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以梯田景观资源为主体,以村庄、水系、森林等为辅助元素,构建“以山瞰田、以村品田、以田映田”的景观系统。
旅游资源是景观体系建设的核心,因此需要充分挖掘景区的资源价值。通过实地考察,依据《景观质量评分细则》,共收集了云和梯田景区旅游资源单体270个。从空间分布上看,云和梯田景区的资源主要集中在梅源村、吴坪村、下垟村、坑根村和梅竹村附近,在牛角山等山地区域分布较少,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均衡特征较为明显。
依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规划将云和梯田景区资源分为特品级、优良级和普通级三类。从数量上看,景区的优良级以上资源较多,约占资源总量的41%;从面积上看,以梯田景观群为核心的特品级资源规模较大,约占景区面积的40%(图6)。
结合梯田景区的文化特点,规划总结出梯田景观和梯田文化的四大特征:①落差大——千米落差。景区梯田海拔在200~1400m, 垂直高差达1200m,跨越高山、丘陵和谷地3个地质景观带,落差显著,气势恢宏。②层级多——千层梯田。景区最大坡面梯田层级达700多层,各层的长度、宽度、高度各不相同,其线条如行云流水,飘逸柔畅,形成秀气、柔美的层级世界。③天象特——千迭云海。云和梯田海拔较高,山巅与田间时常白云缭绕,形成了“云雾奇观,浮云世界”的特色亮点。④四季美——千姿百态。云和梯田被誉为“中国最美梯田”,四季景观各异,即春穿花衫,水满层畴;夏披绿纱,禾海滚浪;秋着红裳,金穗漫山;冬裹银裘,雪毯素装。除此之外,云和梯田景区还拥有其他梯田景区所没有的雾凇。
规划深入挖掘云和梯田景区的农耕文化、银矿文化、畲族文化和木玩文化,以“片区协同、内差外异”为目标,充分利用梯田景观特征和景区资源特点,划定景区重点建设区域,打造特色鲜明的景点,强化景区吸引力,并结合现状开发条件确定各景点建设的先后顺序;以“农旅互促、融合发展”为目标,实行“生态准入、文化植入、业态嵌入”的路径(图7),打造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项目,据此推动农业旅游产业体系的构建,提升景区村庄居民的经济水平,实现乡村振兴和旅游发展双赢。

首先,结合场景,增补景点与项目。云和梯田景区是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景区,规划结合农业生产系统,增补农事活动、农业生产生活等场景,丰富景区景观;同时,将景中村、景边村风貌与景区环境进行结合打造,实现“景村合一”。
其次,以景观资源为基础,以突显资源特征为目的,选取景观资源特别突出、景观特征特别明显的八大景点作为重点建设景点(表2),并根据区域内部主要特色资源对景点进行命名。
最后,依据景点内部的优势资源和资源点的位置,结合景区现状建设条件,确定各景点的项目类型和位置(表3,图8)。
根据景观资源和景点,结合游客需求,规划确定“交通互补、立体游览、细分场地”的景区观景系统,包括观景点、交通和游览线路。
规划对标景观系统,根据观赏角度,筛选出最适合的观景方式(表4)。围绕景区的梯田、云雾、村庄、竹林、栈桥和古道等景观,结合现有的观景点和观景场所,充分考虑视域范围、场地坡度、起伏度、坡向和地基稳定度等条件,适当增设海拔高度差异的观景平台(图9),设置多视角、全方位、立体式的观景点,最终形成景区二十大观景点。
规划遵循景区谷地、丘陵、高山三大地貌特征,依托景区内部交通,将空中游线和陆地游线结合起来,通过徒步、观光车、缆车和直升机等游览方式,形成特色鲜明的游览线路,丰富游客的整体游程。
由于景区内部已建成部分道路,为节省成本,规划对现有道路等级进行提升,并对空中交通、陆上交通和步行交通进行设计,形成景区交通环线串联各个景点和观景点,增加景区观景点之间的通达性和游览的便利性(图10):①空中交通—索道。以梅源村游客服务中心为索道起点、天籁云和为中转站、五彩梯田为索道终点,联通九曲云环、白银谷和七星墩等景点。②陆上交通。将305县道( 梅源至叶垟段) 纳入景区,将过境道路转变为景区的主要机动车道,使景区道路相对完整;在梅源点、叶垟点进行交通管制,使景区运营相对独立;对现有机动车道采取新建、拓宽、提升等建设措施,连通东西、贯通南北,改善景区断头路等现状,将点状道路转变为网状道路。③步行交通。充分利用梯田田埂和景区古道,与现有观光栈道一同形成观光步行道。
规划遵循游客需求,将旅游公交游览方式与步行游览方式相结合,形成节奏合理、快慢相宜的旅游线路组合,形成半日游、一日游、多日游等不同游览线路:①“云中俯瞰”——直升机游览线路。以直升机这一新颖独特的旅游方式,360°低空俯瞰云和梯田,刺激游客的多重感官。该游览线路针对旅游时间较短的游客,游览时间约为半天。②“凌波云端”——缆车游览线路。以缆车为主要游览方式,在云海中领略梯田行云流水、潇洒柔畅的线条,欣赏层层叠叠、高低错落的形态,体会梯田的壮观与恢宏,该游览线路给游客一种低空全景体验感。③ “漫游云岭”——观光车游览线路。将观光车与步行相结合,连接景区景点和村庄,形成观光与生活体验合二为一的游览线路。该游览线路的起点和终点均为游客中心,游览时间约为1天。④“掠步云谷”——步行游览线路。结合现状步道,重点打造吴坪村古道沿线景观、坑根至梅竹古道沿线景观和梯田内部步道景观,让游客深入梯田景区之内,近距离领略梯田之美。⑤“穿梭云梯”——缆车+观光车+步行游览线路。结合索道、观光车和步行3 种游览方式,让游客能有多重体验。
规划构建“软硬并驾,超5A 服务”的配套系统,包括硬件配套系统及软件配套服务系统。
规划以八大景观群和二十大观景点为基础,依据人的需求,遵循多样化、特色化、系统化、协调性和大集中小分散的原则,布置景区服务中心1处、服务站2处和服务点8处(图11)。围绕观景点、服务中心、服务站和服务点布置购物、娱乐等其他服务设施;按照生态性和景观协调性原则设计景区导览与标识系统;按照“六头民宿”的设计要求,整合提升景区现有民宿和农家乐的环境条件,重点打造下垟、坑根、梅竹和云端林墅四大旅游接待集群,进一步提升景区接待服务能力和接待服务水平。
此外,规划依托景区周边乡村和社区的人力、物力资源构建景区旅游服务系统。采用食材供应方、物流方和终端销售企业方三方合作的形式,在田鲜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配送、销售及食品的可追溯等领域进行全面合作,借助三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搭建“2小时田园到餐桌”式食材鲜配平台,不但为游客提供新鲜的当地果蔬,而且为周边村民提供众多就业岗位,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