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① 新闻管理
添加新闻
② 政策管理
添加政策
③ 法定规划
添加国空规划
③ 规划PDF附件
添加规划PDF附件
③ 规划图纸
添加规划图纸
④ 资料管理
添加资料
开通用户权限
⑥ AIGC课程学员
添加学员
MJ账号分组
2-AI图库管理
添加图库
3-AI新闻网站
添加信息
4-AI模型管理
添加模型
精准搜索
添加精准
知识库
添加知识库
规划问答
添加信息
小匠QQ微信群宣传
添加推荐
数据网址
添加网站
微信文章管理
课件系统
添加视频
一周热点整理
[ 常用工具 ]
格式化工具
段落合并工具
飞书
金数据
生成封面图
当前:新闻编辑 |
格式化工具
|
查看本文
标题
讲堂实录|徐明:无名街区的历史与文化边界
分类
(编号:1116)
国土空间
城市更新
城市设计
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
区域发展
专项规划
资料下载
规划头条
政策规范
规划直播
其他
新闻
好物
观点
城市
政策
设计
社区
建筑
环境
产业
旅游
交通
读书
优选
榜单
空间规划
区域
文化
村镇
智慧
会议
公众参与
微文
摩天楼
地标
航拍
规划
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NzYzMzEwMQ==&mid=2649517113&idx=3&sn=335ae63164d1a38a27d52979c25637c0&chksm=88851a1bbff2930d6bcded33f5d0424859169ad49d389c4e595e3265159daa8bafd0178d5938&scene=27#wechat_redirect
作者
市政厅
时间
2019-08-31 22:33:26
政策
省
市
年
月
直播
主办:
协办:
时间:
会议室:
直播链接:
h1
/h1
h2
/h2
strong
/strong
徐明在BMW卓越城市讲堂
我是一个老派的年轻人,请大家多包涵。我今天讲的是无名街区的历史与文化边界,是非常微观的、个人化的东西。我可能不是最了解这个城市的人,但是我敢说,我是最了解这个城市细节的一个人。
顺昌路社区 本文街区摄影及资料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首先请大家看一张航拍的街区地图,它是一个老区的地图,横三纵三,划成一个田字形的区域,长轴六百米,横轴四百米,我今天讲的所有地方都不超过这个范围。
这就是顺昌路旧区,这是一个矩形的区域,它的位置处在现在的黄浦区,也是上海市的中心。它的左边是新天地,右边是老西门,也是一新一旧,但不管是新天地和老西门,它们的存在感都比这个地方大得多。
这个地方到底跟边界有什么关系?大家知道,不管是在以前的卢湾区,还是现在的黄浦区,这里都是市中心的重要区域。回到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个地方其实一直和边界非常有关系。
1899年原法租界地图
这张是1899年的老地图,是当时上海法租界第二次扩张的时候,法国人画的地图。如果不是经常研究城市史的人,对这个轮廓的形状会感到陌生。大家知道,原法租界于1863年有过一次小型的扩张,1899年开始第二次扩张,就形成了这一张图里面的状态。
在地图的右侧,实际上就是黄浦江、十六铺码头的位置。地图的中部有一个环形的边界,这个部分其实就是华界的上海县城,是上海的城墙,所以它形成了一个很奇怪的边界。我们要讲的顺昌路当时在什么地方?在地图左下角的位置,我标了两条路,一条纵向的,就是现在顺昌路的北段,还有一条横向的,现在就是自忠路。
1914年原法租界地图
到1914年的时候,法租界又扩张了,这是法租界最后的一次扩张,也是最大的扩张,最重要的一次扩张。今天我们所熟悉的原上海法租界的位置,包括整个徐家汇、衡复风貌区,大家非常熟悉的高大上的区域,都在1914年的扩张中被囊括到法租界里面。
在这张地图左下角,原来是蓝色的区域,我画了一个方块的位置,就是今天我要讲的顺昌路旧区,在当年地图上的位置,这是一张1929年的地图。我们可以看到它在最后一次扩张的时候,整个顺昌路的南部,底下的边界是今天的徐家汇路,这个区域正好被囊括进了法租界的范围,整个顺昌路都被囊括进去了,囊括进去以后,它正好处于一个边界的位置,再往南又是华界了,再往东又是上海的县城,所以它又处于一个边界的状态。
顺昌路老照片
因为这个地方实在太没有名气,历史照片非常少,只有这一张。根据我们的考古,其所在的位置应该是现在顺昌路最南端,靠近徐家汇路。
大家看到照片上,有很多穿长衫的人,还有一个大铁门,有把守的士兵。当时整个上海租界的常态就是这个样子,当然不是说华人不能进出这个地方,在通常情况下,都可以自由进出,只是你要过一个安检的哨卡。这个铁门,在和平年代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是在战争年代,这一道门往往意味着生死之隔。据说历史上,过去在租界边缘的门的两边,经常有租界内的市民会把食物和一些生活的必需品扔过去,给另外一边想进租界但得不到庇护的上海市民。
顺昌路社区,从另一个角度航拍
我们再回到今天这片街区的航拍图,这是另外一个角度拍摄的顺昌路街区。如果看这一张图,这个边界是非常一目了然的,这是另外一个意义上的边界。大家看到周边是老城区,周围是“兵临城下”,“四面楚歌”的境地,三面都是高楼,另外的一面半也是工地,围着一个非常孤立的老城区,这是今天顺昌路的状态。
我想说的一个观点是,“现实的边界与历史文化的边界相重合”。现实的边界大家已经看到了,整个顺昌路旧区是被包围的,历史与文化的边界也处在这样一个被包围的状态。我真正想说的是,在这个小小的田字形的历史街区里,我们可以挖掘出许许多多的历史与人文的故事,但在周围包围它的高楼背后,我一个故事都讲不出来。实际上,我们整个的城市更新,在很大程度上,也正在消灭我们这座城市的文脉。
再回到这个地图,让我们看一些关键字。这些关键字是普通人对于顺昌路街区的刻版印象:首先是“老卢湾”,原来属于老的卢湾区的核心位置;“成人纸尿裤”,上海纸尿裤批发的一条街;“老破小”,不用说了,又老,又破,又小;“住房紧张”,肯定,和“老破小”在一起的;“倒马桶”,马桶现在不多了,痰盂还在倒;还有“违章停车”,这一条路的任何地方都不能停车,只要停就会被罚。
而在我看来,这个地方却有这样的一些关键词:
有“上海最好吃的排骨年糕”,“黑皮馄饨”,大量的“工业遗迹”,“百年老店街”,“石库门建筑博览”,“上海现代美术的起源地”
用标记的方式,徐明画出了一张满是看点的顺昌路社区地图
大家看这一张航拍图,密密麻麻全部都是点,这些地方全都是有故事的。一个小小的街区里的故事,其实讲都讲不完。
首先讲一下活着的百年老店街。
我喜欢把这些在百年老店街里面居住、生活的人叫作“历史的宿主”,他们就是历史本身,他们还在坚持很多年持续下来的业态和状态。他们本来就是历史,因为有了人,才有历史,而光有建筑、街区,不能构成历史。建筑、街区和人,必须是三位一体的,少了一样,都谈不上文化和历史。
老店铺都是沿街分布的形态,我们来快速看一下。
华良切面店
华良切面店,店龄在六十年以上,当中是一张猫的照片。这是上海最“白”的一只猫,店主说,因为猫一直在面粉上滚。这家店里面有一个神器,就是四冲程压面机,我们现在生产的压面机都是二冲程,因为成本比较高,厂商不愿意生产四冲程的了。这很可能是上海唯一剩下的一台,最早购置于70年代,售价是十万块钱,那时这家店还叫卢湾区第五粮食店,在当时的静安区可以买两套房子的钱,他们买了一套压面机。这家店天天在排队,是不需要打广告的网红店。
我今天讲的整个顺昌路的百年老店,这些店的名字、业态,甚至员工和店主都是一脉相承到今天的,和大家所熟知的百年老字号有本质区别。百年老子号,牌子非常老,但是地方和人已经换了很多波,而这里的店和它的主人真正是历史的宿主,它非常具体。历史就是一件非常具体的事情。
和平美发屋
和平美发屋,这个店老得不得了,今天活得非常好。这里不得不提一下老板,老板姓王,还演过电影。苏菲·玛索曾经去过他们的店,在这里取景拍片。后来,阮经天拍《纽约纽约》时也去了这家店,王师傅还出镜了。后来杨颖(Angelababy)也去了。这家店被我请到过今年初上海双年展城市项目“你的地方”的展览现场,他们家70年代生产的烘干机被我借到展厅里去展示。
旗袍阿姨
旗袍阿姨的服装店,店主是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批自学成才的服装设计师。她为什么把店开到顺昌路?因为她小时候就住在这条路上。家族破产之后,她搬到浦东乡下,费了很大的周折,成为了服装设计师,还为台湾老板打过工。她抓住了改革开放的机会,把老店开到她出生的地方,在我看来演绎了一个“回家”的故事。阿姨穿旗袍非常漂亮,可能是这条马路上穿旗袍最好看的阿姨。
盛兴点心店
盛兴点心店依然还在卖黑皮馄饨。
上海最好吃的排骨年糕
而这家无名的店是上海最好吃的排骨年糕,他家的猫叫做点点。点点实际上是顺昌路的一哥,所有在这条马路上生活的人,都认识这只猫。
讲完老店,我们再讲一下建筑遗迹。
虽然这些照片里的建筑,都没有被文物局挂过任何牌子,但它们就是真正的历史保护建筑。它们都是没有名字的建筑,只有地址。
肇州路200弄148号
肇州路200弄148号,这里是非常大体量的石库门建筑。让我们看两个门头的照片,从外往里看,它是一个西洋式的门头,但是从里往外看,就是一个徽派的门头。我猜想主人的意思,对外的时候,要显得很洋气,跟这座城市很融合,但是进了家门之后,依然会讲究中国人的伦理纲常。而且这幢石库门的最外面还有一个大门,带有西班牙风格。整体上这就是非常融合的,大体量的上海石库门老建筑。这样的建筑,在历史上至少有一百到一百二十年的历史。
肇周路
272弄39号
肇周路272弄39号,有非常精美的30年代的山花装饰。现在是顺昌路街道睦邻中心在使用它,一部分是民居。
永福里过街楼
这些建筑的位置彼此离得很近。永福里的大型石库门双层过街楼,这已经不是很多见了,建于20年代左右。
新式里弄
这一片和我们一开始看到的大型石库门体量的建筑是有区别的。20年代的时候,上海涌入了大量移民,整个城市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从大家庭变成了小家庭为主。当时的房产商顺应了这种需要,造了连排式的石库门,就是我们后来比较常见的新式里弄。鲁迅到上海时,住的就是这样的房子。
协裕当
这个是协裕当(当铺名)。上海曾经有上千家当铺,现在剩下的遗迹非常少,这是完全不被保护的野生遗迹。
除了建筑遗迹,还有工业和市政的遗迹。
首先就是水塔遗迹。大型的居民水塔还在顺昌路的老街里面,这些水塔是在建立弄堂之初就设计好的。为什么上海水塔特别多?和历史有非常大的关系。大家知道杨树浦水厂,在上海的东区。上海的地势是西高东低,水厂的地势比较低,主要往西区供水,就要从低处往高处流,那样沿线就需要大量的水塔来平衡水压。所以,在建造20年代的新式里弄、弄堂的时候,建造者会把水塔考虑在内。
水塔遗迹
这是一个保存状态很好,体量很大的水塔遗迹。这个水塔的水箱底下有全上海最牛的涂鸦,“某某到此一游”,几年前水塔大修的时候维修工人在拆除脚手架前涂上去的。这个涂鸦一旦涂上去之后,不可能轻易被刷掉,这是一个永存的涂鸦。
除了单独的水塔,还有隐藏在过街楼里面的水塔。这是上海土地高效利用的典型,把过街楼和水塔融为一体,这样可以省下一块地,在上海寸土寸金的情况下,这样的形态也不是今天才有的。
天厨味精厂原址
顺昌路上一个比较重要的工业遗迹是天厨味精厂。它所在的
凹凸大厦一度险些被拆除
,现在的状况也不是很好。天厨味精厂是著名的民族化工实业家吴蕴初与张逸云合资建立的,这是中国人最早开始自己生产味精的地方。
最后讲一下文化遗迹,上海美术的发源地。
上海美专旧址
在顺昌路550号到560号,就是著名的上海美专的旧址。大家看新旧照片的对比,正面当中的立面基本一样。绕到建筑背后,又有一个新旧的对比,老照片上有一个转角楼梯,这个楼梯今天依然在。到了二楼,现在居民家门口的廊道过去是教室的走廊,外貌基本和当时差不多。
上海美专旧址今夕对比及历史照片
这个地方有非常深的历史内涵。上海美专是刘海粟先生在1912年建立的,曾经爆发过一个著名的“裸体模特”事件,引起轩然大波。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公开画裸体模特,就在这幢楼里。因为这件事,当时的江南五省司令孙传芳非常生气,要通缉刘海粟,但没有办成,因为这个地方在租界里面,得到了租界的保护。最后蔡元培先生出来调停,成为了上海美专的校董,从此上海美专进入非常蓬勃的发展时期。一直到建国之后,全国院校调整,美专整体搬到南京,“上海美专”消失了,成为了“南京艺术学院”的前身。
祉园法会
除此之外,顺昌路旧区一带还有祉园法会这样的宗教遗址。这里曾经给穷人施药,免费提供医疗服务,免费提供食物,这都是过去的宗教机构做的一部分事业,承担了社会的功能。
我讲得非常快,故事没有办法都摊开来讲。其实在刚刚那一片小小的社区里面,已经有如此多众多的遗迹,但这个街区现在却处于“四面楚歌”的状态,而且有可能到了明年或者后年就消失了。大家知道,每一片老城区都是这样,每一片都是。我们已经拆掉的老城区里,至少有大于等于这么多故事。如果我们继续这样,城市的文脉就会断了。
徐明
最后我想抛出一个问题:
是否存在平衡文化与商业的两全之策?
实际上应该可以做到。我们现在知道一个比较合理的“腾退机制”,是用抽签或者自愿的方式,让一部分愿意搬走的老居民从旧区里面撤出来,这样不管是留在里面的人,还是离开的人,他们的生活状态都会变得更好。
人留下来,建筑也留下来,这里面就会牵扯到另外一个问题,在GDP方面、经济方面肯定要做出让步,肯定要做出妥协。长期来看,从文化IP的角度来说,也是可以有经济收益的,只是它比较慢,没有那么迅速。
当我们在整个城市更新的过程当中讲“边界”,看到越来越多新城的边界,把老城的边界消灭掉了,这不是我们应该看到的状态。比较好的状态是,在动任何历史遗迹之前,要好好地思考和权衡,最后是不是应该把这些边界抹除掉,这会决定我们的将来。当我们在考虑经济利益的时候,是否也要权衡一下文化和历史的意义?
大家知道,人是文化的主体,建筑和街道是文化的载体。人被赶走了,主体就没有了;房子拆掉了,载体就没有了。那我们所谓的文化历史,如何依存在这座城市里面?所以大家在做城市更新的时候,包括做公共交通出行方面的规划时,是否可以考虑到整个城市文化与商业之间的权衡,这是我今天最想讲的。