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城镇群是国内较为成熟的三大城市群之一,主要城市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保定市、唐山市、廊坊市和石家庄市等11 个地级市,区域总面积为21.8万平方公里,人口为1.1亿,2016 年经济总量达7.46 万亿元,占全国的1/10。在现阶段,环京津地区的部分城镇经济发展出现了与其区位优势不匹配的大都市多重阴影区现象,这在国内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因此本次研究以京津冀城市群作为研究范围,通过城市综合发展联系强度以及城市断裂点等方法界定其典型区域的阴影区范围。
研究对京津冀城镇群的173个区县单元进行城市综合发展联系强度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将这些城镇划分为发达型、较发达型、中等型、一般型及滞后型五大类,并进行可视化表达(图2)。其中,京津冀城镇群内发达型区域的面积占17.6%,并且主要集中在北京市、天津市双中心范围内,内聚极化效应明显但不能很好地带动周边城市(地区) 的经济发展,区域经济的不均衡发展特征显著。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距离的增加,中心城市吸引力减小导致的区域不均衡发展是必然的,如果在阴影区界定时将综合联系强度较低的区域均认定为阴影区是极不合理的。根据G Henning提出的大城市地区疏散理论以及国内相关学者对都市圈核心城市影响范围的研究,研究仅将中心城市100km以内、区域次中心城市50km以内作为核心、次核心圈层的空间考察范围。研究发现,在环京津地区特别是承德市中部、张家口市东北部及保定市的北部形成了“发展滞后环”,初步将其判定为发展阴影区,此现象也出现在区域次中心省会石家庄市的周边区域。
为进一步研究地方性中心城市阴影区的发展特征,研究缩小了调查范围,选取京石发展轴作为典型区域,运用城市断裂点计算城市影响区域,校验阴影区的范围。如图3所示,京石发展轴(包括天津市)城市间的断裂点均分布在区域中心城市及次中心的次核心圈层内,保定市明显处于受多方“挤压”的状态。此外,研究将以断裂点为垂心适当拓展延伸形成的区域认定为京石轴上发展最为薄弱的地区,校核上文得出的城市综合发展联系强度计算结果,可基本确定京石发展轴典型区域的大都市多重阴影区囊括了定州市、安国市、曲阳县和唐县等地区,以及定兴县、易县等区域,该现象基本符合研究建构的大都市多重阴影区产生机制中的情况二。
雄安新区正好位于研究界定的大都市多重阴影区范围内,未来受到极大的政策驱动力影响,其阴影区发展困境即将被打破并将承担区域发展增长极的作用,因此同样处在大都市多重阴影区内的河北省定州市及其周边区域如何提升综合实力、实现扩容提质,带动区域发展迫在眉睫。
大都市多重阴影区的发展往往表现出受到核心大都市、多个区域中心城市的“阴影”与屏蔽作用,是多层次阴影区的叠加(图4)。多层级特征不仅表现在不同体量规模、发展阶段、功能产业以及行政体制的各类区域中心城市能级与特征的多层级,还表现在由多中心城市导致的城市间要素联系强度、功能联系强度的多层级。此外必须强调的是,影响大都市多重阴影区形成的城市类型不仅仅局限于区域中心城市这类综合性城市,在特定范围内还包括某类区域专业性城市,进一步导致大都市多重阴影区内城市某类功能的发展滞后。
定州市区位条件优越,地处省会一小时、首都两小时经济圈,紧邻多个大都市区,同时市域高铁、高速公路等区域交通设施的建设使定州市成为国内南北向、区域东西向重要战略通道上的节点城市(图5)。然而,目前定州市经济发展落后,北京市、天津市由于区域中心功能集中、产业结构完善,在金融、信息等方面具有巨大优势,对阴影区内城市的经济产业发展产生较强的“虹吸效应”,而定州市的产业结构较为单一,难以与北京市形成产业协作,发展动力不足;定州市还受到区域次中心石家庄市的辐射吸引作用,石家庄市在地理邻近、半小时通勤圈、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导致定州市人口流失,经济增长缓慢。
从形成机制看,大都市多重阴影区是不同层级中心城市在不同方向辐射吸引而产生的经济发展“挤压地区”,周边多个中心城市在不同方向上辐射吸引,促使大都市多重阴影区形成了多方向的“围墙”,限制了它的发展方向(图6)。不同于单极影响、双向作用的大都市阴影区发展关系,多方向的吸引交汇形成的多重阴影区在现实发展中产生的要素流动更加频繁,在特定区域流失速度甚至比传统阴影区更快,这进一步引发了大都市多重阴影区内城市发展方向多面受阻、城市功能难以建构等问题。
定州市虽然在规划中是河北省城镇体系规划的重要节点,但是在京津冀城市群内特别是京石发展轴区域,受到北部区域中心城市北京市、天津市,南部省会城市石家庄市乃至即将开发建设的雄安新区等几大区域中心城市(地区) 多中心、多方向的辐射与作用,吸引要素多方向发展的特征明显。在中心城市功能方面,研究将定州市与其他地区性中心城市的生产中心功能、集散中心功能、管理中心功能、服务中心功能、创新中心功能进行对比,发现作为规划中的重要节点、现实中的城市功能经济发展“谷地”,定州市在管理中心功能、服务中心功能及创新中心功能等多方面存在短板,导致城市中心吸引力不足、整体发展缓慢。
大都市多重阴影区的弱势在于相关领域功能的发展受到多重限制,多属性的城市功能在各方面被大都市及区域中心城市替代和“争夺”,导致阴影区内城市功能难以重塑、发展缓慢,因此限制因素多属性是大都市多重阴影区的又一重要特征(图7)。研究将阴影区多属性的限制因素概括为硬约束与软约束两大类,其中硬约束包括高端新兴产业、综合交通枢纽、重大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等,是阴影区内地方中心城市被大都市替代的主要表象功能;软约束包括政策、科技创新能力、生产生活服务、生态环境品质及经济收入等隐性要素,从侧面加速了阴影区内城市相关功能的流失。
定州市以电力能源、焦化和化工等“三高”产业为主要产业,产业平台发展落后、科技创新资源及服务能力等软约束优势不足,导致其与周边大都市中心、次中心城市产业联系较弱。此外,定州市内外交通发展失衡,内部交通与区域交通衔接不通畅、部分对外交通设施未得到充分利用,内部交通分布不均衡。软硬约束的双重弱势,使得定州市在城市功能塑造与发展吸引力方面存在不足,城市功能要素不断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