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本刊特别策划了“国际视野下现代中国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专辑。今天,在这一富有历史意义的时刻,本公众号将这8篇文章再次集结推送,并向祖国说一声:“祝我们的母亲生日快乐!愿祖国国泰民安!欣欣向荣!”
考虑到手机端阅读的特点,我们特地邀请作者撰写了文章精华版,与全文一起推出,方便读者在较短时间内了解文章内容。对该主题感兴趣的读者,可进一步阅读全文。在此感谢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撰写精华版的作者,你们的努力让学术论文的阅读体验变得更好。
——精华版——
——全文——
【摘要】文章将1949年以来的中国城市生态规划演进过程分为初始萌芽期、缓慢发展期、启动建构期和全面发展期四个阶段。将社会经济环境与城市生态规划予以关联考察,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归纳了中国城市生态规划的演进特征,分析了中国城市生态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在认知中国生态环境发展趋势的大背景下,从主动适应空间规划体系改革、提高城市生态规划的应需性水平、多向度拓展城市生态规划的生态位、探索城市生态规划体系创新、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生态规划理论与实践体系五个方面对未来中国城市生态规划的发展进行展望。
图1 1961—2015年中国平均气温变化
表1 2008—2010 年中国生态环境退化成本
国家及地方对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促进了城市生态规划的兴起
图2 “生态”一词在历届党代会报告中出现的频次及与其他关键词的比较
低碳生态城市规划成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规划类型
生态文明导向成为城市生态规划的重点与关键
附表 现代中国城市生态规划发展概略及国内外若干研究实践动态(略)
作者:沈清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sqjj5688@126.com
彭姗妮,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15900598296@126.com
慈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ch19930302@qq.com
延伸阅读
土地管理制度视角下现代中国城乡土地利用的规划演进
编辑:张祎娴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