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① 新闻管理
添加新闻
② 政策管理
添加政策
③ 法定规划
添加国空规划
③ 规划PDF附件
添加规划PDF附件
③ 规划图纸
添加规划图纸
④ 资料管理
添加资料
开通用户权限
⑥ AIGC课程学员
添加学员
MJ账号分组
2-AI图库管理
添加图库
3-AI新闻网站
添加信息
4-AI模型管理
添加模型
精准搜索
添加精准
知识库
添加知识库
规划问答
添加信息
小匠QQ微信群宣传
添加推荐
数据网址
添加网站
微信文章管理
课件系统
添加视频
一周热点整理
[ 常用工具 ]
格式化工具
段落合并工具
飞书
金数据
生成封面图
当前:新闻编辑 |
格式化工具
|
查看本文
标题
人与自然|香港龙虎山环境教育中心:催化社区环保意识
分类
(编号:1116)
国土空间
城市更新
城市设计
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
区域发展
专项规划
资料下载
规划头条
政策规范
规划直播
其他
新闻
好物
观点
城市
政策
设计
社区
建筑
环境
产业
旅游
交通
读书
优选
榜单
空间规划
区域
文化
村镇
智慧
会议
公众参与
微文
摩天楼
地标
航拍
规划
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NzYzMzEwMQ==&mid=2649517064&idx=3&sn=ff06caa3fe870bf68807084f3300d778&chksm=88851a2abff2933c3cdf4e53a4a35136742cc304b9cc7fc32bad6711ed22f8137237a1b2a31a&scene=27#wechat_redirect
作者
市政厅
时间
2019-08-29 14:21:08
政策
省
市
年
月
直播
主办:
协办:
时间:
会议室:
直播链接:
h1
/h1
h2
/h2
strong
/strong
知道香港龙虎山环境教育中心,是一次很偶然的机会。
今年3月初,我去上海胶囊画廊看香港艺术家陈丽同个展“核心样本”。展览图册旁,放着一本《感知西半山:就是自然》。此书是香港龙虎山环境教育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在成立十周年之际,出版的一本非典型地区探索指南。
所谓西半山,就是以龙虎山环境教育中心为起点,向西至龙虎山郊野公园,向东走到般咸道与坚道之上、太平山一带之下的都市区域。同名展览也于2019年2月在中心开幕。陈丽同在此展览中创作了一个名为“想象·城界”的雕塑,一并收录于此书中。
《感知西半山:
就是自然》 本文图片除特别说明外均由作者提供
因为好奇,我在三月探访了香港龙虎山环境教育中心。
何为环境教育中心
香港环境教育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986年。当时香港大众对生态教育、环境污染等问题认知有限,为推动环境保育并取得公众支持,成立了香港环境保护署。
1989年世界环境日,港府发表
《对抗污染莫迟疑》
白皮书,首次提及以社区为本的环境教育理念。到1993年,香港环境保护署设立了首个环境教育中心,为社区环境教育揭开序幕。
2008年4月,香港第三个环境教育中心,龙虎山环境教育中心,由环保署和香港大学共同创立,也是首间由政府联同大专院校成立的环境教育中心。
建筑历史
龙虎山环境教育中心位于龙虎山半山腰。建筑群的历史可追溯至香港第一个储水库——薄扶林水塘的兴建。香港开埠之初,饮用水主要来自山涧溪流或地下井水。随着城市发展,人口激增,饮用水短缺与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港府选定薄扶林谷兴建水塘。水塘于1863年建成,以供水给维多利亚城居民。
龙虎山地形插画 杨建邦绘制
中心历史图片 来自龙虎山环境教育中心官网
龙虎山环境教育中心由港府负责基建修复,交由香港大学运营,以期通过善用港大在环境保育研究和教育的优势,更有效宣扬环保意识。
前身为薄扶林滤水池看守人住所的平房,现被用作展览厅;用以举办工作坊与讲座的活动室,前身为佣人住所、厨房及工人宿舍;现为职员办公室的建筑物,前身亦为工人宿舍。值得一提的是,职员办公室的门虽已被漆上白色,但细看门框,仍可看到底层原有的蓝色,蓝色大门乃当年政府建筑物特色之一。
中心主展厅
中心活动室 图片来自龙虎山环境教育中心官网
中心职员办公室 图片来自龙虎山环境教育中心官网
中心部分木材取自本地退役电线杆
十年运营
上有龙虎山郊野公园和半山,下至港大、西营盘,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中心独特的运营模式。
作为中心的发起方之一,香港大学委派理学院院长艾宏思(Mattew Evans)先生出任中心管理委员会主席,经常和中心联合举办各类公教活动,将港大关于龙虎山周边区域和城市、环境相关议题的学术研究,用一种较为轻松的方式传递给周边居民。
中心的七位工作人员多为香港大学历史或生态相关专业背景,对地区情况较为熟悉。他们架构扁平,主要以项目制形式开展工作,同时兼任中心各类导赏团的领队。
在中心开设导赏团之初,有人问,这里是不是可以看到什么特别的东西?其实在龙虎山能看到的,很多都是平时司空见惯,在香港其他地方或郊野公园也能看到的东西,但这些东西也已足够有趣。中心组织导赏团的初衷是,希望市民在看了龙虎山的例子之后,在其他地方也能找到观察的乐趣。
“我们是教一种方法。”接待我的是《感知西半山》展览的两位策展人。其中,郑颂贤女士作为中心项目经理,负责项目策划与推广。家住新界的她,感觉在中心工作非常幸运:办公的地方是上百年历史建筑,走出去就是花园,是个可以呼吸新鲜空气的开放空间,这在香港很不容易。
平日捡到自然死亡的龙虎山昆虫
2017年,中心曾举办过一次为期24小时的龙虎山生态速查活动。十位学者各自带领一支十人小组进入郊野公园,带领民众体验如何作为一个科学家助手进行生态调查。那次活动的成果如昆虫标本等,制作完成后便在中心展厅永久展出。
24小时生态速查成果
导赏团分为几类,既有中心建筑和花园导赏,也有港大、龙虎山郊野公园等周边环境的导赏,甚至定期举办龙虎山夜行导赏,带领大家了解夜间生物。
中心内部有一株上世纪90年代屋主种下的青果榕树。动物们喜欢它的果实,常常在夜间进入花园攀爬游玩。花园内的红外线摄像机记录下了东亚豪猪(又写作箭猪)、果子狸等生物在夜间中心花园活动的景象。
中心内的红外线摄录机
红外摄录机捕捉到的野猪
红外摄录机捕捉到的果子狸
龙虎山郊野公园不止是能够接触大自然这么简单。山上还有英军在二战时留存的军事遗迹——松林炮台。1972年,龙虎山曾发生过非常严重的山体滑坡。附近有些来参与导赏团的老者虽然不清楚这座山的名字,但提起山体滑坡还是会勾起他们的回忆。
过去,环境教育会被狭义地理解为垃圾回收、捡废品。但龙虎山环境教育中心是想通过导赏团、工作坊等各类活动让地方融入社区。居民在深入了解这个地方,珍视这个地方之后,才能确保它受到保护。
郑颂贤认为,不论导赏的参与者还是导览员,关键是对事物抱有好奇心,不要对常见的事物太视而不见,特别是在香港。导赏过程中,中心的同事无法预计会遇到什么。有些很常见的鸟,可能在某次导赏中就是看不到。中心希望在导赏过程中,大家都是参与者,看到什么感兴趣的,都可以停下来留意它。很多时候,团员分享的内容也很精彩。“看起来很漂亮、很有趣,那就停下来看,然后继续走”。导赏团的价格多在50-100港元不等,中心不希望大家因为价格而放弃了了解周边环境的机会。
中心还有一群100人左右的义工队伍,被称为大使。他们不仅为中心的导赏团、工作坊等活动投入热情和时间,更能将中心的信息传递给更多的人。
艺术催化社区环境教育
成立十年来,龙虎山环境教育中心逐渐发现工作坊、导赏团等活动有些缺乏想象力。这也是《感知西半山——就是自然》展览的缘起。如果说过去中心主要依靠经验来了解环境,这次展览则尝试用共同学习和艺术表达的方式来了解。
艺术是一种方法,但艺术不仅仅是一种方法而已。在策展人郑颂贤看来,艺术的价值在于能把平时通过文字、讲解、导赏无法表达的内容通过艺术的方式完全表达和呈现出来,通过艺术大家能思考更多。
展场面积不大,摄影、影像、绘画等视觉作品完整地呈现在展厅中,小说、自然人文地理考据等文字表达则被收录在书中。中心还特别考证和收集了过去的滤水池和平房自1890年至今的历史档案和文献资料,包括英国国家档案馆馆藏、1891年香港地图,以及1980年代后到中心成立前,平房内住客的家庭旧照。
山居秘密(部分),展览中对龙虎山环境教育中心历史的考察项目
展览的客座策展人黄宇轩是一位艺术家和城市研究者。他在展览序言中写到:
“现在人们不再单单用‘环境’和‘生态’等词来谈论自然世界和‘非人’(non-human)的生物,而是认知到,自然跟文化重叠交汇,什么元素都有一点、都在同一环境中相聚的空间特质,才是都市化世界中‘环境’与‘地方’最迷人之处。”
在黄宇轩和龙虎山环境教育中心看来,“生态思考“正是这样一种让人全面走进一个地方、穷尽某个地带的力量。它建立在对“环境”与“地方”元素交会的认知之上,将其中不同层次文化与自然的联系勾勒出来,如是将空间视为“环境”,用“生态思考”去想象,去观看,带来的就是缤纷千样的感知。
在《感知西半山》展场,多媒体艺术家蔡钰娟用彩绘《山呀!慢走》发问:谁可以决定这片山野的命运?摄影艺术家何兆南以一组关于路上旧式洋房的摄影作品《罗便臣的散步》带我们回到上世纪龙虎山区域的景致;注册园境建筑师、香港大学园境建筑学部高级讲师高嘉云,在调研了包括龙虎山在内的整个西半山地带的树木后,以白兰、芒果树、凤凰木等附近常见的植物的口吻与人类对话,他亦是一位政治漫画家、插画家及绘本作家。
蔡钰娟作品,《山呀!
慢走》局部
高嘉云作品,《树木有声——聆听城市中的树木朋友》局部
陈丽同考察了龙虎山山径上晨运客(经常参与行山等晨间运动的附近居民)留下的生活足迹后,被沿途的手作精神深深吸引:彩色居家瓷砖就放在临时洗涤设施下,或铺陈在沿路的石块顶端,巧妙地将它们变成两用休憩凳;镜子则随意摆放于树木之间或水源附近,以方便建构临时洗涤场所。受到2007年港英政府界石失踪新闻的启发,陈丽同制作了“想象·城界”这一混合媒体雕塑,作品内的每一种元素都来自龙虎山晨运客的日常生活:植物、鹅卵石、瓷砖片和廉价的家用镜子。自然与人工、过去与现在、公共与私人,这是陈丽同对龙虎山的记忆,也是当代香港生活的侧影。
陈丽同作品,《想象·城界》局部
香港海事博物馆首任总监、海事历史学家戴伟思以史学家的视角追忆昔日港大校园中的建筑和景观,更对英制八角形铁水箱进行了一番考古。龙虎山环境教育中心项目主任曹骏思从美国归来,他发现香港的大自然是如此近在咫尺,和美国的辽阔荒野全然不一样。作为一个中心新人,他在展览中用四季歌的形式记录下了龙虎山周遭的世界。
在曹骏思的环境教育新人进化史中,记录了这样一个小故事:那是他主持的一个花盆工作坊。在将花园中的新鲜泥土加进花盆,放入种子后,有孩子叫道:“好脏!”他打开一包泥土,邀请这位孩子过来闻闻,抓一把看看。孩子探头进去,惊奇得睁大眼:“一点也不臭,闻起来还很香呢!”
曹骏思好奇,我们从什么时候开始,把自然划分为“好”、“坏”或者“脏”?我们长大后有机会重新发现大自然,还是终其一生都无法体会大自然的美好?
根据中心提供的数据,在2019年2月-6月《感知西半山:就是自然》展览举办期间,中心参观人流为平日的2-3倍。策展人郑颂贤认为,展览让大家有理由走进来看看。虽然没有统计每位参观者的居住地,但中心工作人员从与访客的交谈中得知他们不少来自港大和中心所在社区。
事实上,中心对展览的宣传也是地域性的。只有在港大周边才能看到展览海报。因此来观展的基本是周边居民。通过和观众的交流,中心工作人员了解到更多关于这个区域的事情。例如何兆南拍摄的建筑物,他们本来也不知道是什么,是观众帮他们认出来的。
展厅内何兆南作品局部
展览期间,中心举办了超过20次活动,包括由小说作者带领的西半山导赏团、策展人的展览导赏、艺术家工作坊、作者分享会等,来参加的周边居民了解了在展厅、书中未必能看到的故事。
在回上海的飞机上,我读完了《感知西半山:就是自然》,想起策展人郑颂贤和我提到,她觉得,这个展览中最难的是翻译环节。“需要尽可能将每位创作者想表达的内容通过中文和英语都呈现出来,不管体裁是小说、历史、或是其他。”
龙虎山山径远眺。
前景为香港大学校舍,远景为西环在建大楼及西环海滨。
地处山海之间的龙虎山环境教育中心,十年来所做的努力也是一种“翻译”。中心将高校学术成果“转译”给社区居民;采用体验式环境教育,让人认识、接近和享受大自然,本次展览还通过艺术的方式,将社区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环境历史做了全面呈现。就如中心的目标所诠释的:空间、社区、伙伴、历史、专业。这不仅是龙虎山十年来工作的关键词,也是我们运营类似机构时非常重要的参考经验。
中心的愿景、使命和目标 来自香港龙虎山环境教育中心官网
参考资料:
何为环境教育中心:
https://lungfushan.hku.hk/content/%E6%88%90%E7%AB%8B
香港环保署环境教育页面:
https://www.gov.hk/sc/residents/environment/public/activities/envcentre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