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责任规划师?路在何方”学术对话在重庆拉开帷幕。北京责任规划师工作专班成员南下重庆,邀请上海、成都、南京、武汉等各地专家,围绕责任规划师工作实践与管理制度建设等议题,共同探讨规划师扎根基层、以专业能力带动街区治理和规划实施的有效路径。
在城市更新时代,提升城市规划设计与建设水平,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已成为规划工作的导向与重点。
为更好地传播规划理念,加强规划公众参与,保障规划实施,北京市自2007年开展了规划公众参与及责任规划师工作的探索。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及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多年来在老城历史街区、老旧小区、工矿厂区、传统村落等区域开展了多个工作试点,常年扎根陪伴,搭建汇聚社会力量的工作平台,宣传规划、促进实施,经过十余年探索,取得了宝贵的一线实践经验。
2019年5月10日,北京出台了《北京市责任规划师制度实施办法(试行)》,成为全国第一个全面推行责任规划师制度的城市。《办法》公布以来,各区积极响应,截至目前全市已有七个区签约了173名责任规划师,覆盖了147个街镇乡和片区,并开启了多种工作模式。例如,海淀区采取了“1+1+N”模式(1名专职+1个高校辅助团队+N个项目团队),朝阳区采取了“大数据支撑+国际化团队”模式,西城区成立了“西师”联盟等。为了更好地促进该项工作,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成立了“责任规划师工作专班”,北京城市规划学会成立了“街区治理与责任规划师工作专委会”。
目前,全市层面的责任规划师组织工作已经开展了150多天,工作专班与专委会以授课、参观、工作坊等形式对规划师们进行了理论、技能等培训,同时开展工作现状调研,形成了深入详实的调研报告,为责任规划师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明确了指导方向。
本场学术对话是国内各地责任规划师、社区规划师理论与实践工作在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上的集中亮相。对话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施卫良主持,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朝阳分局局长李晋、北京大学城市治理学院执行院长沈体雁、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钱川、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高级工程师赵幸等北京责任规划师领域的专家和一线工作者,与成都市民政局机关党委书记江维、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童明、南京互助社区发展中心理事长吴楠、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副教授郭炎等国内多个城市责任规划师、社区规划师制度设计者、引领者,就城市治理新格局和责任规划师工作制度设计展开精彩讨论。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名规划工作者出席本场学术对话,更多关心城市发展的公众以参与微博直播、远程提问的方式与现场专家交流、互动。
上午9时,学术对话正式开始,施卫良院长发表致辞,简要介绍了国内责任规划师实践发展历程和北京的工作进展,并邀请各位专家分享理论探索与实践经验,为北京责任规划师制度的设计完善出谋划策。
随后,各位专家从自身角度展开对责任规划师“责”“权”“利”及准入门槛的讨论。
一个城市能否在政府、市场、社会及广大市民之间建立一个良好的治理结构,能否允许更多人参与到城市公共服务的提供、公共生活的维护、公共空间的运营中来,是一个城市能不能建立高品质城市的关键。
责任规划师的身份转变了传统规划工作自下而上的编制模式,应鼓励专业规划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及更多领域人士与基层治理者跨界配合,共同扎根基层、陪伴街区和社区成长,推动细致入微的城市更新与街区治理创新。
会场专家与观众频频互动,反响热烈。不少参会者表示:“责任规划师制度是在城市更新背景下,以专业力量扎根基层的方式支持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途径,也是新时代规划工作者共同担负的责任与面临的挑战。”
本次论坛聚焦责任规划师制度未来发展,以带动城市规划领域的社会治理和责任规划师制度设计为目标,旨在共同探讨责任规划师制度设计的纲领与城市规划基层实践的未来。
论坛为众多规划专家及学者搭建了良好交流和互通平台,多位规划师在分享自身扎根基层的宝贵经验的同时,共同探讨了关于如何保证责任规划师制度进一步完善,如何确保责任规划师制度可持续发展等具有超前意识的深刻问题,为未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