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从规划、设计和管理三方面提出改善原则,以提高盲人出行的连续性、便利性和安全性。
(1) 保证无障碍设施规划的系统化。
社区生活圈内的盲道应依托人行道、公交车站和地铁站进行建设,将盲道与人行道、公交车站和地铁站等盲人出行设施作为一个系统进行考虑,同时要加强各社区生活圈之间的衔接。
(2) 推进无障碍设施设计的规范化、精细化、智能化。
在设计盲道设施时,重点考虑盲道的连续性、安全性、独立性和便捷性。行业主管部门或协会等权威部门研究制订无障碍导盲设施国内通用标准,全面实现盲道设施设计规范化。同时,为满足盲人的实际需求和辅助盲人及时获取出行信息,需对盲道及辅助设施进行精细化、智能化设计。
(3) 加强对盲人出行环境的管理,鼓励盲人参与盲道等无障碍设施的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的全过程,提高使用者参与无障碍设计的程度。
在对盲人出行环境进行管理时,应提高无障碍导盲设施的认可度和利用度,同时将盲人的意见反馈到无障碍设施的规划与设计中,以保证无障碍导盲设施能够切实地服务于所有使用者。
在进行以人为本的城市交通规划与设计时,应重点关注去障碍化。对无障碍导盲设施进行通用化和规范化建设,应在《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 等既有规范提出的城市盲道设计与铺装规定的基础上,结合盲人的出行特征与行动特性,对盲道的规划设计规范提出指引性要求。本次研究主要从盲道类型、盲道宽度与布设位置,以及城市道路盲道与公交站、地铁站盲道间的衔接三方面提出盲道通用化和规范化设计要点。
在盲道类型方面,《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 等规范将盲道分为行进盲道和提示盲道两类。为更好地反馈位置信息,建议在规范的基础上,增设盲道北向砖、十字路口指示砖和人行横道盲道。当盲道北向砖周围铺设提示盲道时,说明在盲道北向砖右侧布设了盲道路牌,盲道触感条的规格如表1所示。
在盲道宽度和布设位置方面,由于盲道的宽度随人行道的宽度而定,应根据不同等级城市不同区域人行道的宽度对盲道宽度提出建议。大城市应根据地段的不同性质,规定人行道最小的宽度为3~6m,盲道的宽度可定为400~600mm;中小城市人行道最小的宽度为2~5m,盲道的宽度可定为300~500mm,其中社区生活圈内的盲道宽度应适当增加(表2)。
在城市道路盲道与公交、地铁站换乘方面,《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 等规范对公交车站的盲道设施的位置、连续性和盲文站牌的设置提出了要求,但未对地铁站盲道提出建设标准。研究认为地铁站盲道布置应符合以下规定:地铁站出入口、无障碍电梯出入口处应设置提示盲道;扶梯处以及距每段台阶与坡道的起点与终点250~500mm处应设提示盲道,提示盲道长度应与坡道、梯道相对应;当人行道中设有盲道系统时,人行道盲道应与地铁站的盲道相连接;地铁站与地铁站之间的盲道应相互连接。
(1) 音响交通信号的设置。
常规的可视信号在盲人通行时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因此必须采用音响提示装置或信号来完成导向。例如,可在社区生活圈行人繁忙的路口、盲人集中区域的路口设置过街音响或可提示信号灯,提示盲人过街;在公交车站设置语音提示设施。
(2) 盲文说明的建设。
在现实生活中,盲人大多通过触摸来获取指引。因此,可在公交车站设导盲路牌,导盲路牌建议布设在公交站台中间,高度宜距地面1.4~1.5m,以方便盲人的使用;地铁站扶手、无障碍电梯等处应设盲文说明。此外,还可在医院、厕所等地点以及盲人活动聚集区的路边设置导盲路牌与指示砖,以便盲人获取周边环境、道路坡度等方面的提示信息。
盲人对方向、位置及周边环境的感知能力较弱,对盲道的感知性要求较高。为明确方向、告知盲人其所处方位及提高盲人对周边环境的感知能力,研究根据现有盲道路砖以其表面现有条形和圆点形的特征来反映不同信息的特点,提出了“感知盲道”的优化设计思路。
盲人利用脚感无法分辨太多图形,因此研究在现有的条形盲道砖和圆点形盲道砖的基础上,提出增加十字形盲道砖和三角形盲道砖(表3)。当指北特征标记盲道砖周围铺设有圆点形盲道砖时,说明有指北特征标记的盲道右侧有“导盲路牌”,可以获取盲人所处方位、周边环境和道路坡度等提示信息。感知盲道改善了现有导盲设施的不足,能较好地为盲人导盲,且极易实施普及,使用简单,是一种理想的新型盲道(图4)。
针对目前盲道在市政道路开口以及交叉口处中断而失去引导的问题,研究借鉴日本设置盲人过街设施的经验,提出了人行横道盲道的优化设计思路。即在社区生活圈内沿街街坊、单位出入口的人行横道中间位置设置盲道,既可以提高室外盲道的连续性,也能促使汽车减速让行,提高盲人过街的安全性。
人行横道上盲道的设置综合人行横道和盲道的特点及要求,为保证非机动车辆的正常行驶,应将盲道设置在人行横道中间区域。人行横道上盲道宽度与城市道路盲道的宽度建议保持一致,人行横道盲道上圆点的高度为2mm(提示盲道圆点的高度一般为4mm,为减少对行驶车辆的影响,人行横道上盲道圆点的高度应相对较低)(图5)。
针对目前公交车站盲道与城市道路盲道之间连续性不高的问题,研究认为可以通过沿侧分带设置公交站台、沿人行横道设置公交站台(站台高于人行横道)两种设置形式将盲道引入公交站台区域(图6,图7)。
沿人行道设置的公交站台除设置行进盲道、候车区提示盲道和缘石坡道等外,还增加了导盲路牌指示砖与导盲路牌。沿侧分带设置的公交站台增加了导盲路牌指示砖与导盲路牌、人行横道盲道,为盲人提供换乘信息并加强公交车站盲道与人行道盲道之间的衔接。
盲道设施的管理维护对于盲道的后续使用至关重要。为更好地保障盲道等无障碍设施的使用,应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全过程参与盲道的规划设计、建设与日常管理维护。该组织机构可由残疾人管理部门、盲人协会及公众代表等组成。同时,还应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指导无障碍环境建设,加强对无障碍设施的管理和维护。
除组建专门的组织机构外,应制定严格的盲道设施管理规定,并强化惩戒措施。对于不按照相关要求进行盲道设计与施工的组织或个体,破坏、占用盲道的组织或个体,应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整改,如整改不达标,则可以对其进行处罚。
为给盲人之外的其他行人提供警示,可增加盲道系统标识。例如,在社区生活圈行进盲道上像在车行道上一样,每隔一处标注“盲道不可侵占”的字样,提醒行人不侵占盲道;增加标识系统的应用,使标识系统更好地在“形、色、质”方面提高其他行人对盲道的认知度;对于人行道宽度较窄,不适宜设置行进盲道的区域,建议设置关爱标识,鼓励行人帮助盲人通行。
以盲人为主体的无障碍设施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是提高无障碍导盲设施建设科学性与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有助于提升盲人出行的愉悦感。收集盲人对设施建设的反馈意见是保障盲人更方便地使用设施的关键。因此,在设计无障碍公共交通设施之前,可以让设计者扮演成盲人来体会他们的日常生活,以便更好地理解盲人,更加细致地进行设计。同时,也可以邀请盲人全程参与导盲无障碍设施的规划、设计、建设和验收等环节,及时提供反馈意见,以提升导盲无障碍设施的服务能力。
随着信息化与智能化的发展,盲人出行的智能化辅助设施得到关注与研究,相继出现了智能盲杖、带有导盲功能的智能手机等多样化的智能化助盲设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盲人出行的便捷性和安全性。研究对助盲设施进行了改进,并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
以盲人地铁出行为例,研究提出了基于盲道电子标签的智能化助盲系统。盲人使用智能盲杖及智能手机,与盲道提示点处的电子标签互动,根据手机播放的语音提示引导,可独立完成地铁出行。基于盲道电子标签的助盲设施系统分为盲道电子标签(RFID标签)、智能盲杖装置及智能手机APP三个部分(图8)。该系统通过在盲道的提示盲砖处设置盲道电子标签(RFID 标签),构建盲道提示信息网,利用安装在智能盲杖装置上的适配器读取电子标签信息,并通过蓝牙传送标签信息给手机APP;手机APP及时处理收到的标签信息,解析数据帧后查找数据库,并利用TTS语音合成系统生成并播放语音提示,从而为盲人在地铁出行中提供导航服务。
另外,为实时提供出行信息,改善盲人出行环境,研究人员还设计了智能化的导盲眼镜。智能导盲眼镜包括双目采集、GPS定位、语音播报、GSM短信、语音通话和无线传输六大核心功能模块。该智能导盲眼镜不仅能对盲人的独立出行进行实时语音导航,在特殊情况下,盲人还可以通过智能眼镜上的触发按键,使用导盲眼镜的GPS、GSM短信和语音通话等功能及时向亲朋好友获取帮助。智能导盲眼镜还具有图像识别能力,能帮助盲人进行简易物品归类,在一定程度上也使盲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