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完整出行链视角,践行城乡公交“直连直通”的发展思路,本文提出以下3个规划策略。
根据城乡公交出行目的与空间分布的特征,城乡居民的公交出行往往需要通过城乡公交系统及城市公交系统共同实现。基于完整出行链理论模型,要提高城乡公交出行效率,在网络布局方面应尽量减少换乘次数,采用更快捷的方式到达目的地附近,宜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优化:
(1) 构建多模式、优衔接的一体化城乡公交线网。
一般来说,城市公交线网根据城市规模大小可以分为骨干线路、常规线路及支线3个层级,分别满足不同的公交集散需求。而城乡公交也可以根据服务乡镇的规模划分为城乡公交干线与乡镇内部支线,其中城乡公交干线是承担城乡之间公交出行需求的主体,乡镇内部支线则满足主线“最后一公里”的集散服务需求。为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提高城乡公交出行水平,应从多模式与优衔接两个方面来构建城乡公交线网(表1)。
首先,根据城市规模及公交出行需求预测,选择不同层级的公交线网组合形成多模式一体化的城乡公交网络,是实现城乡公交“直连直通”的基础。以适应公交出行的“直连直通”为导向,构建以城市公交干线网和城乡公交干线网组合形成的骨架干线网络,满足城市内部长距离组团间公交出行需求及城乡之间长距离出行需求;以常规公交网和支线网为补充,服务于城市内部中短距离公交出行需求及乡镇、社区内部短距离公交出行与接驳需求;“城市+ 城乡”公交网络应覆盖整个城乡地区,确保城市与城乡双网融合,促进城市与乡镇发展的公平与协调。
其次,从提升公交完整出行链的视角出发,城乡公交线网之间的衔接应当简化衔接层级,减少单次出行过程中的多层级线路换乘次数。优化衔接的核心在于确保城乡公交干线在进入城区后与城市各级公交线网的衔接,城乡公交干线进入城区后应沿主要公交走廊布局,依托公交廊道组织不同层级线网之间的衔接与换乘,减小平均换乘系数;城乡公交与城市公交宜采取同站换乘的方式,根据线路特点可以将部分城市公交干线与城乡公交干线进行合并;城市与城乡公交支线网必须与高层级公交线网相衔接。
(2) 优化公交线路及站点设置。
城乡公交线路的设置应根据城乡公交出行OD特征,充分考虑线路沿线居民的主要出行目的地方向,优化线路及站点的空间布局,使尽可能多的居民通过公交出行能够直接到达目的地,减小平均换乘系数,实现公交出行的“直连直通”。
根据城乡客流的一般特征,城市公交干线与城乡公交干线应当尽量避开城市快速路、主要公路、货运通道及过境通道等车流集中的路段,串联城市(乡镇) 中心区、主要公共中心与公共设施密集区、对外交通枢纽、就业岗位集中区、大型公园休闲绿地及大型居住区中心等客流密集的地区,确保大量的公交出行能够实现快速直达;常规线路与公交支线应当深入社区、乡镇内部,沿城市次干路、支路设置,并与公交干线进行衔接,提升公交系统换乘衔接的效率。
根据完整出行链模型,公交站点设置应当靠近公共设施出入口、居住区出入口和交通枢纽出入口等客流需求集中的区域,减少由于站点位置造成的绕行,缩短步行接驳时间,提高公交完整出行链的效率。
2019年3月实施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GB/T 51328—2018)》提到,“城际铁路、城际公交、城乡客运班线、镇村公交应与城市客运枢纽相衔接”。城乡公交与城市交通衔接的重点在于公交枢纽的选址及枢纽换乘要素的配置,合理的公交枢纽布局可以有效减少换乘次数,让出行者通过最少的换乘次数到达出行目的地,提高城乡公共交通的可达性;合理的换乘设施配置可以提高枢纽对服务腹地的可达性,提高公交出行“最后一公里”的服务水平,实现乡镇与城市中心目的地公交服务的“直连直通”。
公交枢纽的布局应当充分考虑城乡客流主要发生地、吸引源,并与城市大型公共建筑、公交首末站和轨道交通车站等合并设置。在城乡公交网络一体化的背景下,公交枢纽应当包含城市公交与城乡公交各级线路间的客流集散和转换的功能。由于公交枢纽在公共交通系统中的组织并非按照规模由大到小进行转换,而是在通过尽可能少的转换提高线网与公交出行需求之间匹配度的目标下,根据实际客流集散需求进行设置,满足公交出行的需求。因此,公交枢纽不适合按照规模进行分级,可以根据不同的换乘功能来分类。从促进城乡公交服务“直连直通”的角度出发,根据不同公交出行方式之间衔接与转换的需求,公交枢纽可以分为综合、城乡、城区3种类型,本文针对每一类公交枢纽的特征提出相应的选址与交通配置建议。
(1) 综合公交枢纽。
综合公交枢纽的功能是满足对外交通客流与城市(城乡) 公交之间的转换需求,包括城乡公交干线、城市公交干线与城市常规公交线等,一般结合城市主要对外客运枢纽设置。依据城市对外客运枢纽选址应当靠近城市中心区的原则,综合交通枢纽也应当优先选址在靠近城市中心区的位置,并通常兼有城乡公交枢纽和城区公交枢纽的功能。在交通设施配置方面,综合公交枢纽应当充分利用对外客运枢纽配套的交通设施进行衔接与转换,包括公交首末站、出租车上下位置、社会车辆停车场、非机动车停车场和步行系统等。
(2) 城乡公交枢纽。
城乡公交枢纽的功能是满足城乡公交干线与城市各级公交线网之间的转换需求。其选址应当靠近与周边乡镇关系密切的城市各级中心,一般结合大型公共建筑、大型公交首末站和轨道交通枢纽站等设置,城乡公交枢纽通常兼有城区公交枢纽的功能,使城乡公交干线能够便捷地与城市各级公交线路进行转换。在交通设施配置方面,城乡公交枢纽应配置公交首末站、出租车上下客位置、非机动车停车场和步行系统等。
(3) 城区公交枢纽。
城区公交枢纽的功能主要是满足城区内部各级公交出行之间的转换需求,包括常规公交、公交支线与城市(城乡)公交干线之间的转换需求。城区公交枢纽一般结合片区公共中心、大型社区中心和重要公共建筑等设置。在交通设施配置方面,城区公交枢纽应配置公交首末站、出租车上下客,非机动车停车场及步行系统等,重点应通过便利的慢行系统来实现“TOD+短出行”模式,扩展公交枢纽的服务范围与提高效率(表2)。
交通换乘的时间与便利性是影响公交服务水平的重要因素,提高公交换乘效率、减少换乘需求是促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措施。位于城市各级中心区的公交枢纽,由于土地价值及高效换乘的需求,枢纽的立体换乘与综合开发成为提升土地经济性、强化公交可达性、优化换乘体验及节约换乘时间的重要方式。
根据城乡公交客流的出行目的与OD分布,将目的地集中的公共地区作为综合开发的目标。借鉴“站城一体”的建设思路,依托城乡(城区) 公交枢纽的枢纽综合体或枢纽周边地区进行综合开发,将城市公共功能、生活就业功能与公交枢纽整合起来作为直接目的地;优先采取立体换乘的方式提高公交之间、公交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便捷度,有效缩短完整出行链的最后一环,提升公交出行服务体验,实现“无缝换乘”的一站式城乡公交与公共服务,促进城乡公交的高效快捷与“直连直通”。
根据建设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综合开发模式,即枢纽综合体开发模式和枢纽地区综合开发模式。在优先考虑交通高效转换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的用地开发条件与位置,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综合开发模式(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