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多元政治经济体制下的城市集合体,三地使用不同的货币、分属三个不同的关税区,在政治、法律和行政体系方面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多元的制度环境正是大湾区能够在过去四十年里迅速地成长为世界制造业基地的优势所在,但也带来了文化隔阂。
然而,粤港澳三地文化是同根同源的,岭南山水与中原文明结合铸就了三地文化发展的共同基因,港、澳的相继开埠更是打开了大湾区中西文化长期交汇共存的历史,粤港澳三地的文化在差异中存在相通之基石。
故此,《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特别指出要“推动青年人交往交流、交心交融,支持港澳青年融入国家、参与国家建设”,要“发挥粤港澳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的优势,联合开展跨界重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好湾区内的文物古迹、世界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独特文化魅力”。
但是,随着大湾区快速城镇建设与经济不断发展,不少文化遗产在岁月的流失中面临着逐渐破败消失的困境。单个文化遗产资源点的保护也是相对孤立的,无法形成大的效应。为推动三地文化交流、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示力度,2019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以广东、香港、澳门三地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为依托,探索跨地区、大尺度的线性文化空间整合起散落在大湾区各地文化遗产资源点,通过有效串联,三地共建,共同展示文化交融性和岭南文化特质。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是一个新概念,目前学术界专门针对“文化遗产游径”的研究和实践较少。考虑到粤港澳三地“一国两制三关贸区”管理分割和城乡建设的复杂性,以及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整合三地共有资源、共同展示岭南文化特质”的建设目的,本文认为“跨地区、大尺度的线性文化空间”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本文通过借鉴国外跨地区线性文化空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结合大湾区本地特质,提出对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的认识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