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安司特色建筑:望楼
靖安司依赖的情报传递系统由规模不同的若干望楼组成,最大的望楼相当于整个情报系统的中枢,位于靖安司内。
剧中「望楼」就扮演着“天眼”的角色,坊间街道的实时状态全靠它监控着,而且它还能快速传递信息。望楼具备全景监控、信息搜集与传递、远程定位与精准打击三大功能。
“长安城一百零八坊,每三百步设一望楼”,约合每500-800米设一座。
根据小说描述,一般望楼的高度在26米左右。
坊墙高度2.5米左右,假设望楼均位于每个坊的中央,距离坊墙约300-500米不等。经测算,为了能够无死角覆盖110米宽的街道,需要相邻两个坊的望楼高至少25米。
“望楼比周边的建筑物都要高,一旦发现异常,楼上的武侯会用方格幕布向临近望楼传递信息,片刻即可传回靖安司总部。
望楼是一栋木制黑漆高亭,高逾八丈,矗立在西市的最中间,在其上可以俯瞰整个市场的动静。楼上有武侯,这些人都经过精心挑选,眼力敏锐,市里什么动静都瞒不过他们。
两个弹指之后,望楼东侧三百步开外的另外一座望楼,也挥舞起了同样的黑旗;紧接着,更东方的望楼也迅速做出了响应。就这样一楼传一楼,不过数十个弹指工夫,黑旗的讯息已跨越了一条大街,从西市传到了东边一坊开外的光德坊内。”
与此同时,望楼还担任异常监控定位得作用,剧中多次出现望楼上得武侯通过发射烟弹,定位狼卫位置,方便张小敬去追捕的场景。这跟现代GPS定位相比也不遑多让。更厉害的是,望楼上的武侯还能远程精准打击目标!
当然,这样强大的系统必然造价不菲,也会存在覆盖的盲区。比方说位于城南人口密度低的昌明坊。
“张小敬看了一眼坊门前挂的木牌,写着“昌明坊”三字。墙根槛前随处可见杂草丛生,门前的土路上车辙印很少,可见住户不多,荒凉寂静。这个坊里,甚至连靖安司的专属望楼都没有——毕竟预算有限,先要优先覆盖人烟茂密的北部诸坊,这种荒坊暂时顾及不到。”
望楼信息传输与5G通讯
望楼白天用鼓声、晚上用灯笼进行韵式传信。
“长安望楼的传文分成两种:一种是定式,比如三急一缓代表“增援即至”,五急二缓代表“原地待命”,等等;另外一种则是韵式,以开元二十年之后孙愐所修《唐韵》为底,以卷、韵、字依次编列,如二十六六,即卷二第十六韵第六字,一查《唐韵》便知是“天”字。
定式最快,但内容受限;韵式便可以传送稍微复杂一点的事;如果更复杂的东西,就得派人飞骑传书了。”
据《长安十二时辰》作者马伯庸讲,影视剧北斗北工作室团队创造性地发明了一种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拉帘子”信息传递法。望楼上的“通讯员”可以按照约定的规则,通过“拉帘子”把要传递的信息加密转译成符号传递出去。
靖安司的望楼系统,虽然传递的数据量有限,但其背后的布局规律像极了当下方兴未艾的5G通讯。
这种“拉帘子”方式,让人联想到的加密方法就是二进制,帘子不拉就是0,拉起就是1,合起来可以转为一个十进制数值,通过这个数值去密码本里找对应的汉字。
字节(Byte)是计算机信息技术用于计量存储容量的一种计量单位,作为一个单位来处理的一个二进制数字串,是构成信息的一个小单位。最常用的字节包含八位的二进制数。典型的望楼一面帘子共有9至12个格子,因此一次性可以传输1个字节以上的数据。数据量虽小,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望楼系统的内在原理与5G通讯有异曲同工之妙。
5G基站系统与望楼系统本质上是类似的。望楼依赖人眼“目视”监控街道会受到建筑物、坊墙等构筑物的遮挡,站的高方能望的远,因此望楼必须显著高于周边建筑物。
相比于1-4代通讯,5G的主要特点是波长为毫米级,超宽带,超高速度,超低延时。5G电磁波的最大特征是高频率、小波长(毫米波)。高中物理学知识告诉我们,频率越高,波长越短,越趋近于直线传播(绕射和穿墙能力越差)。频率越高,在传播介质中的衰减也越大。因此5G基站信号比4G更加容易受到障碍物的干扰。可以预见的是,5G基站的部署密度相比4G会有大幅提高。5G信号的传输对街道空间、建筑高度都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以宏站为例,雄安新区实测最大传输距离1.8公里(无遮挡理想状态);有建筑物遮挡建成区传输距离在300-500米之间,因此5G宏站的部署密度要远远高于4G基站。
5G通讯与城市空间耦合
规划团队与有关专业人士交流后,双方一致认为未来街道将会是部署5G基站最佳的空间载体。雄安新区规划是城镇化“下半场”,“人”的城镇化变革的一次大胆探索。规划提出了打造“便捷、安全、绿色、智能的交通系统”的目标和落实该目标的重要指标-路网密度:
“科学规划路网密度。起步区外围布局交通性干道,内部按城市街道理念设计,提高路网密度,起步区路网密度达到10-15公里/平方公里,合理设计道路宽度。”
——《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
雄安新区的规划,对路网密度、建筑限高提出的标准高于国内绝大多数城市(详见《中国主要城市道路网密度监测报告》)。小伙伴可能好奇这样的路网密度下的城市空间会是一种怎么样的体验?以西班牙巴塞罗那为例:
10-15公里/平方公里的路网密度为5G通讯设施的大规模部署创造了良好条件。《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中提出的路网密度指标是“小街区、密路网”营城理念的体现。当代通讯技术的革命为这一理念注入了新的内涵。
作为交通系统的重要空间承载-街道也将被赋予全新的功能,既满足了5G为代表的下一代通讯设施大规模部署、广域覆盖的空间要求,也是回归人本尺度,营造人与人交往品质公共空间。
未来已来,随着5G的大规模商用,5G定义的三大应用场景:eMBB(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增强移动宽带、mMTC(massive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s)大规模物联网、URLLC(Ultra-Reliable and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s)高可靠低时延,给这座未来之城极大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