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周俭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教授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院长
◆ ◆ ◆ ◆ ◆
小尺度街区是否更具有活力,更加宜居?这样的空间需要具有怎样的特征?在空间的形成过程中规划能够起到怎样的作用?有哪些好的空间策略值得借鉴?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思考。
事实上,城市空间是否宜居的核心问题在于:空间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小尺度街坊所营造的城市街区的核心价值是应对人和社会的基本需求而存在的,它们分别应对人活动的连续性和选择性,人本尺度以及人的社会交往需求,这些需求于人是不变的。
小尺度街坊在空间形式上的显著特点表现为:具有高度的连续性和渗透性、具有适宜的街坊和街道尺度、具有适宜步行和富有活力的公共空间。
高度的连续性和渗透性意味着通行者在每个路口都有多种选择可以到达目的地,这也同时满足了人们选择性的需求,而在大尺度路网中这种选择性难以实现。小尺度的街坊必然会形成较高的街道密度,它不仅使得选择性增加,也为通行者来可更高的可达性。同时,高密度的路网产生较为均质的路网肌理,在这样的路网中车行交通流得以均质分布,单向交通、慢行交通具有更灵活组织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慢行交通将大大减少被宽阔的、车流量大的主次干道打断,因而也具有更好的空间与活动的连续性。
适宜的街坊和街道尺度既与街道的连续性、渗透性有着密切关系,同时也是形成具有活力的城市街道空间的基础。与大尺度街坊相比,街道尺度的减小同时也意味着单条街道中交通流量的降低,使得街道为汽车和行人所共享而非原有的人车隔离,这有助于街道步行性的提升也有助于街道活力的产生。
步行性和活力是街道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属性。这样的街道空间应当是安全的、人本尺度的、界面连续的、多样性的、具有地方性的,鼓励步行并支持不同类型的社会交往活动的高品质城市空间。
人与城市之间最切身的接触存在于小尺度中,存在于以5km/h 速度行进时的城市景观中。正是在这一尺度内,个体才有时间享受到城市空间的质量。应该指出的是,街坊和街道的适宜尺度并非绝对,应该取决于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地区功能、不同的区位以及不同的历史文脉。受欢迎的、充满活力的城市生活需要有经过精心设计的城市空间来支撑和强化,而以人为本的小尺度正是这样的空间所产生的基础。
地域的文化与环境是城市街区营造的重要条件。正是由于这些历史的、自然的、生活的文化和环境所具有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才使得城市拥有了与其它地方不同的特征。这就要求规划师充分地理解城市已有的街区尺度与肌理,在规划中尊重城市已有的街区尺度,并将新的城市空间融入到当地的文化和环境中,而不是将模式化的“街区”到处复制,才会营造出具有生活品质潜质的城市空间。
居住与商业的混合,例如前店后宅、下店上宅都曾经是古今中外传统城市中常见的空间形态,特别表现在小尺度街区中沿街建筑的底商或其它服务设施。由于经营习惯,这些店铺中90%都是小店铺,经营者以当地居民为主,这些商业和服务业的种类多样,档次不高,表现出高度的混合性。但这种传统布局被现代主义“功能分区”所取代,并在较长的一段时期成为规划的一种推崇的“教条”。正如雅各布斯(J.Jacobs)所批判的,人类社会的多样性被忽视甚至压制了。“城市生活本身就是丰富的、多样化的、复杂甚至混乱的。”多样性本身就是城市的一个属性,混合与多样在城市发展中是一种永恒存在的现象,也是城市生活品质的重要特征。在城市中,各种不同功能、不同类型的新老建筑,不同功能、不同档次的设施,不同的城市景观,不同类型的人群聚集在城市街区中,正是这样的混合聚集带来了城市的多样性,从而使城市具有了充分的活力。
保护与开发的混合是一种实现城市多样性的物质空间策略,其结果在直观上表现为城市中建筑类型和景观的混合多样和既有城市街道网络的保持。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文化 、不同的价值、不同的材料和技术影响着营造城市的人和营造城市的方式。不同时期的不同设计者、不同建造者(或业主)共同营造的建筑、空间、景观的组合绝少重复,形成了城市空间的可识别性和多样性。这既是城市营造的真实过程,也是城市物质环境多样性的形成过程。在城市中心区,这种建筑类型和城市景观的多样性比其它地段表现得更为显著。
如果在保护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的同时保持这些建筑的产权归属和业主不变,使得居民结构具有更多层次,则将有利于保持并提升地区的社会多样性。我们通过几十年、几代人甚至是用更长的时间才形成的社会关系和城市遗产,正是维系生活品质的社会资本和集体记忆。
居民社会阶层的混合有利于避免产生社会隔离,是城市社区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小尺度街坊形成的街区则有利于减少各社会阶层接触的距离,增加各阶层交流和对话的机会,从而促进社会阶层的融合,提高城市生活的品质。
社会融合、身份认同、邻里交往、社区参与的共同交集是关于社会公平、社会交流、社会和谐、社会凝聚力等涉及城市生活品质的各个方面。因此,作为社区主体的社区成员在社区的建设及发展过程中的参与是十分重要的。社区参与程度的不同反映了参与者对社区的不同贡献,包括意愿的表达、项目计划的确定、计划实施的执行、项目的运营管理等。通过社区参与,社区对街区多样性与活力的营造可以作出积极的贡献。
小尺度街坊是城市设计思维下营造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一种方法。小尺度街坊及其街区的规划理念蕴含了由“车本”向“人本”理念的转变,它所体现的具有高度连续性和渗透性,适宜的街坊和街道尺度,丰富的多样性,适宜步行并具有活力的空间价值是对生活品质的重视和城市价值的回归,也反映了街道规划与设计由交通工程思维向城市设计思维的转变。这并非是对传统空间的简单复归,而是对营造与特定地域和现代生活相融合的、宜居的、人性的城市空间的追求。
小尺度街坊并非独立存在,它与城市高强度开发、土地功能混合、空间紧凑布局、公交导向发展等城市规划概念共同存在。它所代表的空间价值的转向需要相关法规划、政策、技术规定的调整,规划师、设计师对于空间价值、模式、规划、设计概念的转变。
回复“1”查看 精英讲坛 系列文章
回复“2”查看 聚焦上海2040 系列讲座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