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① 新闻管理
添加新闻
② 政策管理
添加政策
③ 法定规划
添加国空规划
③ 规划PDF附件
添加规划PDF附件
③ 规划图纸
添加规划图纸
④ 资料管理
添加资料
开通用户权限
⑥ AIGC课程学员
添加学员
MJ账号分组
2-AI图库管理
添加图库
3-AI新闻网站
添加信息
4-AI模型管理
添加模型
精准搜索
添加精准
知识库
添加知识库
规划问答
添加信息
小匠QQ微信群宣传
添加推荐
数据网址
添加网站
微信文章管理
课件系统
添加视频
一周热点整理
[ 常用工具 ]
格式化工具
段落合并工具
飞书
金数据
生成封面图
当前:新闻编辑 |
格式化工具
|
查看本文
标题
二手书店|武汉“泉之书”旧书社:除了留念,肯定没有悲伤
分类
(编号:1116)
国土空间
城市更新
城市设计
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
区域发展
专项规划
资料下载
规划头条
政策规范
规划直播
其他
新闻
好物
观点
城市
政策
设计
社区
建筑
环境
产业
旅游
交通
读书
优选
榜单
空间规划
区域
文化
村镇
智慧
会议
公众参与
微文
摩天楼
地标
航拍
规划
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NzYzMzEwMQ==&mid=2649516992&idx=1&sn=6b0bba954cfbe4741378d6fd0e4469da&chksm=88851de2bff294f4daef3f7e4bed975f95ce9f2b9a1455be63e0e25e8d5dab541819a20d04ce&scene=27#wechat_redirect
作者
市政厅
时间
2019-08-15 17:39:46
政策
省
市
年
月
直播
主办:
协办:
时间:
会议室:
直播链接:
h1
/h1
h2
/h2
strong
/strong
对过去重逢的欣喜,与对偶然相遇的惊异。再找找,再找找。是每一个流连在旧书店内的人最大的愿望。
从立交桥上下来,拐入弯折的青龙巷,屋檐之间还能看到身处“夹缝”之中黄鹤楼的身影。附近既有入夜后才出巡的火辣辣武汉小吃摊,也有霓虹频闪满墙龙虎的纹身店。楼上的居民会下来消暑,但大部分的路都灯影幢幢,街道中的脚手架,搭起了城市的洞穴。流窜其中的生活,困顿但野生。
“巷缝”中的黄鹤楼
专营二手书的“泉之书”旧书社位于司门口青龙巷的路口,对面是美食纷呈的户部巷。这里曾经是旧物市场,带着以物易物的渊源。曾经盛极一时的青龙巷,上起中华路,下达民主路,九曲十弯,也因宛若游龙而得名。户部巷则是一条长150米的百年老巷,被誉为“汉味小吃第一巷”。汉口流光溢彩,武昌书影暗香,街区是城市的底色。
一口泉,淘书人之业
门前素雅精神的楷书店号,旧书将店面塞得满满当当,顶天立地的书架已经被排满,各种缝隙也被大大小小不同开本的旧书巧妙地“填充”。从六七十年代的画报、杂志、连环画,到不同国家的小说文选、政经文史的报告,都能翻找得到。书店里现有五六万册书籍,兼营古籍善本线装书、字画、邮票、明信片、小人书及其它杂件。
“泉之书”旧书店
店主老马来自鄂西南恩施大山,高中毕业后就进城务工,后来成为一名小厨师。打工餐馆的门口有个旧书市场,即在现在的青龙巷路口。从明清到武汉沦陷前,横街头到察院坡一带的书店,最盛时竟达50多家。“五四”运动后,恽代英、林育南、李书渠等都曾在这里出没。武汉抗战期间,国民政府三厅设在距此不远的昙华林,郭沫若、郁达夫等一大批各地文化界人士在此出入频繁,寻访孤残绝版。
打工的时候,老马会将一半的工资拿来买书和杂志看。再次选择工作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旧书。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青龙巷通达民主路的巷口,书摊逐渐增多,聚集了人气,成为武昌区最大的旧书集散地,与汉口江滩、泰宁街齐名。摆摊的人大都与老马相似,外来务工者居多。最初是从废品站“淘来”的旧书,后来旧钱币、字画、邮票等“邪货”也夹杂其中。也恰恰是在火热的九十年代,城市化加速推进,武汉同样经历着大规模的造城运动,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47.4%上升到2017年的80.04%。中心城区的扩张改造,拆与建之间旧物流转,大量的旧书如同这个城市的过时之物,遍地是破碎的句子与无用的篇章。
1999年10月,老马正式成为旧书贩子,白天出去收旧书,中午和晚上摆摊。2005年,武汉开始城市建设规划,包括市容市貌的整治,推出禁止在闹市区摆地摊等管理条例。那时的老马也经历了结婚生子,在考虑孩子的成长环境时,选来选去,他和妻子都觉得,只有手中的书是最有价值的,认为孩子在书中长大,对其肯定会有意义和影响。2005年春,老马正式在青龙巷48号拿下一个店面,开始经营旧书店。
这家没有名字的小店持续经营到2008年冬天,他将隔壁三十六平方米的店子盘下,扩大门脸。“泉之书”的名号来自他淳朴的直觉与感受,被山泉水养大的山娃子,是因为对知识的渴念才在城市坚持下来。牌匾是请一位武汉的朋友帮忙书写和装裱的,这位朋友是在买卖书时结交的。在异乡,这个“泉”字透着一股淡淡的乡愁。
拆与建,谁在“制造旧书”?
书店是夫妻共同打理的。细碎、繁琐的整理与分类工作是每天的必要事宜。朝九晚九的生活持续了很久,冬天太冷,晚七点就会收,而夏日高温之下的武汉,蒸笼般酷热的生活,也会让老马有时“任性”休业。他还曾专门大笔一挥,写了一则“消暑启示”:高温狂飙节节攀,歇马歇鞍奉盏茶。闲韵华章读风月,立秋迎客叙旧话。
夏日的“歇业启示”
最早的时候,由妻子一人打理书店,老马早上出去挑书,忙的时候,一天跑四五趟,经常用小面包车将几百公斤的书拉回来,也曾有十几次动用大卡车拉书的经验。吃饭见缝插针,直到深夜才有时间整理上架。这样的情况持续至2010年,慢慢渐次稀疏。
老马想起那个时候的业态,旧书业的“货源”仍十分充足。拆建过程中,大部分人认为旧书脏旧,不适合新家的格调,选择直接卖书甚至“丢书”。互联网的普及,从电脑端到平板端、手机端的应用,阅读习惯的改变成为“制造旧书”最大的推手。书不再是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大部头的长篇著作更是某种“负担”。同时,城市公共设施也在加紧建设升级,图书馆在拆建升级过程中,处理的旧书是以大卡车或半挂的大货车为计算单位,直接销往废品站。
守店的老马
在武汉,也有一些泥沙俱下几乎与废纸店相似的旧书摊,在那里,寻书就是一个掘矿的过程,需要在海量的旧书里翻找检视。泉之书的店面收拾得十分雅致,应有的门类都会分好,同时也有一些小古董和老相机等玩意。
事实上,旧书店并非单一依靠货源。有观察市场的需求,需要有意识进行筛选与寻书。
老马也有自己的收书原则。一是必须亲自过目,根据经验,至少七成能卖得出的旧书才会回收;二是不接受送货上门。这是因为老马深知做旧书的辛累,送书来的人总希望能挣下当天的生活费,惯于体恤的老马也不好意思不收。但没有经过筛选,废书会日积月累,影响库存。
摆地摊那几年,老马练就了收书的“火眼金睛”,收的书讲究品相、版次、内容。国学和诗词类好卖,艺术哲学及畅销书类也还可以,而像八十年代出版的汉译系列的哲学书籍比较畅销,纸张和设计的封面封底有特色,又是铅字印刷,装帧艺术质量高。售卖之前,老马会在每本书籍后面用铅笔书写价格,无论远近、无论老幼皆无欺骗,甚至十多年前标价,今天依然还是那个价格。
对老马而言,“旧书的魅力,除了本身知识点的存在外,在于经过时间沉淀后,在自然损毁和消失外,有心者和爱书者留下的一部分,能够唤起曾经的记忆,而这个记忆是与这一本书相伴的时光,而那个时光一定是温馨的,抑或那一本书对他当时以及今后人生产生的意义。”
实体之变,集散与流通的武汉
但对旧书店而言,进入千禧年之后,互联网的冲击标志着书这种实体的信息载体生存唯艰。伴随着中心城区改造基本完成,新的住户和租户家中没有多少书甚而没有书,书籍来源困难,武汉如今的旧书也行势渐弱微。
最初只有十几平米的门面,现在已经用来作为库房使用
泉之书旧书社2015年时也生意极差,出现亏损状况。为了不让旧书社倒闭,老马开始接触互联网,更多原因是对书的不舍。孔夫子旧书网是现今最大的旧书交易平台,展示多达9000万种书籍。比起多抓鱼这类平台式的二手书回收转售机制,孔夫子的二手书书店来自全国各地,汇集13000家网上书店、50000家书摊。实际上,他们大都维系着线下的实体店。这只是一个更为方便及广阔的出口及交易方式。但线上的渠道其实并不多,淘宝会因无经营许可而将旧书店拒之于平台以外。
老马细述坚持实体店的原因。一是认为,坚守当年开书店的愿望,就是让孩子在书店里成长。孩子从上小学开始,就在旧书店成长,有空会自觉找书读,而不是沉迷手机游戏,这是长时间与书相处的效果。
二是因为,在城市改造升级中,这些曾经被当做垃圾的书籍,甚而一度由被人们鄙夷地叫成“书贩子”的卑微群体,有下岗工,有外来务工者,在第一线“抢救”回诸多城市的记忆与情感。
线上销售固然能面向全国,提高经济收入,结交更多书友,但在交易过程中,遵奉“用钱买就行”的规则,老马觉得没有在实体店中淘书的乐趣。许多朋友其实是因书结缘,书籍相互借读,或交流个中心得。开这样的旧书店十余年,虽没有存上钱买房买车,却在书店里结交了很多书友。对老马而言,从前那位性格内向的山娃,是因为书的缘分,性格才开朗起来,愿意与书友谈话交流。
不同的旧书店有各自的生存法则
阅读习惯的转变,不是个人意志所能改变,读书的人肯定多,只是阅读方式改变。对一些对纸质书即将消失的推测,老马仍然持有乐观之态,造纸术、印刷术这些属于民族文化的经典元素,任何时代、任何人都不可能使之消失。近年来,淘旧书的人更多也不再是为享受二手书的价格低廉,而是由衷“惜物守旧”,甚至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共同推动这个市场与行业。书与书店,流变之中成为了话题之端,同时反哺着这个行业具象的演变。
老马认为,武汉深受码头文化影响,城市本身即是一个集散与流动的产物,处处有着浓厚的江湖气息。有一些书贩子会低价囤积旧书,高价时抛出,使得武汉读书的氛围有些怪异。与此同时,作为全国公认的三大科教中心之一,武汉市内名校云集,不少旧书店开在学校附近,学生的旧书市场更集中于科研教辅类书目,租金与竞争态势也会变相提高。2018年,位于武汉大学附近,经营了11年的“豆瓣书店”也因经营问题关闭了。
为了突破这些困境,武汉其他书店,也与当今众多书店的“商业模式”一致,以卖咖啡和售卖文创产品,乃至众筹方式维持经营,但几年下来,收效甚微,倒闭的事也时有发生。
实际上,在政策方面,支持实体书店的政策持续有之。从国家11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14年武汉市开始为实体书店提供300万元的扶持资金。但今年刚发出的武汉市实体书店扶持评审结果公示上,36家书店仍然是老牌的、规模化、公司化的知名书店,如物外、德芭与彩虹、视觉书店、时见鹿等。申请不但要递交各类资质证明、对书店商铺铺面的要求也都较高。老马觉得,这些扶持似乎没有深入到血细胞末端,湖北是大省,这个数量够不够用,值得商榷。最近因临近某项大型运动赛事,市区内进行着各类市容修缮与政治。脚手架遍布街头巷尾,书社的屋瓦被连带“重新翻修”。突如其来的“改造”,反而让人不知所措,扰了生意。
一江两岸的武汉,深受码头文化的影响
城市的改造升级从来没有停止
对老马而言,经营书店步步为艰,但一家三口在书店里与书度过的幸福时光尤为珍贵,自身与书的生活经验也是可信的。在老马的眼里,从事旧书行业,从前可能只是一门倒卖的生意,如今却成为难以割舍的守业。1999年起始的旧书摊,十年后,有了一方店面,一个名号。青龙巷的旧书市场早已消失,但幸好“泉之书”成为了涓涓涌泉,细流至今。老马说:“只要能挣到吃饭钱,就会一直开下去,即便哪一天真的开不下去,除了留念,肯定没有悲伤。”
(作者系独立评论者,春耕计划发起人,毕业于都柏林大学电影研究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