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规划,败规划,但谁说可以不规划?
大学路消防整改,与东平路商铺歇业、常德路招牌设计,并称为上海2019年春天的“三路事件”。


“三路事件”带给我们的启示是:牛奶还是光明的好!不对,有点搞混了,应该是:要珍惜眼前的美好!
但生活毕竟不止眼前的枸杞,还有诗和远方的大枣。要大枣美好的未来,还是要靠规划,以及将规划转变为现实的努力。
大学路所在创智坊的规划无疑是成功的,从一开始,该地区的规划就备受关注:在杨浦区打造“知识创新区”的大背景下,当年风头正劲的开发商瑞安地产与政府深度合作,邀请明星建筑事务所SOM担纲规划设计,所呈现的规划成果让人耳目一新。

多元复合的功能布局,鼓励步行、促进交往的设计策略,小街区、密路网、人性化公共空间的设计手法,以及城市设计导则的应用,当年规划中的很多内容可圈可点。

直至今日,创智坊的混合社区,活力街道设计还是教科书般的存在,一直被引用和借鉴。

注:以上关于创智坊的规划图片来自SOM编制的《上海杨浦大学城中央社区规划》
但是如果说到规划的落实,创智坊又是失败的:尽管物质环境完美地实现了规划的意图,但其功能在演变中已经突破了原来的规划用途和定位:
原定的办公场所演变成了商业空间;而定位于社区服务的底层商业,吸引了杨浦区甚至全市的年轻消费者,至少已经算是个地区级商业中心。挑战了规划的严肃性。
现实的生活没有忠实于规划,要么是规划错了,要么是生活本身错了。不管谁错,规划免不了要背锅。
是不是应该怪规划师对未来缺乏准确的预测?
如果当初规划师预测到大学路会成为网红之地,把沿街的房子都规划为商业,建筑设计满足相关规范,不就万事大吉了?
十几年前,规划师们的手机恐怕连网都上不了,你让他们预测谁会成为网红?也太难为老实人了吧!

对于规划师的预测能力,也许我们该理性一点,包括规划师自己:理性规划,先从对自己理性做起。
打开《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我想看看香港是怎么做的。查看目录,居然没找到对办公的指引:原来他们的用地分类里,办公是放在商业用途里的——工作做得不细啊!
没办法,只能到商业相关章节里寻找答案。在最新的零售设施准则中,介绍了香港的零售业现状和趋势 ,也提出了零售设施需求评估和供应的考虑因素。内容是相当的实在,甚至可以说是过于实诚。
比如对于商业需求预测,准则中是这么写的:“评估零售需求通常采用计量经济学原理的方法,揉合经济学理论和趋势模型,以得出最能配合所关注经济实体过去的数据的一组程式或模型。但这个方法的最大缺点是建造模型需要大量未经分析的数据,既消耗时间亦需要不少资源。再者,这是按趋势推算需求的模型,只要有新的经济数据出现,模型便会过时,有需要重新建造。”
???你摆这么一堆困难,到底是要预测还是不要预测?
最后,准则提出政府对于零售规划的责任 ,一共两条,摘要如下:
这个政府责任,有点不负责任啊!政府不说明白应该怎么搞,可让老百姓怎么办?
难道说是,不用规划也行?特别是对于商业、办公、住宅等经营性用地?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对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土地资源紧张之间的矛盾。目标是满足需要,集约利用土地。
新制度经济学鼻祖 罗纳德?科斯曾经用农夫和养牛者(注:牛奶还是光明好,散户养牛没保障)为例,讲述了不依靠外界干预,产权主体如何通过谈判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故事。
参照科斯的思路,如果没有规划的干预,大学路的故事该如何发展,我们也可以模拟一下。
故事的起点还是开发商建了一个社区,一边是底层商业,上面办公,另一边是居民住宅。商业、住宅和办公是不同的业主,而且都对自己的利益斤斤计较。
当地区条件改善,办公楼的业主发现如果把办公改为商业,扣除消防改造和增加基础设施容量的花费(这些费用全部由改造者承担),还是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的收益,办公业主一定不会放过机会。于是,办公逐渐变为商业。
然而商业引入后,虽然消防、安全、排污等都不成问题,但噪音、油烟的问题还是无法解决。原有的平衡被打破,居民开始抗议。原办公业主就和居民展开谈判,最终达成交易:原办公业主将“办改商”增加的收益分一部分给居民作为补偿。居民拿了钱,要么搬到别处,把这里租做办公;要么买个耳塞,装个空气净化器,还有余钱改善生活,心情好了,也就继续忍着了。
这样一来,原来的居住就可能逐渐改为办公,混合一部分居住。当然,新来的办公和居民也许还会有矛盾,但只要通过谈判加交易,社区终将进入新的平衡状态。这个过程中,商业功能造成的外部性通过人民币实现了内部化,而大家的收益都提高了,土地价值也得到了提升,资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皆大欢喜。
我们把这种整体收益增加,而且大家都高兴的解决方案叫做实现了“卡尔多-希克斯效率”,是对“帕累托效率”的改进。
问题就怎么圆满解决了?当然不是!
以上案例的一个前提假设是没有交易成本的。也就是人们谈判、交易过程非常顺畅,只要经济账算得过来,就立马成交,该给钱的给钱,该搬家的搬家,该买空气净化器的买空气净化器。
但是,现实当中,人们谈判和实现交易的成本是存在的,而且还不低:收集足够的准确信息、讨价还价、作出决策、敲定并保障交易各个环节都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如果把这些成本算上,事情就没那么容易推进了。于是你就可能听到诸如《办公楼变成餐饮,居民苦不堪言示威抗议》、《小餐馆业主色诱居民签补偿协议,妻子得知将其挠成重伤》等社会新闻。谈判很可能陷入僵局。
所以,我们还是要相信政府,不能舍弃规划,舍弃制度。通过制定规则、建立制度来减少交易成本,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没有规则,一放就乱;但制定规则,不能一管就死。怎么样制定规则,让市场和政府各尽所能,优化资源配置,这是个有技术含量的问题。
所以,下一回我们就说说规则,谈一谈:
“粗规则,细规则,要不要了解下潜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