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岛众多,有6961个岛屿的面积大于500m2,其中陆域面积小于5km2的岛屿占总岛屿数的 98%,但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无人常住岛,开发条件较差。规划区所在的小干岛作为面积和环境都适宜开发的岛屿,其建设机会弥足珍贵。小干岛四面环海,陆域面积为4.7km2,全岛呈东西向展开,南北两侧各有长达8.3km的滨海界面,滨海观景面广阔。岛上山水自然环境较为优良,现状以农林用地和围海造地形成的水体为主,有大小自然山体4处,西侧紧邻天然的滩涂湿地。
总体而言,小干岛生态环境资源较好,可开发利用度较高,为舟山千岛中央商务区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与此同时,因岛屿气候条件导致的水资源紧缺、大风等自然灾害又使其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脆弱性,有较强的生态安全诉求,岛内部分区域是通过填海造陆形成的,存在地面沉降的隐患。相较于大型海岛,小干岛具有生态脆弱性、相对独立性、资源贫乏性和海岸稀缺性等特征。
小干岛现状建设用地面积约为总用地面积的 19%,以工业、公共设施和村庄用地为主。岛内尚未形成完善的道路体系,公用设施也无法满足发展需求。现状建设项目主要为桥梁和围堤建设。其中,围堤包括原有老围堤和新建围堤,随着岛屿的建设,原有老围堤已不能满足规划要求,急需提高防洪潮标准;新建围堤的促淤堤已基本建成,其防洪标准为百年一遇,未来将主要确保规划区的防洪潮安全。
长期以来,小干岛处于较为无序和缺乏引导的发展阶段,城乡建设、海洋和海岸工程等人类开发活动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与发展问题,包括海洋生境被破坏、城市与海割裂、海岸线缺乏变化及私有化、建筑空间无序、人行空间不足、城市品牌模糊、房地产主导空间开发模式等,其作为自然生态岛屿的固有稳定性已遭到严重破坏。
首先,构建“绿海浮岛”的韧性生态框架。设计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分析海岛环境中各自然要素的生态敏感性,将生态敏感性较高的湿地滩涂、自然水系、山体和滨海岸线等划为生态修复区域,作为整个岛屿生态系统的脉络基底。依据保留的自然要素脉络,结合城市开发边界的划定,在岛内腹地引入绿色主廊道系统,避免连片开发,塑造城市生态基底。同时,梳理岛内道路、桥梁及其与本岛的对景关系,在开发组团内划分下一层次的空间廊道,建立自然要素与城市空间的紧密联系。重构后的生态网络包含4条生态廊道、185hm2的生态绿地、15km的绿道、20座特色公园、35% 的全岛绿地占比,共同构成一个密切联系人与自然的生态海绵基底——“绿海”,基于场地标高的设计,各个城市开发组团“漂浮”于基底之上,成为“绿海”上的“浮岛”。“绿海浮岛”模型的构建,是对海绵城市理念在韧性构建下的系统演绎,将支撑海绵城市的物质要素进行系统化的组织,建构更加韧性安全的生态格局。
其次,通过上述组织框架的路径指引,实现以下目标:①提高水面率,提高水系统承载力。小干岛目前仅有3条小型河渠,水资源相对紧缺,水系统不成体系,需适当将水面率提升到 8% ~12%,以便提高水系承载力,应对暴雨、洪涝的冲击。②保证本地植物比例,合理改良土壤。由于特殊的海岛环境,在选取绿化树种时尽量多使用适应海岛气候及土壤的本地植物,最大程度保证绿化树种的存活率、降低养护难度。同时,需要通过土壤改良技术改善岛内土壤成分,引入更多更丰富的景观植被,改善绿化体系。③有效利用滩涂资源,提升岛域生态品质。滩涂保护对于维护海岛生态体系的完整性和生态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围垦开发的同时,必须保留一定比例的滩涂,发挥生态调节功能。
小干岛城市设计基于对现代成功城市中心区路网密度的研究,结合狭长形岛屿的实际情况确定基准街坊尺度,构建开发单元的三级模数:开发单元—建设组团—基准街坊(图1)。为应对将来开发项目、开发时序和开发规模的不确定性,设计仅对开发单元边界、主导功能、用地比例及总体规模作出限定,不做具体用地安排。开发单元用地可适应不同开发意图的功能布局需求,通过平面与垂直混合的方式创造一个多功能的复合区域(图2),其带来的社会活力能有效缓冲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小干岛最长的岸线不足10km,开发单元内步行时间只需16分钟,适合以自行车和步行为主的绿色交通,但考虑到未来进出岛交通量将大大增加,设计一方面强化岛—城公共交通联系,提高公交服务效率,打造便捷、高效、具有小干岛特色的公共交通系统,尽量减少岛上小汽车出行量;另一方面倡导全岛“公交+步行”的生活模式,营造多层次、网络化、立体化的宜人慢行网络系统,鼓励骑行和步行,为促进全岛“零碳排交通”奠定基础,同时引入登岛换乘理念,通过外部交通换乘岛内绿色智能共享交通的模式,应对未来的交通冲击,提升交通安全韧性。
为应对传统堤防工程对海岸线的割裂,设计设置分级岸线以适应海水潮位变化,沿岛外围形成防浪围堤,作为防潮基准标高;围堤外设置可观景、可淹没的生态绿洲,一定程度恢复海岸线的自然特性;围堤内设计多层台地,逐渐向岛内绿地水系跌落,以此分别在岸线内外降低堤防工程在生态和视觉上的消极影响;同时,充分利用堤防内的填方区域,布置道路、停车、商业及地下综合管廊,通过架空开发地块底层,将底层建筑及部分道路空间延伸至地下,在围堤顶部形成“空中”的地面层,服务性设施和建筑内嵌于堤岸与围堤中,将工程性堤防设施转变为标志性的开放空间,为岛内居民提供户外活动空间,加强城市与水岸的联系(图3)。
(1)雨洪韧性的绿色基础设施整合。在传统城市水管理模式中,雨水径流和未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河道以最快的排洪速度将污水排入海洋,其依托的主体是刚性的工程管线,很难支撑海岛地域的水环境波动变化。而基于雨洪韧性的市政设施整合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排水管网,而是构建一整套面对海岛水体变化的应对措施,强调雨水的资源化利用,在雨水收集、存储、利用的全生命周期内融入城市环境和自然生态网络中,提升自我更新适应的能力。因此,小干岛城市设计构建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岛内雨水管理措施(图4),通过生态草沟、社区暴雨塘和雨水花园等收集雨水,并将其引入雨洪保留池、地下蓄水池储存,用于岛内日常绿化灌溉、景观用水及自然水体的补充,通过雨水自然下渗和地下蓄水池收储达成雨水零外排的目的。
此外,舟山市降雨量季节性周期变化较大,且随时面临台风、暴雨的侵袭,规划于环岛海岸线设置数处人工控制水闸,缺水季封闭环岛水闸,海岛内部形成封闭、自循环的全淡水系统,供生产、生活和景观生态使用,实现场地内部良性循环及水系使用的自给自足;暴雨季打开环岛水闸,快速排洪,配合内部弹性水网自我调蓄,进行有效滞洪疏导。
(2)多元共享的地下设施整合。地下设施的整合依托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有机整合公益性的公共服务设施和非公益性的商业设施,同时兼顾地下综合管廊和应急防灾系统。岛内地下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地下交通设施和市政设备用房等,结合地下道路、地下步行通道、换乘中心等合理组织车流和人流交通,保证各功能组团之间的有机串联;同时,鼓励设置商业、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强化纵向分层、横向连通,形成便捷的地下、地上联络通道(图5)。
基于大数据的应用,小干岛城市设计将打造“互联网+”引导下的智慧岛,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不同城市要素和人之间的互通,从物质和社会层面提升城市韧性。在使用对象上,平台为政府、规划师、居民(含游客)、商家4类主要人群提供服务,面向不同人群,平台的侧重点各有不同。面向政府,平台侧重综合统筹管理,如资讯发布、节事活动组织、游客量统计分析、互联网政务、安全事件预警及规划公示等;面向规划师,平台侧重协同设计和动态修正,如多专业协同、公众意见采集分析及规划实施评估等;面向居民(含游客),平台为其提供岛内最新发布的资讯、交通出行引导、旅游咨询及综合安防提醒等;面向商家,平台主要提供多类型“互联网+”的旅游电子商务服务。在硬件实施上,小干岛设立智慧信息管理中心、千岛智能能源(电网)管理中心及千岛网格化社会管理中心“三大管理中心”,系统支持小干岛岛域范围内的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能建筑、智慧应急、智能水网、智慧办公、智能灌溉、智能市政、数据库平台、智慧环境监测、WIFI接入服务及电子政务12项智慧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