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到手机端阅读的特点,我们特地邀请作者撰写了文章精华版,与全文一起推出,方便读者在较短时间内了解文章内容。对该主题感兴趣的读者,可进一步阅读全文。在此感谢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撰写精华版的作者,你们的努力让学术论文的阅读体验变得更好。
——精华版——
——全文——
【摘要】基于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与资本的三级循环理论,文章在中国语境下对其提出了批判性思考,并结合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现实发展历程实证分析了开发区工业生产主导、建成环境生产主导、科创生产主导的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作者从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市场的互动博弈关系出发提出了中国开发区空间生产的理论分析框架。在由增量开发逐步向存量更新转变的城镇化“下半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资本市场以及原权利人在开发区空间再开发过程中的利益博弈会更加复杂,以开发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代表的规划治理制度如何更好地协调土地利益分配格局,重构开发区空间秩序,是未来实现开发区高效、有序和创新发展的关键。
图1 中国各级开发区空间分布格局
图2 资本的“三级循环”
图3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结构的时序变化(2002—2017)
图4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1992 年规划用地与2000 年现状用地的比较
作者:李凯,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城市规划与管理系,博士研究生,国家注册规划师
王凯,博士,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住建部城镇化专家委员会委员
全球化与中国开发区发展的互动特征及内在机制研究
开发区和工业化:历史、近期发展和未来挑战
马克思与城市——大卫·哈维(巴黎)访谈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