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本刊特别策划了“国际视野下现代中国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专辑。今天,在这一富有历史意义的时刻,本公众号将这8篇文章再次集结推送,并向祖国说一声:“祝我们的母亲生日快乐!愿祖国国泰民安!欣欣向荣!”
考虑到手机端阅读的特点,我们特地邀请作者撰写了文章精华版,与全文一起推出,方便读者在较短时间内了解文章内容。对该主题感兴趣的读者,可进一步阅读全文。在此感谢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撰写精华版的作者,你们的努力让学术论文的阅读体验变得更好。
2018年,“改革先锋”获奖者与国家领导人合影(前排右二为吴良镛)
——全文——
【摘要】人居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聚居及其环境相互关系与发展规律的科学。中国的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与实践是改革开放40周年的标志性成果之一。文章分为理论与实践两大篇章,首先叙述了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发端与成长历程以及人居环境科学的核心内容。吴良镛作为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采用发展整合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等核心学科的方法,为实现人居环境有序空间和城乡宜居环境的目标提供了理论框架。在实践层面,从联合国的“人居一”到“人居三”大会,从《人居议程》到《新城市议程》,国内外人居运动密切交流,互动促进。清华大学研究团队在吴良镛指导下,以问题为导向,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有意识地寻找城乡人居环境发展的“新范式”,不断推进人居环境建设的发展。
正视生态的困境,提高生态意识;
人居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
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关怀广大人民群众,重视社会发展整体利益;
科学的追求与艺术的创造相结合。
不同时期对人居环境有共同的追求,各时代各地区也有各自的特殊要求,基于中国情况,将生态、经济、技术、社会、人文(文化艺术)作为人居环境的基本要求,称为五大原则(或称五大纲领),其中自有中国特定的内涵和侧重点。
五大系统(自然、人、社会、居住、支撑网络)在研究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重点,如以自然系统、人类系统或网络系统为核心。
对五大层次的研究,可以根据不同课题,将重点放在某个层次,并注意其承上启下的相互关系。
上述原则、系统、层次并不是等量齐观,而是面向实际问题,有目的、有重点地根据问题的性质、内容各有侧重,形成若干可供选择的方案,及若干可能性。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根据形势的发展,可以选择适合客观情况的解决途径与行动纲领,可以暂时搁置一些尚未明确的因素。
由于不同情况,当考虑上述研究结论尚不尽如人意,或情况有所变化时,需要改进研究框架,继续探索(图1)。
图1 人居环境科学研究基本框架
图2 开放的人居环境科学创造系统示意
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
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35㎡左右,基本完成现有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新建的城镇住房,布局合理、设施齐全、富有特色,保温、隔热、隔音性能良好,建筑构造符合抗震、防火、节能要求。
城市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达到8km/k㎡,道路面积率达到15%,超大、特大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40%以上,大城市达到30%以上,中小城市达到20%以上;公共供水普及率达到95%;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8.9%;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建设明显加强。
以“低碳生态示范市”“绿色生态城区”和“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等形式对生态城市建设进行实践,引领城市转型发展,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力争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50%。
基本完成现有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全国农村居民住房、饮水和出行等基本生活条件明显改善,90%村庄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人居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便捷,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宜居村庄。
图3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人居环境科学卷学科编委会第一次会议代表合影
延伸阅读
土地管理制度视角下现代中国城乡土地利用的规划演进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