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镇目前规划涉及市级、区级等多个层面,同时各村均已编制村庄规划,因此规划对已编和在编的各类规划尤其是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衔接与整合,提出“三轴两带、三区多组团”的网络型空间结构(图4)。
(1)“三轴”:空港大道综合发展轴—白云中部发展轴的重要组成部分,集聚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高端产业发展带;中部城镇发展轴—依托民营科技园核心区向南北拓展,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轴;南部城市功能拓展轴—强化东西城市功能版块联系,沿白云四线串联起商贸、科研、物流及生态休闲等功能。
(2)“两带”:中部产城一体发展带—强化东西联系,促进产城融合,打造中部产城一体发展带,串联镇域发展的重点地区;东部绿色发展带—依托大源路和广佛环城际轨道,形成休闲旅游等绿色产业发展带。
(3)“三区”:白云综合服务功能区—空港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州市北部高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以及富有山水田园特色的生态新城、广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重点发展商业、商务和商贸等高端服务业,以及教育、医疗、体育、市民服务、娱乐和休闲等城市配套服务功能;产城融合发展区—加强民科园核心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实现太和镇区与工业园区的配套共享,形成以产促城、以城兴产的融合布局模式;生态旅游休闲区—依托南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帽峰山森林公园,重点发展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产业,整体提升该地区的旅游服务水平,同时围绕和龙水库及沙坑涌等生态资源建设白云科技谷,为世界级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平台。
(4)“多组团”:打破村社界限,以战略发展空间为核心、以功能区为组织单元整合现有格局,构建都市区的空间形态。在白云区发展规划指导下,依据太和镇域内已有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范围,结合太和镇空间结构规划,划定九大城市功能组团—白云综合服务功能区核心区、民营科技园核心区、龙归生活科研片区、太和综合中心镇区、电商小镇片区、石湖现代物流片区、大源生态休闲居住片区、东部帽峰山生态旅游片区和白云科技谷片区。
在此空间结构的指引下,确定2025年城乡建设用地面积为5144.27hm2,占太和镇域面积的33.12%,其中规划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4465.35hm2,规划村庄建设用地面积为370.85hm2,规划区域交通设施用地面积为195.65hm2,规划军事用地面积为112.42hm2。规划的水域和其他用地面积共计10388.73hm2,占镇域面积的66.88%。
白云区“一心四片”的城市空间结构布局为太和镇的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划形成由“市级和区级产业平台+镇级产业功能区+产业节点”组成的多层次产业布局体系,包括健康产业城、综合服务区、民营科技园、南湖旅游度假区四大市级和区级产业平台,物流园区、汽车产业城、青年创业园、文化旅游区和健康休闲区等产业功能区,以及TOD节点、房地产重点发展片区等特色产业节点(图5)。
(1)广州国际物流港。在石湖村依托新广从路和规划的白云五线,结合村民留用地和旧厂房改造,打造广州国际物流港。
(2)林安物流园。林安物流园于2005年正式开业,是广东省、市、区重点扶持的大型物流超市发展项目,2009年搭建了完善的林安货运信息服务平台。近期需进一步加强电子商务和物联网建设,完善物流交易所,将其打造成为广州市北部重要的物流电商平台。
(3)华邦冷链(仓储)交易中心。该交易中心位于米龙村,共有500多个交易席位,实现网站平台、交易席位、电脑软件和手机终端实时信息同步,为车主、货主、中介及司机等客户提供信息共享、交易配载互动一站式的物流服务。
(4) 白云国际汽车文化产业园。整合村民留用地,在沙亭村集中建设白云国际汽车文化产业园,对接花都汽车生产基地,打造汽配产业和汽车展销产业。
(5) 电商小镇。在民营科技园北部,利用旧厂房改造和村民留用地,发展以电子商务产业为核心,以跨境电商、电商平台及优质商户、电商服务业和电商O2O等为重点,集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及商务服务于一体的功能多元、配套完善的电商小镇。
(6) 金鸡山旅游项目。在头陂村依托帽峰山生态旅游资源,发展金鸡山旅游项目,促进该区域旅游产业由低端的农家乐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转型升级。
(7) 化妆品检测中心。为促进太和镇化妆品行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在龙归附近区域设立化妆品检测中心,为企业提供有关产品的委托检测、技术分析、技术咨询、质量司法鉴定、验货检验和符合性测试等检测业务。
(8) 生态旅游区。在和龙水库两侧打造生态旅游区,发展休闲度假、健康养生产业,并引入大型主题公园,带动帽峰山整体旅游发展。
规划提出“对外扩容、内部疏通、枢纽引领、客货分离”的交通发展策略,有效疏导城市交通,充分利用优越的交通区位实现区域快速发展(图6)。
(1) 对外交通体系。在高速路网方面,规划沿106国道—白云五线布设第二机场高速公路,提高区域整体过境及对外交通疏解能力,同时完善北二环高速公路、京珠高速公路、广河高速公路连接线、各高速公路出入口及快速路的建设。在轨道交通方面,规划主要对东北货车外绕线、广佛环城际轨道进行完善。
(2) 对内交通体系。根据太和镇总体空间结构特征,规划以现状路网为基础,打造以方格网结构为主的道路系统。组团之间以快速路来承担交通功能,组团内部以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来承担交通功能:①形成方格网状的干路网络,新建白云五线、龙虎路和镇南路等主干路,强化太和镇东西向的道路贯通联系,构建“四横六纵”的主干路网体系。②次干路系统是规划区内部区域间的联络路,次干路既要汇集支路的交通,又要疏解来自主干道和部分快速路的出入交通。由于次干路两侧对公共建筑及交通集散的设置没有特殊限制,地块出入口对次干道的影响比较大,同时公交线路、行人和自行车交通也比较多,城市次干道要兼有“通”和“达”的功能。③支路直接服务城市土地利用,是城市道路网系统构成和交通集散的基础,规模最大,因此在红线控制上要满足基本的交通集散需求,即双向2条机动车道红线宽度不宜低于15m。
(3) 轨道交通系统。目前太和镇的3条轨道交通线路均为南北走向。规划建议在轨道规划中增设3 条线路:①横向串联地铁8号线、地铁3号线、地铁14号线及城际轨道大源站,设置江高—空港经济综合服务区园夏站—地铁3 号线龙归站—地铁14号线龙归花园站—广佛环城际轨道大源站;②地铁3 号线,设置同和站—南湖站—黄庄站—广佛环城际轨道大源站—太和站(帽峰山)—草庄站—龙塘站—地铁3 号线机场站;③新增线路3,设置广佛环城际轨道太和站(帽峰山站),接驳广汕路去增城的地铁。
(4) 常规公交系统。规划建设都市现代公共交通系统,形成快慢线结合的多层次公交网络。在城市快速路及其辅路设置公交专用道,形成多级别的公共交通走廊。规划的公共交通线路网密度在城市中心区应达到3~4km/km2,在城市边缘地区应达到2~2.5km/km2。结合轨道交通站点构建镇区公交环线,即沿105国道—北太路—106国道—九太路—创新大道—白云五线规划公交环线,加强太和镇东西2个片区的联系,串联5个轨道站点及帽峰山景区。
(5)慢行交通体系。规划沿沙坑涌、和龙水库、铜锣湾水库、九太路及帽峰山景观大道打造慢行交通网络,并注重与公共交通系统的结合。
规划构建分级合理、多元复合及层次分明的三级公共服务中心(图7)。
(1)2个公共服务中心:做强白云区级公共服务中心、太和镇级公共服务中心,提升区域公共服务职能,包括行政、文化、商业和商务等核心职能。
(2)4个片区级服务中心:依托民营科技园和龙归、龙归花园(石湖)和大源轨道站,形成4个片区级服务中心,即民营科技园片区公共服务中心、龙归片区公共服务中心、龙归花园片区公共服务中心和大源片区公共服务中心,主要发展行政、文化、体育及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职能,带动地区整体发展。
(3)8个组团服务中心:发展综合服务功能和专门化服务功能,形成8个组团服务中心,即草庄、沙亭、石湖、永兴、头陂、和龙、穗丰及白山,发展城镇特定职能。
(1)行政办公设施,规划用地面积共为33.65hm2,分市区级、镇级和村级。
(2)教育设施,规划对接最新控制性详细规划发展要求、用地布局及白云区中小学布点规划,增加教育设施配套数量,完善教育设施布局,减小服务半径。规划用地面积共为163.33hm2,可提供高中学位10620个、初中学位20100个、小学学位44115个、幼儿园学位20700个。
(3)医疗卫生设施,规划用地面积共为46.50hm2,可提供床位数3780床。
(4)文化设施,规划用地面积共为18.17hm2。规划市区级文化设施8处,其中现状保留1处,新增7处;规划镇级文化设施6处,其中现状保留2处,新增4处,主要为文化活动中心;规划村级文化设施33处,其中现状保留8处,新增25处。文化设施非独立占地,结合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在居住区内配置。
(5)社会福利设施,规划用地面积共为11.98hm2,可提供床位数11215床。在市区层面,规划老年人福利院5处,其中现状保留4处,新增1处,新增床位300床;在镇级层面,规划养老院6处,其中现状保留5处,新增1处,新增床位80床;在村级层面,规划星光老年之家29处,其中现状保留7处,新增22处。
(6)体育设施,规划用地面积共为18.86hm2。规划镇级体育设施8处,其中现状保留1处,新增7处;规划村级体育设施43处,其中现状保留32处,新增11处。
规划将太和镇的景观风貌定位为山水围绕的中心城镇、生态和谐的产业大镇及文化魅力突出的特色城镇。
通过对太和镇山水关系及景观要素的总结与归纳,规划打造“一轴三心,五线六片”的景观结构(图8)。
(1)“一轴”,即沙坑涌—和龙水库—帽峰山,结合滨水空间及山体景观廊道,通过驳岸处理、绿化栽植与岸线设计,打造太和镇串联东西、最具活力、生机盎然的景观中轴线,展现太和镇风貌的多元与变化。
(2)“三心”,主要为帽峰山森林公园、和龙水库及白海面三大景观节点,构建具有太和镇景观风貌特色的标志性景观亮点。
(3“) 五线”,包括106国道、新广从路、大源路3 条南北向交通轴线和东西向头陂涌、琏窿支流滨水景观轴线。
(4)“六片”,主要为现代产业综合风貌区、现代商住生活风貌区、生态居住风貌区、综合服务风貌区、休闲旅游风貌区和森林景观风貌区。
规划秉着景观主题特色鲜明的原则,划分以下六大景观改造分区:
(1) 现代产业综合风貌区。此风貌区包含民科园核心区和电商小镇功能组团,景观建设应以民营科技园、电商小镇建设为契机,实现片区景观风貌优化升级。在景观环境的塑造上要以生态绿化为主题,协调人工建筑物与构筑物的关系,创造和谐统一、朝气蓬勃的现代工业园区景观,打造成为太和镇环境优美、档次较高的现代产业基地。
(2) 现代商住生活风貌区。此风貌区主要包含龙归生活科研和太和综合中心镇区功能组团。规划控制片区景观廊道,显山露水,构建蓝绿网络,尽显生态活力,并加强风貌区内的环境建设,打造集交通枢纽、行政办公、商业休闲、文化娱乐、高端居住五大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复合型商业生活公共核心区。
(3) 生态居住风貌区。此风貌区主要为石湖村、头陂村、穗丰村村民集中居住区,以山体、水体的保护与整合为重点,以帽峰山森林公园为依托,结合现有水系林地,造就青山环抱、强调自然及生态宜居的有机居住生活片区。
(4) 综合服务风貌区。此风貌区是未来白云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区,规划以现有农田、水体景观的保护与整合为重点,结合琏窿支流、沙坑涌及其两侧大片水塘、农田景观和规划的白海面湿地公园,以综合服务区的服务中心主题特色打造低密度、高绿化的公共活动休闲景观,造就绿水环绕、主题鲜明及活力动感的综合服务片区。
(5) 休闲旅游风貌区。此风貌区主要为规划大源生态休闲居住功能组团,规划结合自然山水肌理、高地、绿色居住文教区、河岸散步道、田园林地和休闲游戏区等主要景观及设施,与南湖旅游度假片区的规划建设联动,打造一个深嵌于山水隐翠之中,集市民旅游度假、休闲游憩和高端商务服务于一体的城市绿心,展现太和镇休闲游乐、富有活力的山、水、人交融场景,成为未来广州市北部的生态休闲居住新去处。
(6) 森林景观风貌区。此风貌区以帽峰山森林公园和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建设以森林生态旅游、绿色生态示范、科普和人文教育为主的生态公益性城市型森林公园,打造山水休闲旅游基地,服务太和镇乃至广州市的广大市民及游客。
规划采用市政新技术,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构建创新型、环保型、知识型的现代化绿色市政设施体系,实现市政设施低碳化布局和数字化管理,保障城市安全( 图9)。
(1) 给水管网改造。结合农村“改水”项目,完成大源村六社,谢家庄村九社、十社、十一社,以及白山村、穗丰村和兴丰村供水设施改造,其他区域更换老化供水管,保证供水水质、水压、水量达标,实现“一楼一表”,由市自来水公司计量到户。
(2) 北部水厂配套管网及加压泵站建设。在广从路( 华南快速路三期至北二环高速公路) 安装DN1000~DN1800 供水管网,在北太路新装DN2000 供水管。
在广从路西侧、大沥路南侧新建一座加压泵站,加压扬程是30~35m,加压流量为0.5 万~ 0.6 万立方米/ 时,占地面积为9400m2。
(3) 河涌整治。规划在白海面主涌两侧铺设污水管,为雨污合流管;在琏窿支流铺设DN 800 的排水管;在沙坑涌的南方村、北村村、高桥庄段和梅窿支流铺设DN800的排水管,以及石湖村、夏良村和北村段铺设污水管道。
(4)龙归污水管网建设。规划在北村片区一期、南岭片区一期至茶园岗支流周边铺设污水管道。
(5)变电站建设项目。规划新建1座220kV变电站及2座110kV变电站。
(6)完善燃气管道建设。规划在大源村龙口路铺设燃气管道,管径为de110,并在民营科技园进行燃气管道建设。
(7)完善环卫设施。规划新建2座两厢垃圾压缩站,位于谢家庄村及夏良村,用地面积不小于300m2,处理能力为50t/d;新建1座六厢垃圾压缩站,位于太和变电站东南侧,占地面积约为0.62hm2,处理能力为180t/d。
(8)新建消防站。规划新建1座一级普通消防站,位于石湖村,占地面积为4933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