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规划建设】是由与《北京规划建设》杂志联合推出的栏目,这里有新认知与旧经验的碰撞,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聚合。《北京规划建设》创刊于1987年,迄今已有32年的办刊历史。期刊强调深邃的思想性、厚重的理论性、丰富的实践性及敏锐的新闻性。【北京规划建设】系列既有严谨洗练的学术论文,也有轻松活泼的随笔。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雨,我都等你。
撰稿单位: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长安街,一条历史悠久的古老长街,也是世界上最宽与最长的著名大街之一。
长安街,北京历史上有名的天街,北京城熠熠生辉的一条玉带。从明末至今,它见证了朝代的更迭与变革,感受着时代发展的脉博。
百年间,长安街从寥寥几公里到近乎百里,从“十里长街”到“百里长街”,“生长”已成为其最鲜明的特质和内在逻辑。而今,从金水桥向东、西望去,笔直的长安街像极了巨人伸展开来双臂,形成了北京城一条新的城市轴线。天安门正处于著名的南北中轴线与这条东西轴线交汇之处。
作为“神州第一街”,这里留下了华夏文明的深深印记,见证了沧海桑田的巨变。历史的镜头再度拉近,它清晰地记录下共和国70年成长的轨迹。长安街作为共和国政治、经济、文化的象征,已成为今日中国的真实写照。
作为国家级重要大街,如今的长安街已是百里繁华。为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建党100周年,以“高水平、高标准规划建设长安街及其延长线,展现宏伟庄严大国首都形象”为推动,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要求,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组织开展了“长安街及及延长线品质提升详细规划”工作。突出长安街的政治、文化功能,重塑绿水青山、两轴十片多点的壮美空间秩序。在延续长安街历次规划工作基础上,广泛汇聚专业力量,充分征求业内专家意见,深入了解市民需求,形成了本次规划成果,同时创立了城市综合治理的新典范。“庄严、沉稳、厚重、大气”的“百里长安街”未来可期。
让我们徐徐展开一幅“北京长安街及其延长线的63公里江山图”,是为共和国发展复兴的宏伟画卷。
认知长安街的起源和发展有利于更加深刻地理解其作为北京东西轴线的作用和意义,从而科学地、明确地提出轴线的优化设计理念与方法。
长安街的雏形始于元大都南城墙内的顺城街,至元八年(1271年)建成,宽度大约为20米,长约6.7千米,街南为大都的南城墙,城外是宽约30米的护城河。在顺城街西段路北建有庆寿寺(双塔寺)。
1420年建成紫禁城、皇城和明北京城的内城,由于皇城扩大,内城的南城墙向南推移了二里,原城墙变为街道,形成了最早的“长安街”,取“长治久安”之意。最初长安街东起东单,西至西单,全长约3.7公里。
当时在长安街中心的广场还会定期举办隆重的活动,如被称为“金殿传胪”的科举揭榜仪式和每年的“秋审”“朝审”,因此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又分别有“龙门”“虎门”之称,显示出封建皇权主宰一切的地位。
1644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清朝统治者完全沿用了明北京城的布局,城市建设未作变动。
1651年,长安左门、长安右门改名为东长安门、西长安门。东长安门以东到东单牌楼称为东长安街,西长安门以西到西单牌楼成为西长安街。
1858年列强入侵,各国使节入驻北京,自此东长安街南侧成为了西方列强的租界区,与外交事务产生了重要联系。
辛亥革命以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深入和国内资本主义的发展,旧的城市布局逐渐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长安街的格局亦被打破。
1912年为了交通便捷,长安左门、右门门扇,连接门殿的围墙和相关构件被拆除,东、西长安街及天安门广场向群众百姓开放。
1917年,长安街修成柏油路面,成为北京城主要的交通道路,重要的办事机构也多分布于长安街上,如大总统府、副总统府、交通部、大理院等。
1924年,长安街上开辟了有轨电车。
1937年,日军侵占北京,对北京的经济、社会及自然资源进行了详细调查,编制了《北京都市计划大纲》,长安街是重要的交通线。
1939年,为了适应东、西城郊工业的发展和交通需要,在长安街东、西两端各开辟出一门,东侧为启明门(即今建国门),西侧为长安门(即今复兴门) ,这两个节点是现今长安街延长线的起点。
左:清北京城历史地图示意
右:民国北京城历史地图示意
1950年,为迎接首个国庆游行庆典,对长安街进行改建,东起东单路口,西至府前街东口(今一六一中学高中部),全长2.4公里。中间隔离带设有轨电车,沿路种植4排高大乔木,形成规模可观的林荫大道。
1959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东起建国门、西至复兴门的长安街全部拓宽为单幅35-80米的大道,最宽处为112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宽的街道,称作“游行大道”,此时长安街基本完成了道路的打通和拓宽,开始进入以两侧建筑建设为主的发展阶段。
1999年,新中国成立50周年之际,长安街及其延长线进行了最大规模的整治工作,整治的范围由公主坟至大北窑,全长13公里。除全线翻修路面之外,主要铺设花岗岩步道和色彩方砖步道,增设盲道,规范步道的宽度,复兴门至建国门之间的步道保障在6米以上,其余路段步道宽度在4.5米以上。这是首次在国内使用花岗岩和彩色水泥方砖作为步道铺砌材料。
2002年,在长安街研究规划报告中正式确立复兴门与建国门区段“神州第一街”的地位,并将整治的范围扩大至由首钢东门至通州运河广场,总长约46公里。
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在对长安街及其延长线主辅路翻新、全面加铺新型沥青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宽路面,实现复兴门至建国门双向十车道,长安街更加壮观恢弘。
2017年,本次规划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以下简称“新总规”)要求,将长安街及其延长线范围进一步由西山山脉(定都峰)扩展至潮白河水系,总长约63公里。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长安街特殊的政治地位,成为北京乃至全国规划次数最多的一条大街。长安街的每一次规划,都因其特定的不同历史背景,不同的侧重点,并伴随着北京东西轴线不断地拓展和延伸,整体梳理共有七个重要的规划阶段。
20世纪50年代长安街历史照片
长安街最初的规划建设设想是在1949年底至20世纪50年代初期由苏联专家提出。对此,长安街的规划、道路红线断面形式成为了1954、1958年城市总体规划中重点研究的问题之一,经过多次改、扩建,到新中国成立10周年时,长安街拓展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宽的大道。
在1964年4月市政府组织北京市规划局、北京建筑设计院、北京工业建筑设计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六个单位参加长安街改建规划方案的编制,并邀请全国知名建筑专家来京参加方案的审议。
1964年编制的长安街改建规划方案虽因受“文化大革命”影响未获审批,但为以后长安街进一步规划和建设起了重要的参考作用,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借鉴意义,主要内容有以下四部分。
第一,长安街形象应以严肃和活泼相结合,除了安排办公楼外,可以合理安排一些文化和商业建筑。
第二,长安街应体现“庄严、美丽、现代化”的方针,沿街建筑以30米至40米为基调,布局要有连续性、节奏性和完整性,轮廓应简单、整齐,不要有急剧高低起伏。
第三,在建筑风格上,要处理好民族化和现代化的关系,力求简洁而不繁琐,大方而不庸俗,明朗而不沉闷。
第四,在建筑标准上,长安街为全国、全世界所关注,建筑标准应该高一些,但也不应与人民生活水平脱离太远。
20世纪80年代长安街历史照片
1982年,北京重新编制了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
1983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原则批准了《北京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并做了10条批复,批复指出“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北京的城市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必须服从并充分体现这一城市性质”“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又是历史文化名城。北京城市建设,要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革命传统和社会首都的独特风貌”。规划首次将长安街作为北京的东西轴线编入总体规划,在旧城改建布局中明确“保留并发展原有的南北中轴线,打通并展宽延伸东西长安街,形成新的东西轴线,两条轴线相交在天安门广场”,“要继续完成天安门广场和东西长安街的改建。安排中央及国家领导机关和一些重要的大型文化设施与其他公共建筑,形成庄严、美丽、现代化的中心广场和城市主要干道”。
为了适应新的建设形势需要,进一步落实《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的要求,加快天安门广场和长安街的建设步伐,1984年春,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组织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建筑设计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多个单位参与规划,提出了长安街规划综合方案,并于次年撰写了《关于天安门广场和长安街规划方案的报告》正式上报中共中央、国务院。
20世纪90年代长安街历史照片
1991年,在全国改革开放大好形势下,中共北京市委、市政府依据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发展战略目标,决定对1982年城市总体规划加以修订,形成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该规划与以往各次总体规划不同,主要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城市性质体现在对外开放建设国际城市的涵义,在上版规划明确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之外,还补充了“世界著名的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强调了文化内涵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
其次,将历史文化名城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并提出了具体保护内容。针对长安街建设工作,总体规划明确了在继续完成上版规划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安排商业服务设施,形成庄严、美丽、现代化的中心广场和城市东西轴线。
第五阶段:1998年至21世纪初,迎接新中国成立50周年全面整顿实施方案和研究报告
1998年,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对长安街进行了全面整治。对此发布了《迎接新中国成立50周年全面整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实施方案》,经过一年的时间,长安街及其延长线的面貌为之一新,特别是道路交通、景观环境、照明系统的变化非常显著。
2002年,由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发起,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市政设计研究院等六家单位开展了新一轮的长安街与天安门广场研究规划。
2002年的规划成果是当时针对这条街道最全面的调研报告,内容涉及长安街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并以具体的规划概念展望了长安街未来的图景。报告中首次将长安街称为“神州第一街”,并指出它是“北京城的东西轴线,在我国政治、文化生活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体现了国家和首都的形象”。
2004年,为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需要,市政府编制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规划首次明确构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其中,两轴即指沿长安街的东西轴线和传统中轴线的南北轴,同时着重提出了城市轴线的保护和发展,中心城以旧城为核心,继承发展传统中轴线和长安街轴线延伸的十字空间构架。
2008年以迎奥运为契机,长安街还历经了北京市重点大街、重点地区环境建设概念规划,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环境景观提升规划,迎接建党90周年长安街延长线环境建设概念规划,以及相关重点地区的规划。
长安街的建设始终与国家的政治、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紧密联系,是国家重大历史政治事件的见证。通过对历年规划工作的梳理回顾,长安街在国家重大时间节点前夕,都会进行规划研究并编制环境整治提升方案,逐步推进,不断发展。时至今日在市容景观、道路交通、夜景照明等诸多方面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原文发表于《北京规划建设》杂志2019年第5期,文章略有删减。
获授权微信首发,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