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规划范围为马山县行政管辖区域范围,包括7个镇(白山镇、百龙滩镇、林圩镇、古零镇、金钗镇、周鹿镇、永州镇 )、4 个乡 ( 乔利乡、加方乡、古寨瑶族乡、里当瑶族乡),涉及133个村和18个社区,全县总面积为2345km2。规划根据马山县旅游资源的分布及开发特点,构建“一心、两核、三带、四区”的功能布局(图2)。其中,“一心”为县城旅游综合服务中心;“两核”为弄拉旅游发展核和玄河旅游发展核;“三带”为红水河滨水旅游发展带、乔老河乡村旅游发展带和玄河生态休闲旅游发展带;“四区”为环弄拉运动养生度假区、红水河山水民俗体验区、现代农业生态休闲区和玄河文化生态旅游度假区。以此为引导,规划打造10个引擎项目(图3)、50个支撑项目,并打造10个主题小镇(表2)。
在旅游产品体系规划方面,依托马山县的旅游资源,以“生态、运动、休闲、体验”为核心,打造八大旅游产品体系;大力发展文化体验类旅游产品,重点打造壮瑶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红色旅游文化产品等文化体验类旅游产品;以节事节庆、乡村休闲等热点旅游产品来刺激马山县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提高市场的关注度;创新发展自驾旅居车旅游、低空旅游和研学旅游等多种新业态旅游产品。
在旅游线路组织方面,设置一日游、二日游和三日游等县域精品主游线;整合马山县知名度较高、观光价值高、文化代表性高及交通较为便利的景区和景点,开展“感受马山”精品体验游;开展区域线路合作开发,规划“马上大”(马山、上林、环大明山)精品旅游线路、“环大明山”精品旅游线路、“马上来”( 马山、上林、来宾 ) 桂中壮瑶风情精品旅游线路。
此外,规划结合山水观光游、休闲度假游、文化体验游和户外运动游等旅游产品打造马山县全天候阳光体验产品;通过对特色街区、河流景观带进行夜景照明,打造具有特色民族风情的大型文艺演出节目,丰富夜间娱乐产品;依托已有的节庆、赛事活动,对特色旅游资源进行整合提炼,打造四季旅游产品体系。
(1)完善快速交通体系。快速推进贵南高速铁路的规划建设,将马山县打造成为连接西南、珠三角地区间的交通枢纽;加强省道、县道及水路等交通线路的建设,实现马山县主要交通的无缝对接;以“景区最后一公里的畅通”为目标,新增连接三乐村至百龙滩镇的滨水道路,以及古零镇至林圩镇的县级道路,串联所有旅游景点(图4)。
(2)建设旅游风景道。重点打造“两纵、两横、两环”旅游风景道(图5);推进风景道自驾车服务系统建设;依据内部旅游交通规划要求,在评析现状道路路况的基础上,确定重点提升改造的道路。
(3)建设慢行交通体系。创建六大主题绿道,推进11个骑行驿站营地网络建设,构建户外徒步登山系统。
(1)公共服务体系规划。以打造“国家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为目标,整合多个体系,构建马山县公共服务体系平台,建成全域旅游休闲目的地自助无障碍体系(图6)。
(2)建设“游客速达”旅游集散体系。①构建“1+6”全域旅游集散服务体系。“1”为马山县城旅游集散中心;“6”为在重要旅游集聚区建设的6个游客服务中心。②在红水河百龙滩景区、百掌沙滩和金钗红河谷等景区设置码头,丰富旅游游览方式。
(3)旅游信息服务规划。规划在马山县城建立马山游客综合服务中心,并设立马山旅游咨询服务站;优化马山县旅游政务网,改进马山旅游在线网,搭建旅游企业、游客与政府之间的信息沟通电子商务平台;针对马山县的导游人员,建立电子档案的属地化管理和全国联网查询。
规划围绕“一心 ( 县城 )、两核 ( 弄拉、玄河)、三圈(滨水度假圈、民俗风情圈、乡村生态圈)”建设公路沿线标识、交通场站标识和旅游村镇标识三大体系;在县城入口或服务区设置马山旅游信息标识;完善县城主要道路、广场、景区、宾馆等公共场所和营业场所的公共信息标识系统(图7);绘制具有马山特色的中英文旅游地图。
规划开展马山县旅游厕所新建和改造提升工作;推行企业承包经营模式及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 (PPP) 模式,将厕所升级为商业文化的传播载体和展示平台;成立马山县旅游厕所管理委员会,通过建设专业化厕所管理团队或将厕所服务外包给清洁公司,确保厕所干净卫生,并及时进行设施的维护与更新;完善优化景区厕所布局,对全县的公厕设置统一标志和指示牌,将信息列入政府的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和公厕地图。
规划构建“一个中心、三大平台、多点示范”的智慧旅游体系。其中,“一个中心”为“云上马山”旅游云数据中心;“三大平台”为智慧旅游产业运行监管平台、智慧旅游公众信息服务平台和智慧旅游营销互动平台;“多点示范”为推进“融智升级”的智慧旅游示范工程。
在旅游住宿体系建设方面,规划形成“高、精、特”全域住宿服务体系。在旅游餐饮体系建设方面,以安全、卫生、营养和健康为目标,统筹规划布局,强化规范管理,逐步形成各类餐饮业态互为补充、地方餐饮特色鲜明的现代化餐饮发展新格局。在旅游购物体系建设方面,重点建设特产购物、综合旅游购物和旅游景点景区购物三类旅游购物市场。在旅游娱乐体系建设方面,完善县城娱乐休闲配套设施,重点打造乡村文化娱乐休闲旅游项目。在旅游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通过官网改版、官方微信应用及移动APP开发等手段,打造快捷、便利的服务,开发“私人订制”个性化旅游产品(图8)。
规划按照行政区划,对马山县7个镇、2个乡、2个民族乡进行社区发展引导。规划以区域自身特色和优势的产业培育为主导,通过主题特色小镇的打造和景观风貌的塑造,打造乡村旅游产业链,推动城乡一体化,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构建“科学布局、注重特色、差异发展、一镇一风貌”的格局,推动乡镇向规范化、规模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
规划围绕乡村度假、乡村体验等主题,通过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服务水平提升和产品升级等工作,打造马山县乡村旅游精品;实施村落建筑风貌改造、景观系统规划、功能结构转型和生态环境整治四大工程,对民居院落、废弃房屋和开放社区等空间进行改造,打造一系列乡村度假产品;加强旅游扶贫村和乡村旅游特色村的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注重乡村旅游公路的沿路景观设计,打造全景化乡村旅游目的地;对马山县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进行规划引导,推进美丽乡村旅游建设。
规划按照“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分类指导、项目引领、精准扶贫”原则,提出健全社会组织动员机制,搭建参与平台,完善支撑体系;通过产业扶贫、旅游扶贫、对口帮扶、移民搬迁和生态建设等模式,实现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1)“旅游 + 休闲农业”。规划建设马山县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形成系列参与性和体验性强的休闲农业旅游示范区;以农业旅游为基地,利用丰富的物产,加强策划和宣传;利用科学技术和信息化管理,发展独特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
(2)“旅游 + 地质探险”。规划选择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举办地质探险活动,打造区域自然景观特色品牌;适度发展农家客栈及露营基地,打造“吃、住、行、游、购、娱”一站式时尚生活基地。
(3)“旅游 + 民俗文化”。规划以民俗文化为核心,通过政府引导、企业支撑,在遗迹聚集的地区建立遗迹文物保护区,加强历史遗迹文化的保护与开发;结合民俗文化,打造独具特色、代表马山县品牌形象的纪念品。
(4)“旅游 + 长寿养生”。规划依托马山县的自然环境及养生文化,开发养生旅游产品;举办养生论坛,创建长寿养生协会,开展养生体验活动;打造马山县长寿食品品牌。
(5)“旅游 + 体育运动”。规划重点瞄准快速增长的健身运动和休闲度假客源市场(珠三角地区高端客源市场),举办山地马拉松、山地自行车大赛等活动;规划骑行健身步道、自驾车营地等项目。
(6)“旅游 + 绿色工业”。规划打造以特色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产业旅游示范点;提升马山县工业旅游的附加效益;构建马山县工业旅游产品体系;加深工业旅游的观念,强化马山县工业旅游的宣传力度。
(7)“旅游 + 水利旅游”。规划加大水利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发掘和利用水利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
规划对马山县进行旅游营销策划,主要目的是通过形象推广,增强马山县旅游市场的认知度,扩大国内市场,拓展境外市场,持续增加市场份额,最终促进马山县旅游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规划采用的旅游营销策略包括形象营销策略、主题营销与节事活动营销相结合策略、精品营销策略、区域合作营销策略、差异化主题营销策略、政府主导营销策略、旅游目的地整体营销策略以及多样化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等。
规划对市场营销进行细分,以国内客源市场为主,以入境旅游市场为辅。同时,积极开展旅游节庆活动,营造“月月有节日、季季有精彩”的娱乐环境氛围,增强游客吸引力,做活旅游经济。
规划加强对集中式饮用水保护区、森林资源和岩溶洞景观的保护,并划分三级环境保护区,对生态环境敏感区进行保护(图9);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和教育,引导游客低碳出行;保护传统村落形态,推进古村落建筑景观风貌改造;构建旅游引导的乡村产业模式和民宿模式;建设全域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制度体系、旅游资源管理保护制度体系、旅游资源经营管理制度体系和旅游资源环境保护制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