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9-21日,“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举办,本届年会的主题为“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
年会总览
NIAN HUI ZONG LAN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是我国规划行业影响力最大、学术水平最高、参与度最强的学术峰会和行业性盛会。本届年会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年会通过全体大会、主题对话、专题会议、学术对话、特别对话以及墙报展示、自主学术调研等多种形式,系统总结了70年来我国规划工作的成就,交流了一年来全国在规划研究、规划管理、规划设计和规划教育等领域的最新成果,深入探讨了当前规划工作中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为规划行业及相关领域人员的成果展示、经验分享、思想碰撞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平台。
10月19日大会开幕式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主持;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孙安军致欢迎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黄艳副部长、自然资源部赵龙副部长、联合国副秘书长、人居署执行主任沙里夫女士、重庆市人民政府唐良智市长分别致辞。
荣誉时刻
开幕式的“荣誉时刻”颁发了第七届西部之光大学生暑期规划设计竞赛、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优秀党员科技工作者(2018、2019年度)、第四届中国城市规划青年科技奖、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科技奖·优秀科技论文专项奖(青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科技奖·领军人才奖、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优秀组织奖等奖项。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荣获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优秀组织奖
大会学术报告
01
潘毅琴
重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共绘高质量发展蓝图 共创高品质美好生活》
02
杨伟民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完善空间治理 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
03
庄少勤
自然资源部总规划师
《让城乡因我们更美好》
04
施卫良
学会副理事长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新时代北京规划的实践探索》
05
吴志强
同济大学副校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论空间规划的内核逻辑》
06
樊杰
中国科学院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国土空间规划的“双评价”:理论与方法》
07
崔愷
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存量发展中的城市设计——跨界思考与实践》
08
孟建民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城区总设计师制的思考与实践》
09
陆铭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
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受抑制的服务业——城乡规划和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
10
王建国
东南大学城市设计研究中心主任
《包容共享、显隐互鉴、宜居可期——城市活力的历史图景和当代营造》
本届年会除全体大会外,还设1场主题对话、22场专题会议、28场学术对话、5场特别对话和1场对话重庆2035;年会还特别设置了论文墙板展示区。
参会风采
CAN HUI FENG CAI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简称“北规院”)共53人参加了本届年会。在年会上,北规院承办了两场学术对话,多位领导和同志被邀请作为大会、专题会议、学术对话的报告人或嘉宾,参会人员们聚焦当前城乡人居环境发展、国土空间规划领域的新挑战,还积极参加了城市更新、高质量人居环境、空间治理、乡村振兴、多规合一、健康城市、绿色韧性等领域的专题会议,学术对话等活动。
大会主题报告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施卫良
新时代北京规划的实践探索
报告指出城市发展和空间治理进入了新时代。从历史视角与时代使命来看,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起到战略引领作用。首都经历了“生产性城市、人口和功能聚集发展”到“弱化经济职能、以资源环境为约束发展”的过程。北京逐步从“依托旧城向四郊发展” 转向为“一核两翼”的发展战略。
同国内外特大城市一样,首都在快速发展中也面临着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实现自我约束下的高质量和品质生活,成为新时代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战略性任务。国土空间规划通过国土空间资源的配置、管控,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中发挥战略引领和刚性管控作用,推动、促进、保障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倒逼”发展方式的转变。
面临规划实践中长期存在的问题,首都治理方式从“九龙治水”到“多规合一”,以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了北京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四梁八柱”,“三级三类”北京规划体系。
施卫良院长分别以北京分区规划(区级国土空间规划)、北京市朝阳区王四营乡规划实施单元、北京城市体检案例和北京城乡规划条例为案例介绍了北京规划在编制体系、实施体系、监督体系和保障体系方面的时代创新。他指出,北京的编制体系强调刚性传导、全域管控的编制理念;实施体系强调从空间维度的管控延伸到时间维度的实施引导,构建“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规划实施单元-项目规划综合实施方案”的规划实施管理机制;监督体系强调过程监测和预警调控;北京提出“法规政策—管理制度—技术标准—信息平台”的规划实施保障体系。
学术对话
更有效的城市体检评估
10月20日下午,由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办的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学术对话“更有效的城市体检评估”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两江厅成功举办。业界、学界专家齐聚一堂、汇聚智慧,共话能用管用好用的城市体检评估。
学术对话由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石晓冬副院长主持。石晓冬副院长首先介绍本次学术对话的背景,指出在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和技术条件下,城市体检评估向注重过程评估、关注指标监测、年度滚动开展、重视评估反馈等方向转变。多地建立完善了相应的机制,并开展实践工作,如何做有效的城市体检评估,论坛希望为业界、学界提供一个广泛讨论和交流的平台。来自北上广渝等城市、学界、管理部门专家和现场参会人员开展了热烈讨论,各抒己见,反响热烈。
责任规划师路在何方
10月21日,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责任规划师?路在何方”学术对话在重庆拉开帷幕。北京责任规划师工作专班成员南下重庆,邀请上海、成都、南京、武汉等各地专家,围绕责任规划师工作实践与管理制度建设等议题,共同探讨规划师扎根基层、以专业能力带动街区治理和规划实施的有效路径。
学术对话是国内各地责任规划师、社区规划师理论与实践工作在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上的集中亮相。对话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施卫良主持,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朝阳分局局长李晋、北京大学城市治理学院执行院长沈体雁、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钱川、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高级工程师赵幸等北京责任规划师领域的专家和一线工作者,与成都市民政局机关党委书记江维、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童明、南京互助社区发展中心理事长吴楠、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副教授郭炎等国内多个城市责任规划师、社区规划师制度设计者、引领者,就城市治理新格局和责任规划师工作制度设计展开精彩讨论。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名规划工作者出席本场学术对话,更多关心城市发展的公众以参与微博直播、远程提问的方式与现场专家交流、互动。
特邀嘉宾
北规院领导及同事施卫良、石晓冬、许槟、赵幸作为学术对话特邀嘉宾,分别参加了“人居与高质量发展”、“空间规划营造老城市新活力”、“宜居街区,共同缔造”“责任规划师路在何方”等学术对话,许槟还主持了“城市更新,让人居更美好”的专题会议。
年会论文
北规院有50篇文章入选论文集,其中在年会上宣读的论文9篇、墙报展示论文8篇、录用论文33篇。
学术报告:(论文宣读)
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后空间再利用策略和实例剖析
李惠敏
作为首都和超大城市,北京面临一系列大城市病,并处于城市转型的重要阶段。在这一背景下,2015年国家提出了通过非首都功能疏解来解决北京城市病并带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通过研究,目前疏解空间可以分为一般制造业、专业市场等六类,主要分布在半建成区和绿化隔离地区,在北京总规用地规模、建筑规模双控的背景下,是极为珍贵的空间资源。本文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后空间为研究对象,提出了疏解空间自上而下功能引导和自下而上空间适配的再利用策略,同时以目前的实践为例,总结疏解空间再利用的五种实施模式及实施过程中面临的规划衔接和政策缺位问题,并结合北京目前的规划体系和政策基础,提出解决方案。
“共商、共建、共治”——居民自治机制培育的路径初探
赵蕊
城市基层治理历经“单位制”、“街居制”逐步走向合作型和自治型“社区制”,不断强化的公民意识与多方协作助推社区建设的发展路径为居民自治机制建立提供平台。从“准行政化”过渡到“自治化”是社区功能转变的必然趋势,从“参与冷漠”到“共商、共建、共治”是居民公民意识体现的根本性转变。本文结合朝阳门街道内务社区三个实践案例,归纳出居民自治机制培育的实践路径,剖析工作难点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后续及其他基层治理创新实践提供借鉴。
更新治理视角下的街道转型策略探索
——以《北京街道更新治理城市设计导则》为例
郭婧
本文基于对国际街道理念政策与设计实践动态的回顾分析、国内街道转型过程中的现实困境与根源解析,来论述我国街道更新治理所处的阶段和主要矛盾,重点解析了北京城市街道转型中的基底困境、认知困境和机制困境,详细展开论述了公共利益与个体权利的博弈拉锯、部门管理权责的切分与交织、审批管理实施中的设计规则缺位等三大机制困境。由此,以《北京街道更新治理城市设计导则》为例,从五大策略展开介绍导则编制过程中的主要思路、引导目标和相关实践成效。策略一强调明晰街道价值,转变发展理念、开放编制平台;策略二强调统筹整合空间、功能和管理,加强一体化设计;策略三强调分区分类精细引导,定制街道管控要求;策略四强调面向痛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项治理;策略五强调全面扩大宣传、丰富成果形式,促进全社会共识。
构建通州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的水系空间
霍毅鹏
为了高标准规划城市副中心,同时为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州区总体规划以及镇域规划编制提供技术支撑,本次通州区河道蓝线规划编制工作对通州区全域范围内约116条(段)天然河道及人工沟渠开展了河道蓝线划定工作,本文从通州区现存问题入手,明确蓝线的定义、蓝线划定的方法,结合通州特点确定水系总体格局,并以通州行政办公区镜河水系为例,阐述了基于蓝线规划的河道规划设计统筹实施的新思路和创新工作方法。
北京老城平房区胡同排水(雨水)改造规划研究
王强
胡同主要位于老城平房区,大多由于路面狭窄(小于6米),只能建设雨水和污水合流的排水管道,往往不能达到中心城区排水管渠降雨设计重现期3~10年一遇的规范要求,存在一定内涝风险隐患,有必要对老城平房区排水(雨水)防涝系统做进一步校核与精细化设计。以北京老城白塔寺平房区胡同排水(雨水)系统规划为例,在达标排水管道难以布设情况下,基于数学模型对内涝风险进行校核,辅助分析胡同竖向调整方案,通过构建胡同行泄通道疏导雨水径流,保障50年一遇降雨情景下排水防涝安全。
重新审视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发展路径:溯源、演进与展望策略和实例剖析
魏贺
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学科(专业)创建于1979年,发展至今恰逢40载,面临重大机遇与严峻挑战。本文首先城市交通规划的起源,认为1963版《城镇交通》是真正具有交通政策决策效果和公共政策导向作用的空间政策型交通规划。随后借助英国经验梳理城市交通规划与空间规划间的演进关系,认为交通规划也不再局限于仅是城乡规划的一个专业分支,而是塑造空间活动的基底、区域发展的催化剂、民生诉求的扩音器、政党迭替的政治工具。最后总结中国城市交通规划40年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认识,展望未来10-20年发展方向有法定地位亟待完善顶层制度设计、学科属性亟需重新认识、空间规划要求亟需对应战略规划语境、规划技术体系亟需完善四层架构和应对未来技术变革亟需智慧精明治理五大问题亟待解决。
健康公平视角下的脆弱群体健康风险识别与规划应对
王雅捷
后工业化时代,城市应回归为公众健康而规划的初衷,重视所有人的健康公平。论文从健康平等与健康公平的概念甄别出发,梳理国内外行动共识和研究共识,强调健康公平的本质是保障所有人的健康可及机会公平。论文借助2018年北京市居民健康问卷线上调查结果,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健康感知三方面综合展开健康公平性评价,运用集中指数识别出存在健康不平等风险的4类脆弱群体,分别是底层弱势群体(老年/低学历/低收入)、边缘化人群(低学历/低收入/外来人口)、青年高知(青年/高学历)、中年中产(中青年/中高收入/中高学历/外地人和新北京人)。针对以上4类脆弱群体,分别分析造成健康不公平的关键要素,探讨通过规划促进健康公平的可行策略。研究认为,健康公平视角下的脆弱群体不限于社会分层中的底层和边缘化人群,还涉及潜在高风险人群,任何一项规划的实施都可能影响到不同人群在健康方面的“机会可及性”,关注并持续改善健康公平的规划导向不仅关乎城市利贫与包容,更关乎城市的社会资本、劳动力和可持续发展。
场所运营助力城市更新和基层治理的模式探究
王虹光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史家胡同博物馆为责任规划师实践基地,摸索社区公共空间的激活路径,同时以文化活动支持城市更新实践、开辟基层治理的公众参与渠道。这一实践开启了责任规划师参与基层文化空间运营的先河,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与社会反馈。本研究围绕场所运营与城市更新实践的互助机制展开讨论,以北规院以史家胡同博物馆为基地开展的场所运营为案例,重点探讨责任规划师参与场所运营工作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和基层政府多元治理格局起到的助力作用,以期对同类社区文化空间的激活和责任规划师的基层实践工作提供参考。
面向未来的市政基础设施规划设计
廖昭华
城市规划是面向未来开展的设计,而依据的法定要求和技术体系又源于现行的经验和水平。城市中建筑、商业等以单体进行运行的对象具备随城市发展生长的条件,但市政基础设施和城市的形态格局、交通网络一样,一旦布局形成并初步建成,往往就决定了未来数十年的发展,而市政基础设施作为一种工程技术的集合,又伴随不同时期的理念、原则、技术、管理在飞速发展,从而造成既有规划对未来的不适应性。本文从市政基础设施的主要问题、未来面临的挑战着手,结合社会和技术发展,展望了面向未来的市政基础设施规划设计理念。
墙报展示
黄钟
宜居与活力:北京城市副中心体育专项规划
董驹萍
道路空间精细优化设计—以市政管线为例
录用论文目录
序号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李毓美,李惠敏
更新治理视角下的街道转型策略探索——以《北京街道更新治理城市设计导则》为例
郭婧,辛萍,叶楠
杨舒媛,王军,魏保义,李婷婷,霍毅鹏,谢晓英
王强,曾玉蛟
重新审视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发展路径:溯源、演进与展望
甘霖,王雅捷,加雨灵
王虹光,姚雨萌
生态涵养地区高质量发展的规划应对与创新——以北京市生态涵养区五区分区规划编制工作为例
杨春
11
浅议控制性详细规划与专项规划统筹机制
林宛婷
12
黄钟,王崇烈,王宝音
13
新时期北京市城市重点功能区交通系统的思考与建议
兰亚京
14
包容与共享:街道空间的人本传承与创新设计
崔旭川
15
16
推进再生水热能开发利用,助力城市绿色转型
安爽,王婷
17
公共服务设施覆盖率与特定人群空间匹配研究
加雨灵,甘霖
18
基于乡村地域人口格局变动的规划策略研究——以天津市为例
常铭玮
19
人本视角下转型期产业新城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基于亦庄新城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探索
何思宁,吕佳,张尔薇,韩博
20
抽丝剥茧精雕细琢关于百万庄居住小区的思考
李凤霞
21
美国规划单元开发对规划综合实施方案的启示
朱东,杨春
22
新时代背景下殡葬设施规划建设的若干思考
陈骁
23
北京城市环境气候图构建与应用
尹慧君,吕海虹,贺晓冬,崔吉浩
24
城市转型期铁路枢纽地区规划思考与实践 ——以北京为例
徐碧颖
25
以城镇气候环境优化为导向的空间规划策略研究
王鹏
26
北京市控规评估方法与机制初探
林宛婷,刘坤,周乐,马彦军
27
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品质管控分区的相关思考
赵勇健,吕海虹
28
试论文物保护范围划定的基本方法
黄钟,吴俊妲
29
北京市清退人防工程再利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高超,陈钦,吴克捷
30
公众参与视角下的责任规划师制度践行与思考
31
北京未来科学城十年发展回顾与思考
王宝音
32
实施导向下的北京市美丽乡村规划方法体系探索
袁方
33
基于设施共享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研究
汪瑀
34
数值模型在北京某机场排水防涝规划中的应用
黄鹏飞,曾玉娇,王强,张晓昕
35
无废城市再生资源场站设施布局规划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王竹宁,贺健,徐彦峰
36
城市河道治理思考:大羊坊沟治理方案为例
宋万祯,魏保义,杨舒媛,王军
37
适应街道治理转型的单元规划实施路径探索
周嗣恩
38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规划理论研究——以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为例
荣博
39
基于应对极端降雨事件的绿色规划方略分析
李畅,曾玉蛟,崔娇,罗溪婧
40
库容曲线在城市内涝计算中的应用
吴健
41
城市更新实践中的社会治理模式探讨
王虹光,聂蕾,侯晓蕾,江岸
42
责任规划师助力街道级平台,推动历史街区更新
刘静怡,果佳琳
43
基于水质模型的合流制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研究
叶婉露,阚睿哲,李研,杜兰,程笑婕
44
城市双修视角下的水文化建设初探 ——以潮白河顺义段为例
张思瑶,李婷婷,聂俊坤,杜飞
45
基于规划层面的城市湿地生态问题及应对策略
朴希桐,李婷婷,霍毅鹏,聂俊坤
46
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乡村振兴——以日本为例
朱洁,杨林
47
北京市历版总规与绿隔地区空间演进研究
杨天姣,刘青,杨慧
48
用新理念化解高耗能产业与城市绿色发展矛盾
李进,高建珂,肖敏
49
空间规划视角下北京村庄规划探讨
张梦宇,李刚
50
北京市“一刻钟社区服务圈”服务能力评价
高娜,王良,崔鹤
精彩时刻
感谢城规中心提供会场照片和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