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江东桂,九江市城市规划市政设计院注册规划师,高级规划师。
徐小菊,九江市城市规划市政设计院注册规划师,高级规划师。
版权声明:
原文刊登于《小城镇建设》杂志2019年7月刊,版权为《小城镇建设》编辑部所有,本文在原文的基础上经过删减。
投稿信息详见文末
摘要:传统旅游小镇只是特色小镇当中的一种类型,从已公布的两批次“全国特色小镇”当中可看出,传统类旅游小镇数量相对较多。本文结合相关政策,以江西省庐山市海会特色小城镇为例,在立足于旅游固本、产业建镇等基础上分析探讨传统旅游类型的特色小城镇在新时期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以期为相关研究和规划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特色小城镇;旅游小镇;发展策略;海会镇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9.07.011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章编号:1009-1483(2019)07-0074-08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对具体的振兴乡村提出了行动目标、任务及工作要求。某种意义上作为乡村之头及城镇之尾的特色小城镇,其承上启下、筑巢引凤等特定功能极有可能成为在我国新型城镇化3.0时期重要典范举措[1]。因此,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实施,尤其是2017年12月4日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等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特色小城镇建设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平台,是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由此结合全国各地近年来的城镇化路径初步预判特色小城镇必将迎来新的较为理性化的建设热潮。
现有研究通常将特色小城镇按功能性质大致分为历史文化型、工业发展型、旅游发展型、农业服务型等类别,其主导产业大致包括旅游、商贸物流、教育科技、健康农业等方面。而在特色小城镇的众多类型中,传统旅游小镇只是其中的一种类型,随着特色小城镇规划建设工作的全面展开,以及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市场需求的转变,曾经的旅游小镇,现如今的旅游特色小镇[2],面临怎样的发展囧途?是延续既有的发展模式,还是结合自身旅游资源另辟新径?新时期实施什么样的发展策略?文章基于相关政策,以江西九江庐山市海会特色小城镇为例,在立足于旅游固本、产业建镇的基础上分析探讨该类型的特色小城镇在新时期的可持续发展策略[3],以期为相关研究和规划实践提供借鉴。
旅游特色小镇是指依托旅游资源[4],以旅游休闲为产业支撑,提供旅游产品及服务,拥有较为固定且较大数量旅游人口的特色小城镇,是由景区、休闲集聚区、城镇建设区等多主体相结合构建的综合体。传统旅游特色小镇则区别于新型旅游及泛旅游概念,指单纯依托既有旅游资源(自然景观、历史文化资源等),积极发展旅游休闲产业,但依然采用较为粗放式的开发模式,如旅游古镇、风景名胜区周边的旅游小镇等。另外旅游景区的发展历史、现代科技化程度、组织及运营模式等也是传统旅游特色小镇与一般旅游小镇的显性区别,但两者内涵属性基本相同。
统计数据显示,现有不同类型的特色小城镇,其主导或是相关产业中几乎大多涉及到旅游产业,或是由“泛旅游+特色产业链”构成,根据对住建部先后公布的两批次“全国特色小镇”类型分析发现,其中旅游资源开发主导型的传统旅游特色小镇数量相对较多[5],如鹰潭市上清镇、晋中市大寨镇、西安市汤峪镇、景德镇市瑶里镇、安顺市黄果树镇等[6]。可见,传统类旅游特色小镇依然是目前所有特色小城镇的主体类型(见图1)。

图1 第一、二批次国家特色小镇的功能类型比例示意图
相比新型旅游或泛旅游型特色小镇,传统旅游特色小镇在资源开发、产品类型、协作机制、运营管理等方面有着自身的特征,这也正是当前传统旅游特色小镇发展面临的难点和亟需改变的关键点,具体包括:(1)旅游资源粗放式开发为主导,发展路径及模式过于单一,对旅游人口的吸引力有限,旅游“乘数效应”的拉动作用逐渐减弱;(2)旅游产品类型单一,开发性保护相对滞后,生态环境、传统文化、土地资源遭受挑战,缺乏可持续发展理念;(3)构建特色小镇的景区、休闲区、镇区之间三足鼎立,各显神通,缺乏协作机制,未能形成发展合力;(4)特色小镇依附于主体风景名胜区或自成体系,区域竞争力较弱,且自主话语权缺失,自身行政区划的不稳定性因素增加。
思路决定出路,策略决定模式。新时期,伴随着新型旅游产业、泛旅游产业(旅游+)的迅速崛起,以及传统旅游优势不再的现状,传统旅游特色小镇的发展策略亟待适时调整。
近年来,我国已进入“增速降低、结构调整”的发展新常态,新时期国家城乡建设与发展应坚持走集约式、精细化、约束型、内涵式的发展道路。针对传统旅游特色小镇当前发展所面临的基本状况,结合国家相关政策精神,笔者提出以下发展策略。
(1)旅游固本,资源保护性开发。旅游是根本,是支撑性产业,应积极保护传统特色旅游资源,尊重自然,严守生态红线,在保护的基础上努力挖掘新型旅游元素。
(2)产业建镇,塑造特色品牌。产业建镇是特色小镇的“独特”法则,在立足于旅游产业的基础上,借助于当地生态、农业、林业等特有资源,发展独特的绿色生态型产业,延展旅游产业,形成自身特有的生态产业品牌,体现“特”的本质。
(3)全域视野,延伸多元产业链。以建制镇行政管辖范畴为界限,全域范围内划定生态红线、基本农田、开发边界及城镇建设用地(含特色小镇用地)等;在此基础上,发展全域旅游(全域景区化)、特色生态及其他相关产业,全线激活,形成全域产业链。
(4)整合资源,三区联动发展。整合空间资源,明细界定旅游景区、休闲集聚区、城镇建设区的各自功能定位(亦可按旅游特征性产品或业态等来划分功能空间属性及定位);通过快速便捷的交通导向及设施配套,强化该三区之间的互动互补,形成合力,使特色小镇内部及周边链接成一个有机整体。
(5)田园一体,引导“三生”融合。以田园生产、生活、生态为核心要素,融休闲旅游、现代农业、田园风光及田园社区等多功能于一体,培育宜居宜业的特色村镇;通过点燃田园综合体这一新生代的导火线,撬动特色旅游小镇的全域旅游、全域产业、全域融合。
海会镇东临鄱阳湖、西靠庐山五老峰、南接庐山市城区、北接九江濂溪区,以“百川汇海”之意取名海会,是一个具有二千多年历史的古镇(见图2)。镇域行政总面积约56.8km2,人口约1.4万人,共有2个居委会、4个行政村及1个林场。海会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多种旅游经济模式,旅游业已成为该镇的支柱产业,如2018年三叠泉景区全年接待游客约80万人次;同时,通过大力实施旅游兴镇战略,镇域经济实力得到了明显增强,集镇框架得到了不断拓宽,集镇内的路网、管网、卫生处理等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图2 海会镇区位图
a.优势与特色分析
(1)地理位置优越。海会镇东距市区、机场、码头、火车站均在30km以内,镇区距九江绕城高速入口仅3km,规划中的环庐山旅游轨道交通专线途经镇区;海会镇借力庐山,其东大门坐落于镇区,在庐山旅游的带动下,海会镇客流将不断增加。
(2)文旅资源丰富。海会镇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以“庐山第一奇观”之称的三叠泉景区和庐山云雾茶而著称。庐山云雾茶是汉族传统名茶,也是中国名茶系列之一,全镇现有茶园6000余亩,每个行政村内都种植云雾茶;同时,现存历史遗迹及文化保留较为完善,如白鹿洞书院及其书院文化、围绕三叠泉的诗词文化,另外包括以海会寺为主体的宗教文化及部分近现代历史遗存等(见图3)。

图3 镇域旅游资源分析图
(3)品牌效应显著。海会镇是著名的旅游乡镇,素有“赣北旅游第一镇”的美誉。先后被评为江西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重点建制镇,江西省卫生镇及百强中心镇,全国发展和改革小城镇试点镇,国家5A级景区,国家级第二批特色小镇等。众多特色称号为海会镇旅游产品开发及民俗节庆活动策划等奠定了基础,有利于特色旅游品牌的塑造。
b.主要问题剖析
(1)对庐山依附性较强。海会镇的旅游资源大部分为庐山旅游的组成部分,镇内的三叠泉、碧龙潭等高品质观光型景区距其他庐山核心景区较远且替代性较强,而本镇旅游收入的绝大部分来自三叠泉和碧龙潭景区。因此,庐山兴则海会兴,海会镇对庐山具有较强的依附性。
(2)旅游开发路径单一。旅游产业是海会镇的主导产业,全镇的财政收入绝大部分来自旅游,通过旅游收入反哺农业生产及城镇建设;同时,多径,未能形成旅游产业链,尚处于旅游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
(3)持续发展空间受限。受庐山和鄱阳湖的制约,镇内用地生态敏感度较高,发展腹地较小;镇区的扩展与庐山风景名胜区及基本农田保护之间矛盾突出,建设用地受制于资源环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海会镇的发展。
(4)区划变动影响较大。海会镇最早隶属于九江市庐山区,2016年庐山设市(星子县撤县设市),庐山区改名为濂溪区,海会镇现隶属于庐山市。北侧的高垅乡面积较大,旅游资源也较为丰富,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归海会镇管辖,调整后归濂溪区管辖(见图4)。行政区划的调整,势必影响海会镇与庐山市、濂溪区的关系,以及长远战略谋划。

图4 行政区划调整示意图
虽然海会镇特色小城镇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但在生态文明成为基本国策的发展背景下,随着江西省打造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的稳步实施,海会镇作为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同样获得相关政策优惠,尤其是九江市力推大庐山旅游、泛庐山旅游战略,必将给海会镇带来新的发展建设契机。
a.产业策略:以“全域旅游+”为途径,实现产业融合发展
“全域旅游”亦称全域景区化,是一种新的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全域旅游+”则是指在全域旅游的基础上,通过互联网等新技术,突破传统旅游业态进行改造升级、创新,实现旅游业与相关产业(农业、林业、商贸、文化、生态环境等)的融合发展[7-8]。
旅游业是海会镇的传统产业、根基产业。海会镇未来发展应充分利用以海会寺、白鹿洞书院、李白草堂为代表的人文资源,以海会云雾茶及相关茶园资源为代表的云雾茶资源,以鄱阳湖、三叠泉、五老峰为代表的山水资源,发展全域旅游,打造海会镇专业旅游小镇,将海会镇旅游充分融入泛庐山旅游圈。在此基础上,继续扩大海会镇旅游业规模,提升旅游品质,延伸产业链,实现其他产业与旅游业的有机融合。
通过文化活化助力、资源组合动力、品牌提升借力、生态环境接力,重点打造茶园农产、教育培训、山水旅游三大产业链,形成海会“旅游+”的产业结构,建设集旅游服务、茶产加工、教育培训、康居养生为一体的国家级专业化旅游名镇。具体有:打造以三叠泉景区、鄱阳湖水上休闲体验区为主的山水旅游项目体系,以茶文化生态观光体验区和宗教茶旅运动休闲区为主的茶园农产项目体系,同时建立生态科普体验区和教育培训区,发展以教育培训为主的特色产业链,开发一系列以教育培训为主题的综合旅游项目等(见图5)。

图5 旅游产业布局示意图
b.文创策略:以“庐山云雾茶”为载体,塑造特色文创品牌
庐山云雾茶已被列入中国绿茶类的特种名茶,扬名中外,海会镇庐山云雾茶中的七尖幽兰先后获得2014年“中国名茶”评选金奖、“2015中国好茶叶”质量评选金奖、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骆驼奖等奖项。海会镇应立足于产业建镇理念,以“庐山云雾茶”为突破口,积极发展茶园农业,积极打造海会镇“云雾小镇”文化形象;同时,以“茶文化”为载体,探索创新相关文创品牌,如“茶+茶具+茶节+茶赏+茶展”等,积极打造海会镇以茶文化为核心主题的文创教育及展示基地。
茶有形,文筑魂。系统整合庐山茶场、九龙茶场、光阳茶场、忆恋茶场等茶农资源,形成茶叶种植、加工及营销、研发、教育及体验、素质拓展等产业链;结合茶及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形成加工、山水旅游、运动休闲、养生度假、魅力乡村旅游、农业观光旅游等产业链;同时,围绕庐山云雾茶,定期开展茶系列文化活动如“祭茶神、迎茶芽”,匡庐茶社茶友节,云雾采茶节暨全民饮茶日等,塑造“茶旅+文创”有机结合的旅游目的地形象(见图6)。

图6 茶产业布局示意图
c.可持续策略:以“六线”为边界,走生态可持续道路
立足生态建镇、全域思维的理念,厘清内(镇域行政边界、生态红线、基本农田保护区、城镇开发边界、镇区范围、特色小城镇建设范围)、外(庐山自然保护区、庐山风景名胜区及外围保护地带、三叠泉国家森林公园)红线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界定其主体功能、职责权属(见图7)。在全域范围内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科学规划特色小镇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有效推进“三生融合”;坚持集约发展,按照多规合一、全域规划的思路及以人为本、产城融合的理念,合理确定全镇域范围内的建设用地规模及空间布局。限定镇区、村庄用地容量,盘活存量用地,走精细化、约束型、内涵式的发展道路。立足生态,健康旅游。

图7 “六线”关系示意图
d.联动策略:以全域协调为导向,建立“三区”联动机制
结合优势资源及上位规划,明确旅游景区、休闲集聚区、城镇建设区“三区”的各自功能、容量及配套设施等,通过现状及规划道路(主干路、休闲绿道、驿道驿站等)进行有效串联,以集镇的配套建设为带动、以景区的配套建设为支撑、以休闲集聚区的配套建设为延伸,促进全镇域的协调发展(见图8)。同时,以“三区”为载体,系统整合旅游产业、云雾产业、休闲娱乐产业、农庄产业等,打造海会特色小城镇的生活、生产、生态空间。总之,景区为游与玩、休闲区为购与乐、集镇为吃与住等功能,三区之间功能相对独立但又相互兼容,通过逐步实施“三区”和谐共存、联动发展的“一盘棋”战略[9],促进全域的协调发展。

图8 “三区”关系示意图
e.一体化策略:以田园综合体为窗口,实现农旅一体化
田园综合体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等多功能于一体[10],是农业文化旅游的业态综合,主要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综合业态为关键,以休闲旅游为导向,以要素集聚为支撑,以田园社区为载体,构建特色的乡村文化。结合当前我国相关有利政策,新时期海会镇应以田园综合体为重要窗口,提升镇域范围农业、农村的多元价值,对乡村进行综合的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实现农旅一体化。通过前期项目策划,近期重点打造的佳泰农庄(位于镇域东面,地理位置优越,内有田园、村庄、山地、水系等,气候宜人,风景优美)占地约2km2,按休闲度假(山庄、木屋、茶楼、水娱、湿地)、科技养殖(泥鳅、牧马、土家禽、水产)、采摘观光(精品蔬菜、荷花、莲藕、四季果园)、教育展示(百鸟园、农耕文化小品)等四大主题功能,集吃、喝、娱、购、玩于一体,满足现代都市人的休闲需求(见图9)。通过类似佳泰农庄的田园综合体的建设,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海会全镇域范围内的田园综合体建设。

图9 佳泰农庄鸟瞰效果图
针对类似于海会镇这样的传统类旅游小镇,以上五大策略均围绕“旅游”这一关键主题定位进行产业功能方面的横向拓展、纵向延伸,但更为关键的是策略的可实施性行动计划[11]。策略决定方向,项目带来实效。为此,结合旅游景区、休闲聚集区、城镇建设区这三大功能区块,以区域范围内的骨干路网、旅游驿道为串联,制定近期项目实施行动计划,如:海会寺(传统观光朝拜转向清修禅院)、军官训练营、李白草堂、茶市、茶庵古街、研学综合体(国学)、青山湖垂钓、水上娱乐中心、朴门农法示范区、年丰百果园、钱家畈美丽乡村建设等[12]。
本文基于利弊分析新时期的海会传统旅游特色小镇,提出了五大发展策略。包括:产业策略(旅游+)、文创策略(文化+)、可持续策略(六线)、联动策略(三区)、一体化策略(农旅)等[13]。同时,结合镇域三大功能区块及上述五大策略,提出了相应可实施性的近期行动计划。近期行动计划以具体建设项目为引领,如:产业项目有茶园农产、“山水旅游+”等,文创项目有茶庵古街、茶展茶演等,可持续项目有康居养生、李白草堂、鄱湖垂钓等[14],联动项目有主干路、休闲绿道、驿道驿站、配套设施等,一体化项目有佳泰农庄美丽乡村等。围绕“旅游”这一核心主题,上述项目的建设实施必将引领海会镇从传统旅游小镇向新时期特色旅游小镇方向迈进,逐步实现“全域旅游+”型特色小镇[15]。
总之,新时期传统旅游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仅以此文抛砖引玉,期待后期更多更深远的规划探索。
[1]梁倩.2018中国开启城镇化3.0版[N].经济参考报,2018-01-25(1).
[2]颜廷峰,孔月月.我国特色小镇建设创新路径研究[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1-4.
[3]展鑫,胡卫伟.我国特色旅游小镇的发展现状和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9):84-85.
[4]韩会东.基于产业转型的特色小城镇发展路径探索——以宜兴高塍特色小城镇规划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8,36(1):59-65.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8.01.009.
[5]刘贺.从试点剖析角度探索特色小镇产业特色创建——以江苏省全国及省试点特色小镇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8,36(5):18-24.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8.05.003.
[6]马成程,李松志.特色旅游小镇空间布局优化研究——以庐山市海会镇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7,35(12):98-103.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7.12.014.
[7]石培华.“旅游+”是实现全域旅游的重要路径[N].中国旅游报,2016-05-11(3).
[8]钟娟芳.特色小镇与全域旅游融合发展探讨[J].开放导报,2017(2):54-58.
[9]瑞安产城融合战略研究课题组.瑞安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战略的探索——以林垟特色小镇为例[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7(2):13-16.
[10]张绪科.基于三要素的田园综合体构建[J].现代农业科技,2018(3):293.
[11]郐艳丽,尹璐.特色小镇规划设计与建设运营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8,36(5):5-11.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8.05.001.
[12]孟祥婉.旅游区边缘型小城镇规划策略研究——以杨柳镇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9,37(2):61-67.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9.02.010.
[13]王皓宇,张江勇,宋晓璐.农旅资源型特色小镇发展模式与实践路径探究——以赣州市江口果蔬小镇规划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9,37(4):51-59.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9.04.008.
[14]戴鲁宁,单卓然."特色小城镇"的就业效能:特征与反思——基于国家首批127个特色小城镇的实证分析[J].小城镇建设,2019,37(3):71-81.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9.03.011.
[15]蒋伟,张亚,库顺欢,等.重庆市小城镇规划用地标准的适应性探究[J].规划师,2017,33(10):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