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中国村镇建设70年成就收集整理”课题组(成员名单见文末)
基金项目: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委托项目“中国村镇建设70年成就收集整理”部分成果,编号:建村﹝2019﹞18号。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9.09.003
文章编号:1009-1483(2019)09-0013-06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C
投稿信息详见文末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村镇建设事业空前繁荣、成效显著,村镇各项建设事业都向水平更高、质量更好的方向发展,村镇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和村镇人居环境都得到了极大改善。
我国有数以万计的乡镇村庄。至2018年底,全国乡镇①数量为3.2万个,其中建制镇2.13万个,乡1.04万个;全国行政村数量54.2万个,村庄统计数量245万个[1](见图1、图2)。

图1 1986年至2018年底全国建制镇和乡数量变化图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1]。

图2 1988年至2018年底全国行政村和村庄数量变化图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2-3]。
乡镇村容纳了近10亿户籍人口。据不完全统计,乡镇建成区户籍人口1.8亿人,其中,建制镇建成区户籍人口1.55亿人;村庄户籍人口7.56亿人(见图3)。

图3 1984年至2017年底全国村庄及乡镇建成区户籍人口变化图
注:数据为不完全统计。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4]。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数亿农民自筹资金、自主修建、自我管理、自家使用,至2016年末,农民户中99.5%拥有自己的住房,“住有所居”的目标基本实现。不仅“有房住”,而且“住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好”。从建国初期的土草平房,到改革开放后大量建设的砖瓦房,再到现在二层三层的砖混小楼甚至小别墅,农村住房建设质量不断提升,室内设施水平也大大提升,农民居住条件极大改善(见图4—7)。

图4 1984年至2016年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变化图
资料来源: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图5 2016年农村住户饮用水来源情况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5]。

图6 2016年农村住户家庭卫生设施类型情况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5]。

图7 2016年农村住户家用设施设备情况(每百户农户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5]。
建国初期,“通讯靠吼、交通靠走、生产靠牛、治安靠狗”是那时农村的真实写照,农民行路难、饮水难、读书难、就医难,生活十分落后困苦。2005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启动,党中央开始全面部署村庄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和国家发展总体布局重要组成部分,以生态文明为核心,全国开始深入开展以项目为抓手,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及改厕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至2017年底,全国村镇建设累计总投资已超过10万亿元;全国开展村庄整治工作的行政村数量达到28.4万个,占全国行政村的比例为54%;全国5万多个行政村建成了“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对村镇持续的投入与改造,带来了村镇面貌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镇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持续优化(见图8—10)。

图8 2016年拥有各类共用设施的乡镇比例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5]。

图9 1996、2006、2016年部分村级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覆盖率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5]。

图10 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改厕成就
资料来源: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有关部委,从2008年起实施农村危房改造,进展顺利,成效显著,深受群众欢迎,数千万贫困农民告别原来的破旧危房,住上了基本安全房。据统计,2013—2017年,中央累计安排1359亿元补助资金,支持了1469万户住房最危险、经济最贫困农户解决最基本的安全住房。农村危房改造还发挥了拉动内需、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和扩大就业的积极效应,累计拉动直接投资1万多亿元,创造了约40亿工日就业(见图11)。

图11 2013年至2017年农村危房改造完成情况及资金情况
资料来源: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2年,渔民上岸安居工程启动,中央先后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约13.5亿元,帮助7万多户渔民实现上岸安居,有效缓解了渔业资源过度开发,减少了生活污水直接排放,保护了水域生态环境。
2012年至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会同有关部门分5批将6799个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传统村落快速消失的局面得以根本扭转,传统村落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
这项工作使得传统村落快速消失的局面得到遏制,传统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成为寄托乡愁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列入名录的村落没有发生拆并现象,没有发现严重破坏现象,村民保护意识明显提高。传统村落中大量危旧甚至濒危遗产得到保护修缮,63%的村落对祠堂等传统建筑实施了修缮,58%的村落修缮了古桥、古路、古井等;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得到优先支持;所有中国传统村落都建立了村落文化遗产档案,很多村落还挖掘整理了村史、村志、乡规、族训;2200个村落将保护文化遗产和传承优秀传统美德要求写入村规民约;70%的传统村落兴建了传统文化活动场所,教育村民,陶冶游客。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传统村落的生产生活条件和乡村风貌明显改善,许多传统村落成为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示范。2017年,传统村落中71%的村落实施了道路修缮,66%的村落实施了垃圾处理,38%的村落实施了污水处理,72%的村落增加了防火、防灾、防洪等安全设施。
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也带动了农民增收,精准扶贫成效显著。环境的改善带动传统村落逐步恢复活力,一些地区的传统村落实现了产业复兴,许多传统村落成为了旅游热点,农民收入增加较快,347个贫困村实现了脱贫。2017年列入名录的村落人均年收入在贫困线下的比例由2014年的18%降为5%。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小城镇发展与建设。改革开放后,人民公社恢复为乡镇,加之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和撤乡设镇,小城镇迅速发展,平均人口规模增加、综合承载力显著增强,集聚效益逐步显现,城镇功能逐步由乡村型服务功能向复合型服务功能转变。随着功能完善,小城镇在城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并走向特色化发展。
小城镇发展速度日趋平稳,规模质量不断提升。全国建制镇的数量由1978年的2851个增加到2017年的2.1万个,建制镇户籍人口由1978年的4039万人增加到2017年的1.55亿人,单个建制镇(不含县城关镇)的平均人口规模接近1万人,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城镇密集地区甚至出现了一批5~20万人口的小城镇,有些甚至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性的某一行业的产业中心,如浙江诸暨大唐镇袜子产量占全国的70%、全球的1/3(见图12)。

图12 1990年至2017年底建制镇建成区户籍人口与平均人口规模
注:数据为不完全统计。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4]。
小城镇是农民就近就地城镇化的重要载体,也正在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平台。小城镇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节点。农民教育、就医、购物、休闲等日常活动的80%在小城镇。据住房城乡建设部调查,58%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镇内实现了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和稳定居住。自2015年底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先后批示,要加快特色小镇、小城镇建设,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于2016年启动特色小城镇培育工作,目前已公布了两批共计403个特色小城镇。根据近三年的统计数据,这些小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作为新时期小城镇建设的范本,特色小城镇在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均衡协调发展、落实全面小康与乡村振兴、传承文化增强自信及探索绿色发展新模式等多方面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①包括镇、乡、苏木、民族乡、民族苏木,不含县城城关镇。
[1]国家统计局.2018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
[2]国家民政部.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1986—2018)[R],1986—2018.
[3]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1988—2018)[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88—2018.
[4]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统计年报(1984—2017)[R],1984—2017.
[5]国家统计局.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R],2017.
编写单位: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
委托单位: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
课题指导:
白正盛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副巡视员
侯文峻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村镇规划处处长
郭志伟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村镇规划处主任科员
赵辉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冯新刚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章节编写:
陈玲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村镇所所长
杨超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村镇所主任规划师
张玉昆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村镇所规划师
崔婷婷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村镇所规划师
研究顾问:
李兵弟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原司长
何兴华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计划财务与外事司原司长
付殿起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名城名镇处原处长
徐素君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综合处原处长
温骏华 内蒙古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村镇处原处长
杜白操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顾问总建筑师
傅芳生 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原副总规划师
●【9期导读】献礼70周年丨我们送上祝福
●【编者絮语】中国村镇建设70年
● 本期特稿丨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村镇建设发展历程回顾
●《小城镇建设》期待你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