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青岛市正处于加快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关键节点,总部经济由于其在提升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城市产业转型等方面存在的总部经济效应,成为包括青岛在内的各大城市竞相发展的关注点之一。本文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大时代背景下,分析青岛市总部经济的现状基础及发展问题,在分析案例总结吸引总部企业入驻核心要素的基础上,结合青岛自身优势条件及发展基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综合评价,对于青岛市总部企业基地布局及发展方向进行了探索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
总部经济发展水平已成为未来衡量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近几年,新一线城市在“抢人”大战后,又相继提出争创“总部”,杭州、成都、重庆、西安、武汉等城市均提出要着力引进总部企业进而发展总部经济,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积极吸引总部企业入驻。
总部经济是基于企业内部不同功能环节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实现跨区域优化配置资源的一种新经济形态和企业组织方式[1]。总部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有效带动相关上下游行业联动发展、产生连锁投资效应、税收效应和产业乘数效应,也是实现城市产业升级和职能转变的“催化剂”。总部企业集聚水平与总部经济发展能力,已经成为体现城市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城市总部经济的发展将有效增强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强化其综合服务功能,从而带动区域协同发展。总部企业数量稳步增长,但整体发展能级与层级仍显不足
近年来,青岛市总部企业数量稳步增长,由2008年的268家增加到目前的350余家,总部企业营业收入由2010年的6531.46亿元提高到2017年的10500亿元。但青岛市总部企业的综合发展能力,在全国仍处于第二梯队的中游,落后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也落后于杭州、天津、南京等同级别城市。从横向对比来看,青岛市总部企业的研发能力、商务设施、开放程度等指标也存在短板,提升空间巨大。表 2014年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综合能力得分与排名[2]全市总部企业主要分布在市南、市北、崂山和黄岛区域,合计占比近80%。但各区域总部经济发展分工不明,存在一定的无序竞争和重复建设,不利于总部经济资源的节约利用和总部企业的集群发展。青岛市现有总部企业构成多样,既有跨国公司的总部企业和功能型总部也有中央企业的地区总部和功能型总部。但从总体来看,目前青岛入驻总部企业以功能性总部为主,地区总部和全国性总部企业较少,多为分支机构、分公司、办事处以及代表处性质的分支机构,层级普遍不高。
一方面深入分析国内外诸如纽约曼哈顿、伦敦金融城、美国硅谷、香港中环、上海陆家嘴等总部企业基地的成熟案例,总结其成功经验,另一方面借鉴国内相关学者对跨国公司总部选址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部企业的空间集聚与影响要素可以概括为:人的因素、基础支撑因素、市场因素及政策因素四大方面。
人的因素:具体包括一个城市能否为总部企业提供所需的人才储备,能否为企业员工提供优越的培训、医疗等生活配套设施和优美和谐的人居环境等。
基础支撑因素:分为基本基础和技术基础两部分。基本基础包括是否具备便捷的立体交通体系、发达的物流运输网络等要素;技术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互联网、信息化建设、智慧城市建设、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
市场因素:主要包括城市区位、开放程度、经济实力、产业基础、总部资源基础等内容。
政策因素:税收、融资、政策等方面的软环境也是决定总部企业集群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要素。独特的产业导向政策、特定的财政补贴和政策优惠,都能有效地引导企业聚集发展。
结合青岛市实际情况,建立青岛市总部企业空间集聚与影响要素评价指标体系。
表 青岛市总部企业基地空间集聚与影响要素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评价体系,借助Arcgis软件对相关要素进行分项量化分析后进行叠加,得出青岛市总部企业适宜空间区域。依托发展空间评价结果,结合青岛市现状总部企业的布局基础、城市功能发展趋势预判等综合分析,根据不同区域的发展条件、发展基础和布局要求,建议引导青岛市总部企业重点青岛市三大湾城的8个区域集聚,形成“多级提升、差异互补”的布局态势,依托总部企业的集聚驱动,形成总部经济的错位发展和协调发展。
东岸中心城区:依托香港中路商务区和市北中央商务区发展基础,持续增强金融业的聚集度,培育引进新型业态和区域性管理金融机构,不断增强金融业的聚集度的同时,应鼓励金融科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打造沿香港路、山东路的综合总部基地。
金家岭金融集聚区:以发展互联网金融、融资租赁、消费金融、财富金融等各类新兴金融为主,重点吸引跨国公司、区域性金融企业的地区总部,建设区域性的金融中心,打造新兴金融总部基地。
青岛北站交通商务区:加快老企业搬迁、老城区改造,重点发展交通商务、科技研发、文化创意等产业,打造以集聚新业态、商务服务为主的商务总部基地。
蓝谷核心区:依托蓝谷雄厚的海洋科研实力及人才集聚,打造集聚科技研发、生命科学技术产业为主,具有海洋科技特色的总部基地。
中央智力岛:以创新科技研发、企业孵化为主,重点吸引大学科技园、初创产业办公研发办公总部,打造战略新兴产业总部基地。
胶东临空经济区:以航空核心产业、临空高科技制造业、临空高端服务业为发展方向和要点,重点集聚航空运营管理、航空物流、商贸会展、融资租赁、跨境电子商务等总部企业,打造综合性空港总部基地。
临港经济开发区:以发展跨海自贸服务、探海研发科研、涉海金融商贸等功能为主,重点吸引跨国商贸公司、国际性蓝色金融企业,打造以航运、现代物流、港口服务、商务服务为特色的临港总部基地。
青岛海洋活力区:依托青岛西海岸新区优质影视文化产业资源及科研院所集聚优势,重点发展影视创意、海洋技术、虚拟现实、智能制造等产业,打造文化创意及科技研发类总部企业基地。图 总部企业空间集聚引导示意图
1)完善政策体系
相关部门应根据总部企业性质、规模等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深化落实总部企业发展政策措施。具体包括出台财政资金的扶持和引导,人才激励和培养等相关政策,形成政策合力。
2)优化配套环境
具体包括将重点总部企业项目列入绿色通道服务范围。加快大力发展专业化服务体系,为总部企业提供支援服务。加快企业总部载体建设,提升既有商务楼宇的功能配套和管理服务。加快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生态环境营建等配套环境营造等。
3)突出典型示范
有重点的选择典型地区进行培育,打造成为全市总部企业发展的示范区与样板,发挥示范与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弘.总部经济新论:城市转型升级的新动力[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5-6.
[2]赵弘等.中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报告[R]. 北京: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2014.
[3]张武晴.推动总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考[J].科学发展,2018(115):77-84.
作者介绍:
唐 伟 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毕 波 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曹子元 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杨林童 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左 琦 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受篇幅限制,文章有所删减;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