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① 新闻管理
添加新闻
② 政策管理
添加政策
③ 法定规划
添加国空规划
③ 规划PDF附件
添加规划PDF附件
③ 规划图纸
添加规划图纸
④ 资料管理
添加资料
开通用户权限
⑥ AIGC课程学员
添加学员
MJ账号分组
2-AI图库管理
添加图库
3-AI新闻网站
添加信息
4-AI模型管理
添加模型
精准搜索
添加精准
知识库
添加知识库
规划问答
添加信息
小匠QQ微信群宣传
添加推荐
数据网址
添加网站
微信文章管理
课件系统
添加视频
一周热点整理
[ 常用工具 ]
格式化工具
段落合并工具
飞书
金数据
生成封面图
当前:新闻编辑 |
格式化工具
|
查看本文
标题
口述左岸 | 陈思:他拍下武汉老建筑照片百余万张,存满52个2T硬盘
分类
(编号:1116)
国土空间
城市更新
城市设计
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
区域发展
专项规划
资料下载
规划头条
政策规范
规划直播
其他
新闻
好物
观点
城市
政策
设计
社区
建筑
环境
产业
旅游
交通
读书
优选
榜单
空间规划
区域
文化
村镇
智慧
会议
公众参与
微文
摩天楼
地标
航拍
规划
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NjU0Mzk3MQ==&mid=2650049214&idx=2&sn=49b6d4235e3a5b8fa3a3d424e0f9ca72&chksm=88ae5f32bfd9d6248f854e3851685905f753054a21eab4524532c87e81cf5324323cd88d3a71&scene=27#wechat_redirect
作者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
时间
2019-10-12 17:49:55
政策
省
市
年
月
直播
主办:
协办:
时间:
会议室:
直播链接:
h1
/h1
h2
/h2
strong
/strong
遮阳帽、毛巾、双肩包是陈思最近外出的拍摄装备,有外地游客看到他的行头和气势,误以为他也是游客或者户外玩家。其实陈思双肩包里背的是摄影设备,有时候设备相对轻巧,有时重量会超过20斤。
穿行武汉大街小巷15年,陈思不知不觉用相机记录下了这座城市的变迁。2011年,由他花费6余年时间拍摄的武汉近代历史建筑书籍《千年未有之变》正式出版,书中涉及建筑378座,分类清晰,同时记录有每座建筑的建造情况与现状。
完成书籍内容后,拍摄老建筑成为了陈思的个人爱好。武汉很多老街巷、老建筑,至今他探访了无数遍。原德日租界范围,也就是如今
“长江左岸创意设计城”
区域,陈思同样走过多次。
武汉正在变得越来越新。就像书中部分建筑一样,原德日租界也有一些房屋在旧城改造中被修复或拆除。
当过往消失后,你依然能在陈思的照片中看到它们曾经长什么样子,这就是最好的时代物证。所以并不需要给摄影赋予意义,按下快门就足够了。
? 一元路四号 2009年
前面提到的那本书源于2005年启动的“老建筑数字图像保护计划”,当时作为计算机专家的陈思为帮助工作小组搭建工作环境,加入其中进行拍摄工作,为武汉老建筑建立档案。
领事建筑、工商建筑、公共建筑、住宅建筑……陈思开始分类拍摄城市的各个角落,“用归类方法拍摄时间长了,心中会更有数,而且能发现某类或某片建筑的规律。”
陈思还记得第一次看到原日租界几处房屋时的熟悉感。1974年以前他生活在大连,印象中家里的房子和这一带很像,体型规整、尺度较小,整体气质精致祥和。
? 大连·西岗区·欢胜街6号 2004年
租界时期,胜利街一段设立有日本许多重要行政机构。原日本士官生宿舍,可以算是这条日式老街上最显眼的两层砖木结构房屋。
转角处为三层塔楼,塔楼侧入口有两圆柱门斗。二楼阳台为连续半圆拱木窗,红砖清水外墙,红瓦屋面,底层木地板下还有低空层,每套住宅均有卧室、起居间、前廊房、厨房,水电卫生设备齐全。
? 原日本士官生宿舍 2010年
陈思为一元路6号也拍摄过大量照片,红青二色清水外墙,拱券门窗,屋顶上方欧式山花精雕细琢。目前关于这栋建筑的争论颇多,陈思也对其是否为“西本愿寺”存疑。
当然,
它本身的设计充满想象,而且舍得用料、做工精细,即使今天看也有令人惊讶的格局
。
?
一元路六号 2009年
城市风光大片与宏大建设成就,不属于陈思的主要拍摄范围。
那么哪些值得拍?陈思的体会是“标准会因年龄而异”,在经历过早期只找美的地方拍、专为练技术等等环节后,现在他一般以“往后不再有”和“是否有历史价值”作为判断标准。
原本从事计算机行业的陈思,认为计算机与摄影分不开,“相机内部工作原理都是计算机数据处理过程,有个术语叫‘数据采集’,相机就是数据采集工具。”
既然是工具,使用哪一种并非最重要,在他看来“有些东西消失的方式和速度难以想象,要及时拍下来。就像曾经有人做建筑口述史,往往话没说完,建筑已经不见踪影。
工具更重要的是用来解决这种有和无的问题
”。
? 四益里·三阳路·中山大道 2010年
陈思也曾在原日租界长时间拍摄某片街区的拆建。但由于是自发行为,不免会与在场人员发生矛盾,所以每天跟拍的具体位置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他和在场工人们上下班时间保持同步,尽可能拍下全部过程,避免漏网。一个项目常常能拍摄到10万张以上数量的照片。这种“无选择”拍摄方法储存住的原始数据,回家在电脑上再回看时,会发现不少在现场完全没注意到的细节。
2005年至今,陈思拍摄的照片数量目前保守估计超过百余万张,存储在52个2T硬盘里。这么多照片,如何保存?陈思深知计算机并不可靠,数据安全隐患随时存在。
经过综合风险评估后,他决定“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将所有照片分成2个副本,分别放在家和工作室,一个用2T硬盘存储,另一个用1T。每年不定期抽检。“这样成本是最低的,如果损坏后,我的损失也会最小”。
陈思常常觉得在普通认知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以外,还有一个数字世界的存在,这种感受在整理数码照片时最明显。仔细想想似乎确实如此,这些照片既不是精神又不是物质的,但同时既是精神又是物质的。
?
陈思的照片储存方式:
每块硬盘2T,上面均标有日期
谈及这座城市的变化,陈思用了“脱胎换骨”这个词,“东方芝加哥也好,每天不一样也好,这些年武汉前面的定语一直在变,武汉确实在变得‘高大上’。”
同时他也担心毁坏、过度改造、翻新历史建筑文物会减弱甚至磨灭武汉的城市特色,失去特色的武汉从建筑风格上将与中国其他大城市毫无差别。
西方城市发展的经验表明,失去特色、割断历史的城市并不能通过不惜代价地追求现代化而变得更有竞争力
,比较一下带有建筑传统的欧洲城市以及美国新城,就可以一目了然地明白这一点。
在陈思看来,国内老建筑保护眼下存在的问题不止是“拆”,即使有幸获得生存权的遗产建筑,也难逃被粗暴对待的厄运。历史建筑修复项目缺乏资金、科学管理制度和专业的团队,都是原因。
很多人对于老建筑保护缺乏基本常识,没有按科学规律办事的概念。举个例子,修复老建筑需要的是更多测绘知识,而在不少城市,很多时候仅凭照片就开始复原,还停留在美容的初级阶段。要知道,照片反映的只是视觉上的,并不准确。
陈思把老建筑比喻成老人,而如今一些修复工作好像在“故意给老人脸上抹几寸厚的粉碾平她的皱纹,甚至生拉硬拽把她们打扮成少女,这只会引起大家的迷惑”。
? 德国领事馆旧址 2010年
?
原德租界工部局旧址 2010
年
这里值得一提的还有前面所说到的“老建筑数字图像保护计划”合作者,德国建筑与艺术史家佛罗里安·齐默曼。
他2007年第一次来武汉时,站在汉口江滩边欣喜不已,看到如此多完整的欧洲建筑“感觉像回家一样”,但是仔细一看“又有一种陌生感”。
陈思猜测那种感觉可能有点像“武汉人在外地吃了一碗不正宗的热干面”。
陈思记得齐默曼曾讲过欧洲在修复老建筑过程中走过的弯路:欧洲的建筑师、建筑物保护工作者和建筑物修复工作者曾用了19世纪整整一个世纪的时间,就建筑的完美性以及风格统一等问题进行思考,最终的结论是,在修复中世纪到18世纪的历史建筑物时,只要能保证修复后,专家能够把它们与19世纪的新建筑区分开,就是可行的。
按照这个原则修复后的建筑物,讲述的不再是它产生的背景和历经的沧桑,而是修复工作者们制造出来的形象。
新形象取代了原始建筑物,一起消失的还包括建筑物的全部生命历程。饱尝了这种损失所带来的痛苦,
真正有历史责任心的建筑师、艺术历史学家和修复工作者开始在1900年左右大力倡导延续至今的准则:保留并维护建筑物实体
。
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因为正是那些消逝的部分,让现存的一切变得弥足珍贵。
? 日华制油社旧址(新四军军部)2008年
文字 周玥 | 图片 陈思 | 设计 MOS
(所有图片仅限本文使用,任何其他用途均需图片作者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