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经大学张学良教授、南京大学罗小龙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汪涛教授、上海市经信委黄润青博士、临港创新学院特聘专家叶金龙、中国园区EDP中心金融院韩国栋博士、上海经纬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刘江副总建筑师以及我校王丰龙副教授等十多位报告人分享了相关研究成果。加拿大莱斯桥大学教授、上海市东方学者徐伟,我校紫江青年学者崔璨、经济地理系主任司月芳以及城市发展研究院胡浩副教授、易臻真、曹贤忠老师和30余位研究生等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与会人员合影 在上午的研讨会上,曾刚教授做题为“‘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海外园区建设发展之管见”的主旨演讲,通过分析我国45个海外园区的发展情况及问题,提出应强化规划和统筹、重视规范和提升、鼓励多元化创新等建议。
张学良教授结合调研与实证研究,探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空间实验场:开发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一问题,着重分析了中国开发区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功能演变等方面的情况,认为未来开发区建设应努力实现从外围到中心、从地的繁荣到人的繁荣、从效率到公平等方面的转向。

罗小龙教授主要结合苏州工业园案例,分享了他对开发区“三次创业”的思考,认为开发区正在实现从工业区向新城转变的“第三次创业”,而服务业发展以及提升城市综合治理能力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汪涛教授结合应用两阶段EDA模型和Tobit回归模式对江苏省国家级高新区的创新效率开展了实证研究,介绍了“创新价值链视角下江苏省高新区企业创新效率及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发现江苏省高新区创新效率和不同技术领域创新效率存在分异,且创新资源利用主要存在高开发—低转化和低开发—高转化等不同模式。

黄润青博士结合丰富工作经验,分析了“上海开发区的简要发展历程及新时期高质量发展政策”,特别强调了产业规划布局统筹、产业地图编制、区域分类指导、差别化政策指导等政策实践,对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效应。

在浦东南汇多个政府部门和临港产业区管委会工作多年的叶金龙老师主要分析了临港“新城崛起的非常之道”,认为临港的崛起是“依港建城”、“城以产兴”、“制度为本”、“文以载道”的成功实践结果,但还存在“产城分离”、港城联动不足等方面的困难。

在下午的研讨会上,王丰龙副教授以深汕合作区为案例,分析了“国内跨界园区的再领域化与空间生产”问题,基于空间生产和领域概念构建了理解跨界园区乃至飞地经济发展的分析框架,认为跨界园区的空间生产存在宗主地领域突破与对飞地领域控制、东道地尺度修复、再领域化以及利益分成等实践难题。

韩国栋博士主要结合湖州吴兴砂洗城项目案例,分析了“中国开发区可持续发展中的金融创新路径”,强调支持环境改善的绿色金融(Green Finance)可为中国开发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刘江副总建筑师结合临港浦江科技城规划案例,强调开发区发展需要从“集聚就业”向“打造新场所”演化,其中科创平台搭建、特色产业引入、宜居园区建设等是关键。

我校庄良博士生代表叶超教授汇报了“中国新城的空间生产及其演化逻辑”,主要结合中国新区的发展状况,分析了其中的空间三元辩证法。

李一曼博士生则分享了和孔翔教授共同研究中国高新区空间生产与‘产城分离’现象的初步成果,着重结合对上海张江高科园区的实地调研,分析了高新区作为权力、资本等争夺和形塑的空间,所伴生的空间景观断裂、产业经济“去地域化”、地方感消解、社会隔离等“产城分离”问题。

圆桌讨论环节,徐伟教授与王丰龙、刘江等演讲者进行了积极互动,并提出在消费社会背景下,不仅应关注开发区这类空间的生产,也需要关注消费空间议题。孔翔教授则结合此次研讨会的主旨,强调有必要关注中国开发区建设对东道地区社会文化空间影响,以更好增进园区根植于当地发展并积极带动地方持续健康发展的能力。研讨会在与会者热烈浓厚的讨论氛围中落下帷幕。

与会人员参与讨论
撰稿:李一曼
编辑:吴林芳、王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