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到手机端阅读的特点,我们特地邀请作者撰写了文章精华版,与全文一起推出,方便读者在较短时间内了解文章内容。对该主题感兴趣的读者,可进一步阅读全文。在此感谢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撰写精华版的作者,你们的努力让学术论文的阅读体验变得更好。
——精华版——
图2 华盛顿与南京局部路网形态对比
——全文——
【摘要】中国街区制的推广,意在通过打通城市的毛细血管,提高道路网的连通性。充分而全面地掌握道路网连通性的度量方法能够有效指导建设施工活动,是在实践中提高道路网连通性的前提。为全面了解国内外关于道路网连通性的研究进展,本文通过梳理和分析相关文献,对当下城市规划中常用的道路网连通性度量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探讨了其中的不足,并对今后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认为“街区单元法”在指导规范制定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基于我国街区制推行的初衷和落实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强调了出台相关规范、设定阈值指标的必要性。本文选取南京的两个地块,运用“街区单元法”对道路网连通性的改善进行了演示,进一步探讨了在“改造”和“新建”两种活动中如何通过设定阈值指标的方式高效地保证城市道路网的连通性。
表1 基于路网结构的连通性度量方法
注:图中三个街区的周长都是1600,但面积和街面长度各不相同。
图1 街区边长和面积
注:图中a街区四周没有十字路口,若用街面长度法只能取最近的两个十字路口之间沿a街区街面的距离,即测得结果为图中红色虚线所示距离,此时度量结果明显被放大。
图4 街区任意两点间最大距离
注:测量的起止点边界是道路中心线。该图反映的是规则路网街区(矩形街区)的街面长度和与对应的街区单元测量值之间的关系,阴影区域显示的是街面宽度为100英尺以上的街区可能对应的街区单元值。阴影上标注的数字为街面短边的长度。
注:改造前该地块街区单元值为390m(黑色标注),大于300m,不符合假定的规范;通过打通道路(绿色标注)的方式改造后,分成的两个街区的单元值分别为267m和256m(红色标注),小于300m,符合假定的规范。
作者:方彬,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石飞,博士,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shifei@nju.edu.cn
延伸阅读
中国规划经验在尼日利亚园区道路设计中的应用
重塑街区道路公共性——巴塞罗那“大街区”规划的理念、实践和启示
人本尺度的街道空间品质测度——结合街景数据和新分析技术的大规模、高精度评价框架
编辑:张祎娴
排版:徐嘟嘟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