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10月20日下午,由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办的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学术对话“更有效的城市体检评估”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两江厅成功举办。业界、学界专家齐聚一堂、汇聚智慧,共话能用管用好用的城市体检评估。
学术对话由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石晓冬副院长主持。
石晓冬副院长首先介绍本次学术对话的背景,指出在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和技术条件下,城市体检评估向注重过程评估、关注指标监测、年度滚动开展、重视评估反馈等方向转变。多地建立完善了相应的机制,并开展实践工作,如何做有效的城市体检评估,论坛希望为业界、学界提供一个广泛讨论和交流的平台。来自北上广渝等城市、学界、管理部门专家和现场参会人员开展了热烈讨论,各抒己见,反响热烈。
嘉宾观点
JIA BIN GUAN DIAN
杨明
学会城乡规划实施学委会委员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研究室副主任
教授级高工
本次论坛学术召集人、杨明副主任认为一个有效的城市体检评估应该是面向治理、面向操作、面向共识、面向应用。城市体检评估是治国理政的手段、实施规划的抓手,体检评估内容要聚焦国家战略、城市发展阶段性问题和核心变量、社区居民真实需求等各方治理关切,完善工作组织机制;建立准确、连续、多源的数据获取机制,形成数据间的互为补充、互为校验、综合判断;采用多层次多维度、全要素多主体、重思辨可验证的技术方法,达成汇集各方共识的成果形成机制;建立体检成果纳入绩效考核,为决策提供参考的成果应用机制。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金忠民
学会常务理事、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金忠民副院长结合上海市总规实施年度监测,认为一个科学开放的技术方法和一套全流程的运维机制才能形成一份能用、管用、好用的年度监测报告。在工作技术方法上形成环境分析-精准监测-复合诊断-综合施策的逻辑,在机制上建立数据获取、任务分解、公众参与、监督考核、动态维护等机制。特别强调搭建一个准确权威、稳定高效、多源开放的年度监测数据平台的重要性。
黄慧明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
黄慧明总规划师结合广州的案例,提出有效的城市体检首先基于可获取、可计算、可分解、可追溯、可反馈的原则进行指标选取与体系构建;同时,建立一套评价标准与问题类型判断的原则,分别对底线约束型,目标对标型,基础标准型三类指标,从国家或地方标准规范、对标城市指标、国际标准、城市发展目标、历史数据、满意度调查等六个维度判断城市是否存在城市问题或城市病,进行综合施策。
罗江帆
学会城市更新学委会委员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高级工程师
罗江帆副院长指出城市体检评估带来三个转变,即从单一工作向常态机制转变,从静态评估向动态监测转变,从关注结果向关注过程转变。结合重庆市主城区城市运行监测的实践,从“什么是‘有效’?怎么检‘有效’?怎么用‘有效’?”三个方面回答了“如何让城市体检更有效”,提出城市体检是规划实施的一部分,有效的城市体检应放在总规的实施框架中思考;有效的体检方式应该在面上观察、点上预警,透过现象看本质,深究背后的经济社会和空间政策影响因素;同时,总规实施是一个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城市体检也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助推各方主体形成合力。
罗小龙
学会理事、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委员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
教授
罗小龙教授提出了对城市体检的几点认识。一是当前各城市开展的城市体检工作推动了一场从静态规划到动态规划的转型;二是城市体检体现出协作式规划评估的特征,如北京的34个市级部门、沈阳的25个市级部门参与城市体检,推动了部门协同的深化;三是在大数据的时代,各类渠道的问卷调查使城市体检的过程加深了市民参与度,老百姓可以通过更多渠道反馈在城市中遇到的问题;四是通过综合评估加专属评估的方式开展,既落实上级部门要求,也因地制宜,体现城市自身特色和需求;五是大数据等客观数据分析与居民满意度主观评价,相当于西医与中医的结合体检,应该结合各自优势相互补充。
张文忠
学会城市更新学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张文忠研究员指出,当前各地开展的城市体检评估的对象有所不同,部分城市根据总体规划开展,部分面向城市发展建设质量等,但其中的共性在于,需要在体检评估中关注不同群体的诉求,以及发现深层次的发展特征和规律问题。以人为本是城市体检评估中重要的理念,城市建设离不开每个人的需求,社会满意度评价成为了城市体检评估中非常重要的手段和方法。结合北京市、住建部的城市体检评估的实践,将客观的指标和主观的居民满意度评价相结合,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与具体空间相结合,使不同群体不同阶层的诉求得以表达,对各类弱势群体呈现关切和关注,使城市体检评估的成果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邓红蒂
学会理事、城乡规划实施学委会委员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副总工程师
研究员
邓红蒂副总工程师从参与的相关规划评估经验出发,探讨了如何使城市体检评估走向更加科学和有效。她指出有别于事前和事后评估,体检评估应该是贯穿规划实施全过程的动态评估,是政府、行业和公众共同参与的评估。精准的体检评估体系建设,首先要研究服务的对象、需求与成果应用方向及领域,既要关注时序和空间,也要关注城市发展的质量和不同人群的切身感受;既要关注经济社会发展、国际事件和重大活动对规划实施的相互影响,也要关注广域的国家战略区域对城市规划产生的深远作用。其次,体检评估技术要充分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科技手段,尽量避免人为因素对评估的干预。体检评估的要求与方法要明确而简洁,工作相对独立,人员稳定专业,制度机制不断健全完善,法定化是这项工作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
杨浚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总体规划处处长
杨浚处长从政府治理视角提出了对北京城市体检工作的思考,她认为城市体检是确保总规战略目标和刚性要求有效传导落实的重要环节,也是空间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城市体检制度的建立将推动北京规划管理形成从规划、实施、预警监测到反馈修正的闭环运行体系。未来需要在生态文明新的价值体系下审视城市发展特征,进一步对标国际城市,更为关注全域空间管控和人的体感需求,加强政府和社会数据的深度融合,可持续、全方位立体的感知城市,促进城乡统筹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体的整体保护与发展。
孙安军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
最后,孙安军理事长从法理和学理的高度系统总结了城市体检的由来,体检评估方法和内容的演进。他指出区别于以往针对修改规划的评估,城市体检重点在于对城市运行状态做出多角度精准监测,防止出现城市病。城市体检更为关注问题与目标的双重导向,关注公众最关心的问题,关注实际效果,关注监测到管理的及时反馈。最后提出城市体检评估应采用绩效评估的方法,将可获得性、敏感性、普遍认同性和公众体感度作为指标选取的原则。让城市体检成为全面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帮助城市政府做好城市建设管理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