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然环境本底条件的视角,选取了高程、坡度、流域、灾害、生态保护等级[3]等五项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环境评价要素,并将各要素从原始数据转变为可评价的数据,再与村庄建设用地进行集成分析。

图:技术路线
在高程要素评价中,全域划分了五个等级。通过叠加分析,95%以上的村庄建设用地分布在海拔100米以下区域,海拔200米以上的不到0.2%,在这个区域内村庄数量不到20个。这反映出在地势较低的村庄,其建设和扩张更为快速;而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村庄建设用地急剧减少。

图:高程要素评价图
在坡度评价中,全域也划分了五个等级。同样,超过98%的村庄建设用地分布在坡度8度以下区域,25度以上的仅有0.06%,在这个区域内村庄数量有11个。这反映出在坡度缓和的区域内,村庄分布较为密集;而在坡度较陡的区域内村庄规模较小,分布较为分散。

图:坡度要素评价图
水资源,自古以来对于人类发展都至关重要,文明也是在靠近水源的区域诞生,但另一方面,河流的防洪要求对于村庄选址也十分关键。在距河流不同距离的区域评价中,划分为四个等级。通过叠加,86%的村庄建设用地分布在距离河流200米以外,在这个距离的区域内,村庄不易受到洪水的危害,是村庄建设用地扩张的优先选择。而在距离河流50米以内的区域中,有2.3%的村庄建设用地和113个村庄。

图:流域要素评价图
在灾害评价中,综合考虑了暴雨、风暴潮、风灾等要素,集成为青岛全市灾害评价分区,划分了四个等级。通过叠加,71%的村庄建设用地分布在不易、低易灾害区;而高易灾害区内,分布了3.6%的村庄建设用地和221个村庄。这部分村庄存在一定的灾害风险,灾害现象主要为崩塌、滑坡、泥石流。

图:灾害要素评价图
在生态保护等级评价中,是通过综合集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敏感性等评价因子,识别全市生态保护等级,划分了三个级别。通过叠加,位于生态保护等级高的区域内有7.5%的村庄建设用地和400多个村庄,反映出青岛的村庄建设对生态环境保护还是存在一定的影响。

图:生态保护等级要素评价图
从自然环境要素评价来看,大部分村庄分布在自然条件较好的区域,充分体现出村庄建设的自然环境导向性。
而这些自然环境评价要素都具有强制性的生态功能,都应纳入到管控范围内,通过集成分析,初步筛选出自然环境条件较差的村庄650多个,作为下步村庄分类重点关注的村庄。

图:村庄自然环境要素综合评价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