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同乡们在新城市的集聚一般有“行业集聚”和“空间集聚”两种经典模式,深圳的同乡集聚有什么特征呢?今天为大家推荐的文章是《数说深圳|独在异乡为异客 他乡何处是故乡》,来自微信公众号“共智城市”,文章基于深圳市户籍人口数据,以社区作为空间单元,对不同来源地级市的人群,在深圳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得出在深圳的“同乡人集聚特征”。
独在异乡为异客 他乡何处是故乡
作者: 黄虎,吴光周,徐键
深圳是中国最大的移民城市,从四十年前南海边30万人的小渔村,到如今实际管理人口超过2000万的先行示范区,来自五湖四海的“外地人”驱动了这座城市高速发展,而原生的地缘关系则在新城市的社会关系形成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对于大多数在深圳打拼的人而言,同乡是最重要的社会资源,构成了最基础的社会网络,缓解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无助。
一般而言,如果同乡们在新城市里集聚,会有两种较为典型的集聚模式。一种集聚是行业集聚,“一人干的好,全村都来投”,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十个深圳地产老板中有八个可能潮汕人。另外一种集聚则是空间集聚,遍布全球的唐人街,是最典型的空间集聚,同乡们住在一起,在新的城市里最大程度的传承着关于家乡的记忆。相较于行业集聚,空间集聚更容易被感知,更容易被分享,如果城市出现了同乡的空间集聚,那意味着在他乡有了一方土地,可以说乡音、寻乡味,甚至是遇乡景。最著名例子就是新加坡,甘榜格南(马来裔或穆斯林)、小印度(印度裔)、牛车水(华裔)不仅是新加坡著名的移民集聚区和旅游目的地,更是新加坡城市包容性彰显的最佳窗口。
那深圳存在类似的“牛车水”或者“甘榜格南”么?

新加坡三大集聚区
考虑到户籍人口具备更稳定的空间特征,且深圳的户籍人口中外来人口比重超过90%;社区作为城市基本空间单元,结构完整;“同市”相较于“同省”,关系认同感更强,因此本文基于深圳市户籍人口数据,以社区作为空间单元,对不同来源地级市的人群,在深圳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

深圳市社区边界
深圳是我国最大的移民城市,全市户籍人口总数为485万,其中深圳本地籍贯37万,占比7.6%,外来人口主要来自全国4个直辖市、26个省份,总计341个地市,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

深圳市户籍人口来源地分布图
在省际层面,外来人口总数前20的城市中超过50%来自广东省,除广东省外,外来人口最多的省是湖北和湖南,到17.1%和15.8%。在市际层面,广东省内梅州市和汕头市的输入最多,达到30万(6.2%)和24万(4.9%);省外,湖南衡阳市和湖北黄冈市输入人口最多,户籍人口均约6万人。

深圳户籍人口来源前20地市排名
在民族结构上,深圳市的户籍人口包含了全国56个民族,少数民族的数量超过15万,其中满族、土家族、壮族、回族的人口数最多,占少数民族总数的比重均超过10%。

深圳市户籍人口民族结构
在年龄结构上,年轻人是主力,户籍人口中20~40岁的人口占比最高,达到40.91%,四十岁以下人群占比超过65%;60岁以上人群占比仅为7.68%,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7.9%)。

深圳市户籍人口年龄结构
怎么才算集聚?
下面是一段严谨的学术论述:在本文中,人口集聚特指同一来源地的人群在某社区高度集中。一般情况下,社区中某地人口占社区总人口的比重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绝大部分的点落在回归直线的附近,如图a所示。倘若社区中某地的人口远超过这个比重,即散点远远偏离了回归直线,那么该地级市人口在社区就产生了集聚效应,如图b所示。

图a 长沙户籍人口社区分布散点图

图b 乐山户籍人口社区分布散点图
人口集聚需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
较大的人口规模(规模条件):同一类人口数量在特定地理区域内达到一定规模;
较高的人口比重(比例条件):同一类人口占特定地理区域总人口的比重具有比较优势。
规模条件:同一类人口在特定地理区域内具备一定规模。考虑到一些地级市人口的数量较少,难以满足人口集聚的规模条件,首先对地级市人口进行初步筛选,剔除人口数少于3000的地级市,总计剔除131个地级市,剩余210个地级市作为本文的分析基础。
根据人口集聚的规模条件,需要设定集聚社区同类人口规模的下限值,公式如下:

根据契比雪夫不等式:

满足规模条件的社区数占社区总数的比重大致为10%。另外,深圳市接近半数的社区的户籍人口不超过2000人,而深圳市外来人口最多的地级市占深圳市人口比重约为6%,所以对人口规模下限值进行进一步修正,倘若式(1)计算的社区同类人口规模下限值小于100,则人口规模下限值修正为100,否则保持不变,如下所示:


深圳市各社区户籍人群分布图
比例条件:同一类人口占特定地理区域总人口的比重具有比较优势。区位熵常常被用来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在产业结构研究中反映某一产业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区位熵越高,地区产业集聚水平就越高。本文选择社区地级市人口区位熵来确定集聚社区的比例条件,计算公式如下:

一般来说:当社区地级市人口的区位熵大于1时,可以认为地级市在社区人口在全市具有优势。一些研究指出,当区位熵大于3时,则认为区域出现了强集聚效应(Krugman, P·Haggett)。所以,社区人口集聚的比例条件为社区同类人口的区位熵不小于3,如下所示:

总结一下,某地人群在某社区出现集聚至少应满足两个基本条件:
(1)在该社区人群总数超过90%的社区,且不低于100人;
(2)在该社区所占比例是其他社区平均比例的3倍以上。

基于人口集聚的两个判别条件,对深圳市663个社区,210个地级市的外来人口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有61个地级市在深圳63个社区出现了人口集聚现象,人口集聚次数达到134次。其中,东莞市的人口集聚次数最多,在9个社区出现了人口集聚,其次是上海市(8次)、防城港市(7次)。竹园社区是最受欢迎社区,有13个地级市的人口在竹园社区出现集聚,其次是竹林社区(9次)和葵涌社区(8次)。

深圳市户籍人口集聚关系图
从地级市人口集聚社区的空间分布来看,罗湖中心城区,福田的华强北、景田和香蜜湖片区是集聚现象最为高频的地区,共计有36个地市出现了59次集聚,占所有集聚总量的44%,这些地方是逛街最容易听到家乡话的地方。光明、龙岗、宝安、大鹏等区域的集聚特征则显著不同,主要以防城港、阳江、泉州和深圳等几个主要城市集聚为主。


深圳市各集聚地市分布图
从地级市空间地域分布来看,具有集聚效应的地级市主要分布在广东省中西部、广西省东南部、山东省南部和四川省中部。两湖地区虽然有大量人口迁入到深圳市,但并未形成显著的人口空间集聚。同时数据分析发现迁入人口总数越多,人口的分布会越趋于离散,在外来人口排名前50的地级市中仅有18个地级市满足人口集聚条件,这意味着人数总量较少的地市更容易在新城市中出现集聚现象。
从地域文化分布来看,深圳市人口集聚的地级市主要分布在四大文化地域,包括华南妈祖文化、华北平原文化、江南水乡文化、四川盆地文化,四种文化虽然代表了中国四种不同的生活习惯、风俗民情、甚至是语言体系,但主体是以汉文化为主。在民族特征上,不同民族之间文化差异远远超过地域间的文化差异,这大大降低了少数民族的迁移意愿,其中仅有布依族、苗族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集聚现象。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在梅园社区集聚,少数民族比重接近42%,其中布依族最多,占社区少数民族比重达到80%;湖南怀化移民在莲花一村集聚,少数民族比例接近30%,其中苗族占比超过半数。

集聚地市文化地域分布图
我们对判定的134组集聚关系进行进一步的筛选,识别出绝对数量最多(人口规模)、影响力最强(人口社区占比)、最集中(区位熵)的集聚社区并排序。


社区人口集聚模式关系图

社区人口集聚模式排序图
三项指标均排名在前20%(前25名)的社区被认为是强集聚社区,通过数据分析,共有4个城市在7个社区的集聚满足条件,即防城港市-迳口社区、新羌社区、圳美社区,南充市-竹园社区,乐山市-梅岭社区,潮州市-文华社区,深圳的“小防城港”、“小南充”、“小乐山”和“小潮州”将指日可待。

集聚社区前25地市排序图

深圳市四大特色集聚区域
在得到分析结果后,我们选择了集聚特征最显著的小防城港片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和访谈,通过调查得知,该区域的防城港市移民主要是1978~ 1979年期间,因越南政府排华而逃难回来的中国防城港籍侨民,回国后被政府安置在光明华侨农场。当时光明的原住民只有2000人,而归侨数量超过4000人。从越南的集体公社转到国营农场,相似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未让归侨们有太大的不适应。许多归侨子弟积极融入本地,联合创办企业,建立起了一批归侨企业,比如深圳市新羌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深圳市归侨投资有限公司、深圳市归侨科技创业园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就地解决了归侨后代的就业问题,同时和本地子弟互相通婚,讲本地话,几乎与原住民无异,不过片区内大量的广西风味店铺,还是会不经意间提醒着他们来自哪里。

以上内容来自微信公众号:共智城市
作者:黄虎,吴光周,徐键
以上为《数说深圳|独在异乡为异客 他乡何处是故乡》的全部内容,欢迎关注公众号

欢迎加入国匠规划学社
每日学习,共同进步
注:国匠规划学社提供(1)每日资讯、观点、案例分享,(2)果小匠微信个人智能助手,(3)城市设计案例地图,(4)国匠规划学社专属社群四项服务,点击查看详细服务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