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党中央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确立为国家战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其目的是消除影响要素流动和资源配置的行政壁垒,促进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构建面向未来、面向国际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推动长三角率先实现现代化,成为我国全面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战略依托。
当前,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形势复杂、国际经贸投资政策多变,全球主要经济体增长明显放缓,中美贸易争端转向“热摩擦”,贸易摩擦有向金融、科技蔓延的苗头和可能性。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减少,多数国家货币政策再度“宽松”,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竞争加剧,这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影响。
这都不是一省一市、一城一池“单打独斗”能够解决的。而是国家间根本性的利益格局的重构。需要有更强有力的“国家队选手”,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
作为拥有良好经济发展基础的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长三角地区要构建更加有效的合作机制,不断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和协同发展能力,逐步提升在全球价值链和产业分工体系中的位置,更好地辐射带动国内其他地区的发展。
当前,长三角三省一市或多或少都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的困境。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全方位、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化解矛盾、突破瓶颈。要牢牢把握“一盘棋”的指导思想,切实改变过去资源要素单向流动的思维模式,从“承接”真正变成“对接”。
“承接”意味着连接通了以后,有更多的资金、技术能够从上海等中心城市向其他城市辐射。这种单向的转移最终是不可持续的。不仅仅是上海,包括南京、杭州、合肥这些中心节点城市,都是一样的。
长三角一体化就是要通过多层次、各领域的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筑牢共性本底、厚植共性根基;更要支持各地打造特色亮点,彰显个性特征,贡献长板,为其他地区发展赋能提速,把各自优势变为区域优势,积极深化区域分工合作,加强联动发展,构建各扬所长、优势互补、分工合理、各具特色、协同发展、包容共进、合作共赢、交相辉映的发展格局,从而提升区域发展的整体效能和核心竞争力。实现李强书记讲的“共性与个性相得益彰的一体化”。
要推进区域产业一体化规划,促进区域产业水平协同,建设布局优化、资源优配、能级高端的世界级产业集群。要构建一体化的区域要素市场,破除影响资源要素自由流动的瓶颈,打造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创新资源配置中心。要加强区域基础设施体系互联互通与整体前瞻布局,更好服务长三角都市圈通勤化交通需求,更好满足区域新产业、新业态和新经济动能培育的硬件需要。要完善区域生态系统建设和重要生态空间保护,加强普惠公共服务供给,为区域内学习、就业、创业、生活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