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① 新闻管理
添加新闻
② 政策管理
添加政策
③ 法定规划
添加国空规划
③ 规划PDF附件
添加规划PDF附件
③ 规划图纸
添加规划图纸
④ 资料管理
添加资料
开通用户权限
⑥ AIGC课程学员
添加学员
MJ账号分组
2-AI图库管理
添加图库
3-AI新闻网站
添加信息
4-AI模型管理
添加模型
精准搜索
添加精准
知识库
添加知识库
规划问答
添加信息
小匠QQ微信群宣传
添加推荐
数据网址
添加网站
微信文章管理
课件系统
添加视频
一周热点整理
[ 常用工具 ]
格式化工具
段落合并工具
飞书
金数据
生成封面图
当前:新闻编辑 |
格式化工具
|
查看本文
标题
人造风景|高架桥下的萨克斯
分类
(编号:1116)
国土空间
城市更新
城市设计
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
区域发展
专项规划
资料下载
规划头条
政策规范
规划直播
其他
新闻
好物
观点
城市
政策
设计
社区
建筑
环境
产业
旅游
交通
读书
优选
榜单
空间规划
区域
文化
村镇
智慧
会议
公众参与
微文
摩天楼
地标
航拍
规划
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NzYzMzEwMQ==&mid=2649517203&idx=1&sn=2f41fd34e1f1a18997f230fa4156a271&chksm=88851ab1bff293a793148290c44cd08e69524b14db12e347a1b1dfcba1e658e7567b4ef8d85a&scene=27#wechat_redirect
作者
市政厅
时间
2019-09-19 20:37:06
政策
省
市
年
月
直播
主办:
协办:
时间:
会议室:
直播链接:
h1
/h1
h2
/h2
strong
/strong
高架桥下的萨克斯演奏者。视频拍摄:秦斯棠
傍晚时分,悠扬浑厚的萨克斯曲在街上弥漫开来。吹奏的人们隐藏在暗处,身旁停着电动车,面前的方形石墩上摆放着音箱和乐谱,宛如一支游击乐队。路灯点亮了他们的存在,音乐的来源不再神秘。
为打发退休后的剩余时间,中老年人群体在城市公共空间演奏乐器的场景并不鲜见,他们通常会出现在公园的凉亭,或是广场的角落。但高架桥下的萨克斯,还是头一次看到。
对于表演而言,这里着实算不上“舞台”,而且抗拒观众。他们的头顶是隆隆作响的南北高架,两侧是车辆川流不息的公路。下班高峰时段,每隔几分钟,就有一趟地铁携带巨大的噪音驶过,将他们发出的声波完全覆盖。他们显然毫不在意,始终专注于自己的练习。
地铁口溢出的人流行色匆匆,至多对路灯下的萨克斯手们瞥上一眼,很少有人愿意停下脚步,隔着马路,欣赏这免费的演出。当然,偶尔也有一两张青春的面孔出于好奇,驻足站定,举起手机,录上一小段视频,作为街头偶遇的谈资。
其实,上海人对萨克斯情有独钟。
萨克斯进入中国,最早就是出现在二三十年代上海滩的歌舞厅中,伴随爵士乐团和舞女的曼妙舞姿而被大众熟识。在大众的感官印象里,萨克斯似乎也能诠释出这座国际大都会的迷人气质。
比如,上海著名作家程乃珊就回忆过萨克斯留给她童年的深刻印记:“五六十年代的上海之夜,在我记忆中就是这样,伴着一片低迴温柔的萨克斯旋律,合家围着收音机各做各事:看《新民晚报》,结绒线,做功课,聊天……平实中充满温馨,我就是这样走过我的童年,我的花样年华。直到‘文革’打破了这一切!我心目中的上海之夜,就是《新民晚报》加萨克斯风。”
甚至直到今天,南京路步行街的临街阳台上,还长年飘荡着萨克斯的旋律。永安百货这座欧洲古典主义风格的大楼,与每天响起的萨克斯便无意间构成一种合奏,十几年来,更塑造了那条地标性商业大街的声音记忆。
据说站在永安大楼阳台上,为路人吹奏萨克斯的“老克勒”名叫戈瑞清,原是一位江南造船厂技工。“文革”时期,萨克斯像其他西洋乐器一样,被贴上了“黄色”乐器、靡靡之音的标签,愿意学习的人很少。当时戈瑞清为了加入厂里的文艺宣传队,自告奋勇学习萨克斯演奏。没想到时过境迁后,萨克斯竟成了他借以成名的傍身之技。
高架桥下的萨克斯演奏者。
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拍摄。
萨克斯之所以和上海的气质相匹,多半由于它一度被国人赋予了现代性想像的符号功能,这正是上海近代以来“摩登”化的外在表征。滑音、颤音、吐音、喉音等灵活多变的演奏技巧,也让萨克斯逐渐适应了紧张快捷的都会生活节奏。
其实相比于小号这种西洋传统乐器,萨克斯的历史确实不算太长。自从1840年被比利时人阿道夫·萨克斯发明以来,它在很长时间里服务于军乐队合奏或人声伴奏,没有获得独立的演奏地位。等到20世纪初爵士乐在美国兴起之后,萨克斯才真正确立了主角光辉。
可以说,爵士乐赋予了萨克斯灵魂,萨克斯也成就了爵士乐的血液。
遗憾的是,如今大部分国人还是只把萨克斯当成一种演奏流行音乐的乐器,关于萨克斯在爵士乐系统中扮演的角色,大多知之甚少。不少国人心目中的典范演奏家,就是创作出《回家》的那位美国萨克斯手肯尼·基(Kenny G)。更为可笑的是,国内举办的某些商业活动还给肯尼·基冠上了“萨克斯之父”的名号。然而只要听过查理·帕克(Charlie Parker)、约翰·柯川(John Coltrane)等爵士乐大师的唱片,不难发现肯尼·基的演奏实在是过于初级了。
爵士乐的即兴成分,使萨克斯获得了无与伦比的表现力和内在语言。那根如抛物线般弯曲的圆锥形粗管,不仅流淌着浪漫柔情,还能制造出尖锐爆裂、疏离冷漠的情感,直抵精神层面的幽暗与救赎。
改革开放的年代,萨克斯代表的是“洋气”和时髦,现如今却显得有些“土气”和过时,热衷于吹奏这种乐器的,基本上都是中老年人群体,愿意学习萨克斯的小朋友似乎也变得越来越少。一方面,这是几十年来国人对“肯尼·基”审美疲劳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国内爵士乐普及率低的现实。
或许因为爵士乐的欣赏门槛较高,在中国,它依然属于极其小众的音乐类型,这无疑大大限制了普通人对于萨克斯的理解和想象。
同样是东亚国家,邻国日本对待爵士乐却有着超乎寻常的热情,众所周知,著名作家村上春树就是一名骨灰级的爵士乐发烧友。自从明治维新拥抱西方文化以来,日本历经大正、昭和时代,彻底完成了对爵士乐的本土化接受与改造,并且发展成当今世界上爵士乐氛围最好的国家之一,甚至在1970年代出现了像阿部薰这样传奇的自由爵士萨克斯手。
尽管国内的爵士乐普及率整体较低,但上海无疑是最适合爵士乐生长的城市。从民国年间的百乐门传统,到近十几年来每年举办的爵士音乐节,爵士乐手和乐迷的数量都在不断增长,相信普通人对于萨克斯的感受也会随之慢慢更新。
萨克斯的英文名是Saxophone,它还有一种音节完整的译法,叫做“萨克斯风”。多一个字,这个乐器仿佛就拥有了吹拂世界的力量,足以抚慰城市中失意者的心灵。
循规蹈矩的生活每天都在轮回,某些时刻,不妨像爵士乐那样加入一些摇摆和即兴,就如同高架桥下的萨克斯风,混合着车水马龙,突然有了几分声音实验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