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燕老师的演讲从两组儿童绘画说起,通过对绘画的解读,思考孩子和空间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现在,孩子是空间的一个被动的使用者,我们给他设计好,安排好,然后孩子就应该这样去使用。那么,我们城市到底要给孩子们提供一些什么样的内容?然后我就找到这个词,叫做儿童友好型城市空间。”

如何规划儿童友好型城市?唐燕老师提出三个至关重要的方向,首先,要多尺度地规划城市空间。以地区为基础的城市规划能更好地为儿童提供服务,并营造干净、安全的建成环境。其次,要鼓励儿童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参与。过程导向的城市发展,从联盟组建到儿童友好型城市环境的共同建设,都需要儿童的参与。再次,要利用地理空间等城市数据平台。制定以儿童为中心的、有据可依的决策,考虑了最弱势儿童所面临的城市空间不均衡问题。我们放眼全球,做得优秀的儿童友好城市当中,他们有很多方法,很多途径来推进儿童友好空间的建设,也在强调自由、安全、好玩的儿童友好型城市空间建设理念。

儿童可以学会城市规划吗?唐老师给我们举了个案例。借由清华大学会把不同背景的教师带入到小学课堂当中,给孩子们讲专业知识的机会,唐老师向孩子们讲起了城市规划。面对6到7岁年龄段的孩子们,唐老师讲述了一个北京发展过程中“小北京治病记”的故事,比如北京拥堵就是肚子胀了,或者是垃圾问题等,然后讲城市规划应该怎么去应对它?通过生动化的讲解与分析,孩子们慢慢感受到城市规划是可以解决一些城市问题的,比如飞机场、公园和游乐设施等都应布置在城市应属的角落里,同时,孩子们的想法也带给唐老师很多思考。“作为一个职业规划师,在职业生涯当中,这是我尝试带着孩子们来做参与式规划设计的第一步,这种有意义的探索还会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