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顶村鸟瞰手绘图 图|杨波自绘
“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在古老的中原大地,连绵起伏的群山之中,隐藏着一位翩翩君子——方顶村。初识方顶村于书海之中,高低起伏的山丘、阡陌纵横的乡间小路、古朴的建筑和淳朴的笑脸,无一不让人对这座云深之处的村落产生兴趣。
与君初相识
方顶村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上街区峡窝镇,由顶阙、底沟、程湾3个自然村组成,始建于洪武五年(1372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2014年4月入选河南省第六批历史文化名村。西临汜水河,南望五云山,其选址和营建体现了背山面水、藏风聚气的中国传统风水思想,同时自然多变的地形也造就了房屋高低错落的景观,赋予了他玲珑多面的性格。
三探云中径
中意于书中那块山丘璞玉,我们一行人走进了方顶村。初次接触之后,“乘兴而去,失望而归”是我们的共同体验。原本应为世外桃源的方顶村已然失去了往日的光辉,变得千疮百孔。一方面由于经济的原因,更多的人由乡村进入城市谋求生存,乡村逐渐出现凋敝的现象,许多房屋年久失修,逐渐坍塌;另一方面原本古朴的村庄不太“适应”现代社会,村民开始推倒重建自己的房屋。整个村落人烟稀少,不复往日。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于是我们第二次、第三次走进了这座饱经风霜的村庄。于废墟之中,于耄耋老人口中,于零零落落的秋千、悬鱼、河流之中,我们终于看到了他真实的样子。“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方顶也如那璞玉一般,未经世事的雕琢,却难掩其古韵之色。
物质文化遗产
方顶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名人事件和文化民俗等方面。曾在此地居住的名人既有清末翰林、文秀才,也有清末武秀才,并由此在村内形成了习文、习武的风气。此地古有楚庄王屯兵擂鼓、方氏迁徙筑寨的历史故事,今有因孝立祠、戒赌立碑的良好风气。历史虽洗尽了繁华,但此处的点点痕迹仍在诉说着这些或壮阔或温情的故事,方氏宗祠、方氏族谱、娘娘沟、庄王坡顶、擂鼓台……一个个地名与老人口中的传说,无一不在讲述着方顶村的点点过往。
▲ 耄耋老人与方氏家谱 图|郑州大学10级城规方顶生产队 摄
当细翻了历史典籍,聆听过老人们的讲述,再次踏足这一方天地时,似乎整个时空都变了模样,夕阳流水、老街客栈、商贩来往、宗祠议事、庙会唱戏、读书教育、坟会……一幕幕历史情境都重新浮现在眼前。对比过往的繁华,眼前的荒草丛生让人心生悲凉,因此传承历史,延续方顶村精神文化的根脉,让其重获生机成为当务之急。
为君献良策
保护特色文化,重构公共空间
▲ 方顶村空间改造示意图 图|杨波、赵宇昂 绘
保护宗族文化,修复宗族空间。通过强化领域边界,标识领域环境,维护领域交叉的方式来界定家族领域,然后对方氏、焦氏和其他姓氏的宗族空间采取不同的方式修复。方氏宗族为主要宗族,集中分布在宗祠周边,对方氏宗族空间进行简单的环境整治,增强其在空间上的联系;焦氏宗族空间因没有宗祠而显得散乱,可以选择在焦氏宗族集中分布的区域建立彰显其宗族文化的公共空间;对于其他姓氏的宗族,可以采取标识体现。
再现古代商业文化,对古商道进行整治提升,两侧建筑功能可以置换为现代商业功能,商业以对环境影响较小的文化产业、传统小吃、纪念品等功能为主,同时可设置部分临时售卖摊位,增强街道活力。
传承民俗文化,再现历史情境
详细梳理整合方顶村历史传说和文化民俗,对于历史传说可通过文字标牌、历史情境剧演艺、动画展示等方式来向人们展示方顶村历史大事件;对于社火等民俗可继续延续其节日庆典,丰富其文化内涵;同时可通过部分区域环境的设计,再现当时的情景,如夕阳流水、老街客栈、商贩来往、宗祠议事等,形成“方顶八景”,延续并丰富方顶村空间的文化内涵。
愿君蓬门开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联系原作
点击阅读原文,更多精彩等着你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