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3675字,阅读大约需要9分钟
本文主要阐述文化激活城市的三个规划路径,从文化视角以北京南中轴地区规划为例,讲解了如何利用文化空间轴线激活城市不同区域协同发展。
一
城市发展新动能——文化动力
1、城市建设突出城市文化保护
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市建设有限性大大增加,依靠土地财政的城市发展模式举步维艰,需探索城市发展新动能——文化动力。
2、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放眼全球,城市文化在创意与软实力、开放与多元、动感与魅力、经济活力贡献度等方面的作用愈发凸显,伦敦、纽约、新加坡、首尔等城市均将文化视为城市发展的重要部分。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增速始终高于GDP增速,占GDP比重逐年增加,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例如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多个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5%,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当前我国文化消费的潜在规模是4.7万亿元,应该占居民消费总支出的30%,大概存在着3.66万亿元的文化消费的缺口。
二
文化激活城市的三个规划路径
1、以文博群落彰显国家文明
博物馆是国家对事物最精确的诠释,是城市文化的重要承载。博物馆记录和展示着城市的历史和未来,博物馆文化是城市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策略一:发展文创产业,推动价值再创造。以伦敦南岸艺术中心为例,伦敦南岸艺术中心是当年伦敦政府划出的一片面积21亩的区域,利用废旧港口码头和古老仓库改造的文化艺术创意中心。南岸艺术中心主要包含三座建筑:Royal Festival Hall皇家节日音乐厅、Queen Elizabeth Hall伊丽莎白女王音乐厅、Hayward Gallery 海沃德美术馆。
策略二:打造文化空间、文化设施,提升片区魅力。伦敦南岸地区凭借公共文化设施和创意产业发展带来居住商业配套设施持续升级,实现了区域价值突破并对大伦敦城市升级做出巨大贡献。从伦敦南岸艺术区的专业模式来看,世界三大现代艺术展览馆之一的泰特当代美术馆、英国艺术节中心、莎士比亚环球剧场以及英国最知名的两大剧院新维克、老维克次第排开,而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剧院之一——英国国家剧院也坐落在此,堪称是当今伦敦最富有活力的艺术聚集区,象征着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印记,专业程度堪称顶级。
策略三:吸引高端人口,促进文化交流。文化产业的发展吸引更多的高端人口来到伦敦南岸地区,同时南岸地区城市魅力的提升带来艺术家、创意人才,形成创意阶层,多样的文化活动促进了人群之间的交流,形成良好的发展循环。
3、以文化艺术塑造市民场所
三
北京南中轴地区规划案例
1、规划背景
从区位来看,南中轴地区位于北京中心城区南部地区,用地北端距离天安门直线距离约4.0公里。历史上,南中轴地区曾是辽金两朝皇家猎场、元明清三朝皇家苑囿、近代京南重要军事屏障和抗战、铁路、航空航天发展的先锋基地。现在该地区是北京中心城区的发展短板和洼地,功能业态低端、基础设施和城市品质欠佳。
从规划范围来看,南中轴地区概念性规划研究范围为北起南二环,南至南五环,西起京开高速,东至成寿寺路、凉水河一线,总面积约98.9平方公里。重点分为永外、大红门、和义三个区域。
2、轴线简介
北京的中轴线由三段组成,传统中轴是老城区的中轴,南边从永定门开始,北边到鼓楼结束,被称为北京传统建筑文化当中最精彩的一个手笔,北京文化的脊梁骨。目前正在进行申遗工作。
3、整体谋划功能格局
北京整体谋划功能格局,沿轴构建以文化和国际交往功能为主导的功能序列。
和义地区主导国家文化展示功能区,规划先锋性生态示范建筑和生态文明博览设施。该区域整体置换成国家文化交往功能聚集区,融入南苑森林湿地公园,预留自然博物馆。故宫博物馆南区等国家级文化博览空间彰显国家文化成就,促进文化交流和国际交往;建筑群落采用分散式布局,与公园融为一体,外围预留庄园式外交空间。
近中期适时考虑5个场馆建设,包括自然博物馆、故宫博物馆南区、国家农业博物馆、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国家艺术馆;远期预留8个博物馆,例如国际友谊博物馆、现代工业成就博物馆、国史图书馆等。
南苑机场地区主导预留国际文化交往等重要首都功能承载空间,以国际交往和国家纪念为主,带动国际组织、高端智库、国际文博等功能发展。优化提升首都功能,带动南城高端功能集聚和就业岗位提升。南中轴地区本着中轴线时空定位和面向新机场国门区位,承接着北京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职能。未来北京将以老城(历史文化)和南中轴(现代文化、国际文化)作为双核进行文化功能布局;以老城-首都机场、南中轴-新机场为两翼进行国际交往功能布局。
四
项目亮点
2、北京大兴机场定位为国际枢纽机场
国际功能要大大强于首都机场,四环以内非首都功能的疏解也是为了承担更多的国际功能,将来大量的国际经济要素、文化要素等等,一定会通过南中轴进入北京。
规划FM·听书堂 | 应对城市问题,生态如何解码城市新版图?
中新广州知识城国际生物医药价值创新园规划设计策略与实践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下东莞城市空间发展策略探讨
“拆二代”神话还能继续吗?从弱势居民需求视角探讨棚户区改造政策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