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上述分析,本文结合广东省南粤村庄规划扶贫志愿行动中的总结和思考,首次提出了“三分体验、五分沟通、两分技术”的乡村规划理念(简称“‘352’规划理念”),初步探索了主题式调研方法,构建了“体验—沟通—项目—管治”动态互动的工作程序,设计了面向使用的成果形式。
“352”规划理念指通过体验村庄,感受村民生活;通过广泛沟通,形成发展共识;通过技术转换,形成公共政策。①体验村庄包括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直接体验包括现场踏勘、入村访谈和驻村工作等形式;间接体验包括开展村庄问卷调查、组织村庄学术考察、参加乡村规划学术会议和开展乡村规划研究等形式。②广泛沟通包括前期沟通协调、中期协同工作和后期跟踪服务。前期沟通协调包括向政府部门收集乡村规划相关资料,向村委会了解村庄情况,制定详细的调研工作方案,与村委会充分沟通,达成调研共识,落实调研计划;中期协同工作包括建立规划师与村民协同规划的工作机制,开展驻村工作,与村民建立微信工作群等协同工作平台,通过村民审议大会等形式扩大村民参与;后期跟踪服务包括规划相关事务和其他村庄事务,如村庄项目建设的施工指导、新建项目的技术经济分析和优惠政策的申请指导等。③技术转换指将规划技术语言转换成村民能够理解的“村庄建设管理公约”和政府部门能够监管的“乡村规划条文”。
“三分体验、五分沟通、两分技术”并不是对体验、沟通和技术工作量的精准划分,而是强调其相对重要性和相互支撑关系。体验村庄是理解村庄的重要环节,是与村民进行积极有效沟通的基础;有效沟通是体验村庄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加深对村庄的理解,有利于深入了解村民的真实诉求;体验村庄和村民沟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编制“管用、好用、实用”的乡村规划,技术转换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主题式调研方法指基于前期研究设定若干调研主题,围绕调研主题设置调研路线和调研方案,并以村庄手绘地图、村庄“能人”访谈录等成果形式反映调研结果的村庄现状调查方法。主题式调研方法能够帮助规划师快速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村庄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和景观形态等要素资源,发现“乡村之美”的各种基因,并通过手绘地图的方式快速将各类特色要素的空间特征与空间关系展现出来。同时,通过对村庄“能人”的深入访谈,能够系统了解村庄发展的历史脉络、主要动力、发展潜力和关键难题等重要信息,而这些信息往往难以通过其他渠道获取。
主题式调研方法强调聚焦特色的调研思路,提出了手绘地图等高效有用的调研记录形式,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较强的灵活性。由于乡村规划编制经费严重不足,一般情况下,规划编制机构不可能投入太多人力物力进行现状调研,驻村体验和村民访谈的时间往往非常少,通常一个村或几个村仅能安排一天调研时间,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走马观花”式的村庄调研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主题式调研方法的运用可以聚焦1~2个调研主题,锁定1~2个村庄“能人”或村庄干部进行访谈,快速抓取关键信息和有效信息。在另一种情形下,若村庄调研的时间和人手充足,主题式调研方法的运用可以更加系统化,包括优化调研主题、调研线路和调研方案等。
值得注意的是,“基于前期研究”是主题式调研方法成功运用的重要前提。这要求规划编制单位在规划方面应具备长期的积累,有专门的团队对乡村进行长期跟踪,对乡村有较为系统和深入的规划研究。同时,要求在开展村庄现状调研前,应进行大量基础性工作,包括相关文献研究、网络资料分析以及与村委会进行积极沟通等。
动态互动的工作程序包括“体验—沟通—项目—管治”,是对“调查—分析—规划”典型工作程序的优化,其核心思想是全流程以村民为中心开展规划工作。这种工作程序坚持“352”规划理念,顺应“利益相关、简单实用”的村民自治逻辑,尊重自上而下的乡村规划管理体制,以激发村民产生脱贫致富的愿望并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为核心任务,以村庄体验为基础识别村庄核心问题,以村民沟通为手段掌握村民核心诉求,以“项目化”为核心方法凝聚村民共识并形成重点项目库,以“制度化”为核心手段完善管治机制,提升规划管理水平。
相对于“调查—分析—规划”的典型工作程序而言,这种新的工作程序具有明显优势。其充分考虑激活和利用“村民数据库”,以弥补村庄基础数据匮乏的“短板”问题;强调与村民积极沟通和频繁互动,以充分发挥村民的智慧,形成与村庄实际相符的规划解决方案;注重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以“项目”凝聚村民共识,让村民有切实的获得感;探索将规划内容转变为“村委好用、村民理解、政府好管、市场知情”的多样化成果形式,切实提升乡村规划的管理水平,进而促进乡村治理的逐步改善。
笔者认为规划最终是要为使用者服务的。在这种认识下,笔者初步构建了面向村委、村民、政府和市场的多样化成果体系,可以用“1+X+Y”予以概括(表3)。原则上,乡村规划应建立数据库,实现规划内容的入库和联网,为推进乡村规划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奠定基础。

目前,乡村规划成果形式有简单化的趋向,这与乡村规划编制经费紧张、村庄规模小及村庄问题相对简单的实际相符。但是,若考虑将“治理”融入乡村规划,考虑使用者使用规划的方便性和有效性,则“X”和“Y”就显得非常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