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影响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于“一带一路”双向开放、新的交通设施和信息技术交流。洲际尺度上,“一带一路”双向开放促使京津冀直接面向国际交往、国际金融贸易舞台,直接对接全球的文化与科技交流。
区域尺度上,新交通设施(如高铁、通用航空等)对于区域资源要素、生产要素、创新要素流动产生积极推力。虚拟空间尺度上,围绕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的技术交流、信息互通格局也促使更多的中小城市融入都市圈的创新协作范畴。
京津冀应该:
建立网络化、多中心的职能体系与门户体系,分担北京功能
打造融入全球城市的高端中心节点,包括位于世界城市顶级的控制决策中心,全球城市-节点城市-地方中心多层级的高端服务中心和门户体系,强大的创新网络和专业中心。打造专业化的次中心节点包括全球影响力制造业与创新基地(多个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基地),雄安新区(全球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等。

图源:quanjing.com
加快构建若干产业增长极,形成全球领先的创新高地
在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生命科学、量子通信、数字文化产业等方面形成一批尖端研发与产业基地;国家最重要的军民融合产业聚集区。在大北京都市圈内建设雄安新区,推进前沿尖端产业发展:重点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现代生命科学及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人工智能装备制造业、绿色金融等方面占据世界前沿地位。

推进北京大都市圈统筹,按照廊道+圈层节点模式实现跨界融合
廊道顺应经济社会流的规律,圈层顺应远近的规律,职能发展选择和它的时空距离和环境品质有关。通过30公里以内、30-50公里、50-70公里几个空间尺度,注意地区整体生态环境,改善、修复、降低热岛效应,构建安全的生态格局,实现地区持续发展。
构建“城际+市郊铁路”的高效设施网络
包括加强国际空港地区与京津及区域中心城市之间便捷联系,强化新机场面向京津冀设区市的轨道网连接;提高首都机场、天津滨海机场的区域可达性等。
建立“一核四带多区多点”的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体系
“一核”为北京古城及其周边历史景区;“四带”分别是长城文化带、运河文化带、古都文化带、桑干-永定河史前文化带;“多区”为京畿文化、津门文化、红色文化等多个文化聚集区;“多点” 多个国家级或省级(河北)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名村。

图源: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