207公顷,调整型274公顷),呈现出明确项目量大、机遇用地较少的特征(图10)。
2)强化片区核心
规划结合机遇用地和意向项目,布局四处都市活动核心,由南到北依次是时尚活动核心、市生活核心、生态休闲核心和综合行政核心,形成由近海至远海的由外向型功能向城市一般型服务功能的聚集。规划的四个核心节点相对应的功能侧重、形态特征及服务人群均侧重不同,从而实现对片区不同人群的复合化吸引。针对规划区内不同人群的需要,规划从都市层面和社区层面来实现功能和品质的提升和对各类人群需求的全覆盖(图11)。
规划依托长沙路和新世纪大道两条十字主轴,布局了四处邻里交往中心(图12),可覆盖规划区的全部居住人口。同时,邻里中心采用复合化开发的方式,形成以绿地为核心,文化、医疗、商业功能的集中布局(图13)。
图12 邻里交往中心项目示意图 图13 邻里交往中心布局及功能示意图
为了增强邻里交往中心的可达性,规划通过绿廊、绿环、绿心等,将社区“邻里中心”与城市各组团进行紧密串联,从而打造15分钟便捷可达的居住区“邻里中心”(图14)。
规划区为养老设施布局的非核心片区,仅需满足基本养老保障的要求。根据《北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和《北海市养老服务业“十三五”发展规划》,规划区需设置两处居住区级养老服务设施,且政府运营的养老设施用地面积不超过3.6公顷。规划考虑养老服务设施布局均衡性,在南北片区各设一处,总用地面积3.56公顷(图15)。
4)建立公共服务体系
规划区积极落实教育、医疗、文体等重大市级公共服务项目,形成片区服务亮点。同时,布局均质覆盖的中、小学及幼儿园等教育设施(图16),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分布。最后,在各社区内布局复合、完善的社区服务设施,为居民提供最为便捷、贴近的生活服务(图17)。
1)重回科学的强度秩序
规划要明确基调,首先要确定合理的开发强度,重塑强度格局,解决开发无序的问题。根据《北海市建设用地容积率指标管理暂行技术规定》,规划地块所在区域容积率控制范围为2.5-2.6,按容积率2.6、规划人口15.8万计算,可得规划区人均居住建筑面积将达到44平方米/人,远大于国家及省级的人均居住建筑面积标准,是一个高品质的城市指标。因此,规划区应以容积率2.6为基本强度基调,综合考虑现状、区位、交通等方面的影响,使规划区重回科学的强度秩序。
2)重回亲切的高度基调
规划通过对比居住单元各类高度布局模式,甄选出规划区指标适宜的高度形态,甄选要素指标包括容积率、绿地率、建筑间距系数。
本文结合北海重点片区的编研实例,从北海“原乡”的视角对片区城市设计编制进行了相应探索,针对北海城市建设中体现的生态挤压、保障滞后、尺度失序的问题提出了一套凸显城市特色价值的设计路线:首先,需找到城市问题的本源,通过分析研究发现,失序带来的低质是制约规划区地段发展的最大问题。其次,针对该问题规划认为核心解决路径是通过建立地段的发展秩序,打造多元多彩的理想人居家园。进而,规划提出三条策略以解决地段内失序问题:外协内优,解决生态格局渗透共融;以点带面,解决碎片化地区配套公平效率;强织弱补,解决现状存量较多地区的空间秩序。本次北海市重点片区城市设计在以往实践基础上进行了方法上的反思,进一步强化了规划设计回归原乡的重要性。
2019规划年会上,两部委领导都说了啥??
2019规划年会 | 尹稚:控规与精细化治理的未来
编辑/排版|王淑芸
封面图/图片|中国城市规划
供稿|清华同衡 详规二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