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郭永秉撰写的《九个汉字里的中国》,选取九个汉字,对“中国”这一概念的演变、中国传说时代与历史时段的衔接问题、中国人的天神信仰与统治者的神道设教、中国的文化教育与礼乐起源、中国的刑法观念、中国书籍的原始、中国的百姓命运等作了解说。汉字、汉语是透视中华文化的窗口。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张伟然撰写的《寺院映现的中国》,解读佛教寺院体现出的中国文史变迁。书中截取九个侧面,对中国寺院进行系统而立体的考察,不仅回答与佛教相关的若干问题,还融入丰富的历史典故,呈现出承载深厚文化底蕴的神圣空间。以寺院为镜,能够洞察历史流变中的中国社会和复杂的风俗世情。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张晓虹教授撰写的《道观可道的中国》与前一本书可并列来看。道观是道教徒供奉修行的重要场所,往往深藏于数量可观的道教圣地中。得道高人来此修真、著书立说,使道观的声名远播。道馆与道教名山一起构成了“洞天福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书中选取九大洞天福地,透视本土宗教对中国人精神文化的影响。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段怀清撰写的《民间传说里的中国》,针对中国民间丰富的文化资源与遗产。民间神话、故事、传说、歌谣等,不仅与历史上的民间社会、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息息相关,一定程度上依然影响甚至塑造着当下中国人的生活观、情感观与审美观。书中选取九个经典的民间传说进行解读,揭示古今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文化记忆。
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夏德元撰写的《寓言里的中国》,从体味人生、学习做人、理解人与周遭、看懂历史大势、领悟宇宙奥秘等九个角度,选取中国古代寓言若干则加以通俗解读,试图展示寓言所折射出的中国文化品格,反映中华民族独特的心路历程和精神风貌。
上海市民俗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仲富兰撰写的《节日里的中国》评介了中国丰富的传统节日文化。中国的传统节日与中国人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凝聚着中国人的丰富智慧,维系着中国人的深厚情感,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九大节庆的源起、习俗、传说等,可在本书中得到精炼解答。
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著名科普作家江晓原撰写的《发明里的中国》,从科学史的角度回顾中国历史。作者论述九项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重要的技术成就,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具有非常强大的创新基因。广为人知的“四大发明”只有两项入选,体现出本书新颖的视角,书中的九项技术成就表明数千年来中国的技术进步与发明源源不断。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叶舒宪撰写的《玉石里的中国》,展示了一幕特别的物质史。书中考察了玉文化的生发路线,解码玉文化所构成的中国文化奇观,彰显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风貌和独家信仰的文化底蕴。借助田野考察、考古遗址、文物器具、文字文本等诸多材料,本书梳理了玉石的“基因”传承,揭示了其独特的象征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图书馆馆长胡晓明撰写的《九首古诗里的中国》,在浩如烟海的中华诗作中选取九首经典,构成自诗骚而晚清的中国人文主义诗学简要谱系,表达数千年来中国古诗里的文化精神。作者指出,古诗背后都有一段至理深情。时代与全局、大家与名篇、哲思与艺境,诗骚、李杜、唐宋,奇正、刚柔兼而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