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米林工布毕秀制作技艺

工布响箭这项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广泛流传于工布地区米林县、林芝县一带。毕秀即响箭箭头,其制作精美、外形美观独特、射箭的声音洪亮优美,米林县扎绕乡沙玉村以毕秀制作而闻名,在工布早期的“达鲁”(箭歌)中多有提及。响箭活动系米林县主要民间体育项目,凡逢节庆、休闲时期,响箭运动、娱乐为一体,深受群众喜爱。为推广响箭活动,在林芝一带,各个旅游景点,均设有响箭活动场地,供游客参观、娱乐。由于“毕秀”形状别致,工艺精美,也可作为传统工艺品装饰、纪念品。
米林珞巴织布制作技艺

在没有掌握纺织技术以前,珞巴族人们都用兽皮、植物茎叶来御寒遮羞,后来,珞巴族的祖先在长期的采集活动中,对各种植物的特性有了了解,并懂得了从野生植物中提取纤维的方法,并且创造发明了简单易用的纺织工具和纺织技术,使珞巴族人民学会了纺织土布并用此缝制衣服。
波密易贡藏刀制作技艺

易贡藏刀,当地称“易贡波治加玛”,其制作分布在波密全县各乡镇。这类刀除了波密县易贡以外,其它地区和县都无法打炼。因为易贡藏刀的铁种是易贡当地开发的 铁矿—“易贡妞日铁”、“帕根森布铁”、“工布扎松铁”三铁组合才能打炼成易贡藏刀,其它铁是无法打炼的。到目前为止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易贡藏刀以前是 专供波密地区上层人士使用的,现在波密和其他藏区的群众以及游客都以得到一把易贡藏刀而自豪。
波密八盖木制锁制作技艺

八盖木制锁至今仍沿用原始的方式。八盖从人类居住开始就有了八盖木制锁,历史悠久,代代相传,直到现在还在用自制的八盖木制锁。由于木制锁独特的制作工艺,每把锁都是独一无二的,每把钥匙都只能开一把锁,自八盖当地人用了自制的木制锁,几百年来从未发生过偷盗事件。
察隅木碗制作技艺

木碗在藏区是非常常见实用的日用品,有着悠久的历史。而察隅县上察隅镇的木碗更是凝聚民族文化内涵的物品。木质细密坚硬,花纹别致美观,木碗不变形,不龟裂,不褪色,经久耐用,便于携带。主要产在上察隅目宗村、阿扎村等地,距今已有1000年的历史。
木碗的原料,一般用当地的桦木、成巴树、杂木树结疤,最好是以上树种的树根雕琢而成。杂木做木碗,质地结实,不易破裂,花纹细腻,较为美观。
波密竹编制作技艺

波密“竹编”是很早前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不断积累经验而发明制作的“竹编”手工制作技艺。竹编制造的过程全是用手工来完成,制造细致,格式多样,精致美观。波密制造的竹编用具深受藏区喜爱,昌都、拉萨等地的人都来订购。
“竹子”是波密各地普遍都有的,资源非常丰富。“竹具”的类别是根据人们需要什么样的样式和种类来编制的。如:生产用具有簸箕、筛子、竹耙和装酥油、肉类东西的盘子等。形状:方、圆、锥等种类繁多。
制作过程:先把原形的竹子用十架刀开分成四条,剖开的竹子泡在水里(7天),然后用刀把竹子的外层和内层剖开,用外层制造各种生活用具。内层一般情况下不能作为比较高档的竹具使用。
朗县朋仁曲德寺藏香制作技艺

朋仁曲德寺藏香制作是由朋仁曲德寺创建人桑杰温勋(又名芒玉洛丹或索朗森格)研制并命名的,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该寺的建筑形状从远处看如阶梯上的一座座佛塔,以形状其取名为“朋仁曲德”。桑杰温勋通过采用当地的桦木、黑香、白檀香、乌毒、藏红花等四十多种纯天然药材香料精制而成的具有柏树香味的藏香。
察隅僜人银饰制作技艺

僜人银饰制作工艺,历史悠久,代代相传,现在僜人银饰不仅仅为僜人喜爱,也深受当地藏、纳西等民族同胞喜爱。由于其独特的制作工艺,每一件成品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件银饰成品都有不同的图案花形。
因此,僜人银饰既是装饰品,又是艺术品,饱含着僜人文化艺术结晶。僜人银饰制作工艺一直由僜人世代传承至今。
僜人银饰制作基本上分六道程序:一、选样;二、作模型;三、溶银水;四、雏形;五、打磨;六、抛光。
墨脱石锅制作技艺

石锅加工是门、珞民族广为流传的传统手工工艺之一。制锅材料是产于雅鲁藏布江两岸陡壁悬崖上的天然皂石。石 锅的制造是先用铁斧在悬崖上挖出一块皂石,皂石的大小要适当,选好材料后,砍去皂石四楞,呈圆形,砍去多余部分,留足所需尺寸,然后用铁钻从中间处造地挖 空,在细心地用小铁钻凿去锅壁上多余的部分,铲平锅壁和底部,使其平滑,这就是制造石锅的全过程。制成的石锅以灰褐色、灰白色为主色调,质地绵软,主体部 分一般上下一样粗,壁薄底厚,一般锅底厚不超过1.5厘米。石锅是墨脱县门、珞巴民族生产生活的主要灶具,门、珞民族用石锅做饭、烧菜、蒸馏黄酒、白酒。
米林珞巴竹编制作技艺

珞巴族的祖先长期居住在气候宜人、植被丰富的森林中,那里竹类资源比较丰富,而竹类是一种质地较硬且富有弹性的一种植物,珞巴群众在从事采集活动中,逐渐对 这种植物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同时对这种植物的特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懂得了充分发挥这种天然资源的价值,把竹子制成各式各样的简单器皿,如竹碗、竹筒、 竹筷、竹席、装饰品等。随着竹编手艺的发展,竹编手艺越来越成熟,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后期甚至应用到生产生活工具和房屋的建设上来。民主改革前珞巴族的器皿、生产生活用具大多是用竹子制作而成的。随着历史的发展,珞巴族竹编制品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显得十分的适用和简洁大方,较好地满足了珞巴族生产生活的需求。
因为,竹编成品具有简单、轻便、实用之特点,深受群众的喜爱。珞巴族竹编制品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显得十分的适用和美观大方,较好地满足了珞巴族生产生活的需求。
工布江达藏族妇女帽制作技艺

由于工布江达县藏族群众长期生活在绿色环抱的自然环境中,帽子一般采用氆氇为原材料,运用镶嵌、包面、装饰等用工制作技艺制作而成的藏族女式帽子,当地群众穿着色彩鲜艳的服饰再配戴亮丽的民族帽子,给大自然和生活增添丰富多彩的内容。其中,以阿沛女帽和错高女帽为代表。一是小巧朴实的阿沛女帽(藏语音译为“甲姆霞”)现分布于工布江达县中三乡(工布江达镇、江达乡、仲萨乡)由工布江达镇的阿沛村向外流传。二是绚丽多彩的错高女帽(藏语音译为“阿拉霞姆”)现流行于工布江达县东三乡(巴河镇、错高乡、朱拉乡)。

“巴珠”以红色氆氇为原材料。将“擦如”(一种黑色植物)长度为20—25厘米为轴心,用牛毛线捆绑并用红色氆氇包裹连接后成三角形。在三条红色氆氇包裹的边上缝制珍珠、珊瑚、玛瑙、绿松石等,按各自的习惯任意搭配。在外观的表现手法上运用了镶嵌、包面、装饰等方面均以古朴、简约、华丽为主调风格。
加兴“巴珠”在风格上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松多、西朗村一带头饰后面有乌龟状的玛瑙做装饰,传统上被誉为直孔噶举派阿吉护神的标志,在平时妇女头饰上也有镶嵌 玛瑙的习俗。被作为护身符。二是罗马林村、白朗村一带头饰上无玛瑙,据说是信仰格鲁派。现常见的款式为绿松石和红珊瑚相间依次排序地串缝,有的根据自家条件用黄金包绿松石镶嵌。不同的帽子、头饰在工艺上体现了当地传统裁缝技艺和设计理念。
波密马背包制作技艺

马背包:藏语为“大卓”,“大”是“马”的意思;“卓”是“包”的意思。“大卓”是用来装物品驮放于马背上的一种皮质包。也俗称“马背包”,在藏区用途广 泛,但因农牧民生活的地方不同,因当地的气候、地理位置的不同,因而马背包的大小形状等也各不相同。从手工制作方法、图案所用原材料都不一样。波密“马背 包”以色彩搭配和民族文化图案的设计为特色与其他地方的马背包相比有其独特性。
波密藏香肠制作技艺
波密县农牧民群众采用放养的方法养猪。每到藏历十月底,每户宰杀几头猪。由精猪肉、猪血通过放置糌粑、易贡辣椒、盐巴、花椒等调料调和灌制而成“藏香肠”。 “藏香肠”有两种,一种以猪肠子内灌猪血、糌粑、特有的佐料混合物制作而成;一种以猪肠子内灌猪肉加当地农牧民群众所喜欢的佐料制作而成。“藏香肠”也是 波密人保鲜猪肉的最好办法。做好的“藏香肠”经过处理,可保存一年甚至几年的美味。波密百姓把“藏香肠”作为款待客人的最好食物和送礼的佳品。
如今,随着波密文化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波密“藏香肠”也成了游客来到波密体验生活的一道必不可少的美味。
波密县糌粑桶制作技艺

糌粑是用青稞制成的炒面。它是将青稞麦炒熟、磨细、不经过筛滤而成的炒面,先炒后磨,不除皮。
糌粑作为藏族群众喜爱的主食,保存、保鲜问题成为了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由于糌粑是粮食作物,容易生虫或者陈旧不新鲜,波密当地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摸索出了就地取材的糌粑桶制作保鲜法。
此种糌粑桶完全是手工木头制作,主要以波密县本地生长的柏树、沙棘书、桦木木材为主原材料。制作方法较为独特而又精细,成为农牧区老百姓喜爱的一种生活用具。
朗县金东造纸技艺
藏纸的制造工艺在西藏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因其复杂的制作工序和高昂的制作成本,藏纸成为了西藏文化特色的手工产品。金东藏纸俗称“金秀”,因产自旧时的金东宗(现在的金东乡)而得名。旧时金东有两个纸坊:一个康玛纸坊,主要生产书写用纸,是全藏最大的藏纸生产作坊,也是西藏最大的官办造纸坊,它是一个重要的官方公文用纸和高级藏经印刷用纸供应基地;另一个是嘎木纸坊,主要生产纸币。
金东藏纸的主要原料是瑞香科木,瑞香属灌木绢毛瑞香,当地人把它称作“金薪”,有四道生产阶段:备料阶段,制浆阶段,浇造阶段及烘焙阶段。
朗县金东牧民服饰制作技艺

朗县金东牧民服饰制作是一项代表当地文化和当地民俗的民族传统技艺。据说该服饰是吐蕃王朝时期,文成公主曾到过朗县金东乡来义村,根据当地牧民的生活习俗,以兽皮或牲畜皮子为原材料制作而成的。整套牧民服饰由帽子、衣服、裤子和鞋子组成。
帽子称之为“锅夏”,藏意为皮帽。取下牦牛天灵盖作帽顶,皮子和尾巴用作帽边缝制成。
衣服称之为“堆巴”, 藏意为皮衣。做一件衣服需要8张犏牛皮子,经过加工后按照衣服尺寸大小进行裁剪和缝制,为了美观会在衣服的腰间部位加上各种色彩的氆氇或丝绸。
裤子称之为“贝秀”,藏意为盖在膝盖上的东西。将布料按照腿围大小缝制成袜筒形状,然后为了美观再外面缝上一层丝绸。
鞋子称之为“娘嘎羌鞋”,藏意为潇洒的鞋子。鞋分三个部分来制作,分别是鞋面、鞋筒和鞋底。鞋面共有三层,上下两层为皮子,为了美观每双鞋子会染成不同颜 色,将氆氇缝制成四层的厚度夹在两层皮子中间制作成鞋面;鞋筒由加工后的獐子皮进行裁剪和缝制而成,为了美观会在鞋筒上加上上色的皮子和丝绸;鞋底由加工 后的牦牛皮按照鞋面形状大小进行裁剪而成,采用不会变形的核桃木和桦木为模具。
盐袋称之为“其古”,藏意为牲畜的口粮袋。用加工后的牦牛皮进行裁剪和缝制,然后在盐袋的袋盖上缝上海贝用于装饰等。
制作金东牧民服饰所需的皮子都需经过专门的液体泡制、削除肉沫、上油、踩踏、洗皮和上色六个工序,并经过制衣师傅的认真加工而成。整套服饰的制作工序非常严谨且复杂,必须要有高超的技艺和裁缝功底方可完成整套服饰。
朗县马包制作技艺

朗县马 包手工制作这一技艺在朗县朗镇曲江一带(托麦村、冲康村)非常盛行,以前的人们为了生产生活的方便,利用兽皮制作了非常实用的马包。马包一般为一对,便于用来装物件等,经过时代的变迁,随着人们对美的认识与追求,手工艺人在制作马包时将各种已经上色的皮子或兽脚缝制到马包上用来装饰。但是不管马包制作艺人 如何装饰马包,传统的手工制作流程没有改变,朗县马包体现了浓郁朗县民族文化的内涵。
工布江达错高藏香猪肉烹饪技艺

藏香猪的烹饪技术是由当地半牧半野生藏猪猪种经过具有特色的烤制、风干、煮等烹饪方法加工而成的一道深受人民喜欢的,有良好口感的民族美食。目前,地区许多地方也开始不断扩大饲养藏香猪基地,以满足市场的大量需求。
波密特色木犁制作技艺

波密木犁是波密群众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发明的一种原始生产工具。主要是农民耕地播种时使用,过去没有铁,更没有机械使用。所以波密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采 用当地特有的木材,结合农田耕种制造出来的符合生产所需的生产工具。木犁是用牲畜(多为牛)拉的一种生产工具。它的主要结构为:犁杆较长2m左右,连接犁 刀处有点弯度,大概有120度犁刀连接到犁把。在生产中,人们根据生产需要制作了形状较多的木梨用于耕作。木犁的制造技术直接影响到犁刀进地的深浅。波密木犁是波密藏族生产劳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溶进了藏族人民的风土民情,体现出藏民族的智慧、个性和气质。
波密藏靴的制作技艺

波密藏靴在整个波密地区较为流传。平时穿的“藏靴”做法上较为简单,料子较为普通一些,由于种种原因一段时间内没有人制作和使用了。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民俗节日穿着民族服饰的文化现象的日趋发展。促使浓缩民族文化内容的民族服装也深受本地藏族的喜爱。与此同时,受到了人们的青睐。随着人们对节庆服饰的讲究,对藏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今波密“藏靴”的做法越来越复杂精细,材料也比较高档。现在波密人每当在参加大型的文艺活动和重大节庆时,都要盛装出行,藏靴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服饰内容。
(转载自米林县人民政府)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